印象中的太湖,有樱花烂漫,有西施传说,无限风光引来游人如织。
太湖鼋头渚的樱花 | 摄影师@刘颖媛
然而,当人潮散去,当星河亮起。“月明移舟去,夜静梦魂归”(出自唐代王昌龄《太湖秋夕》)
太湖可曾想起3000年前,那个第一位造访它的族群领袖;
可曾想起100多年前,在它身侧撑起中华民族实业的救国志士;
可曾想起近10年前,由它哺育而诞生的“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10909米的纪录,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
奋斗者号舞台剧照 | 图片源自@无锡市歌舞剧院舞剧10909
而这些故事,竟都集中发生在太湖最北端,今日无锡市滨湖区的辖域内。
无锡市滨湖区位置示意 | 制图@张松楠/星球研究所
这一方水土究竟有何魅力?引无数“英雄”、无数“奇迹”齐聚于此?
想了解一切因缘的开始,我们需要穿越时光,来到数千年前的太湖岸边。
太湖 | 摄影师@大胖子
3000多年前的太湖,就已经在默默地等待着,它等待着一个人的到来。
他叫泰伯,是当时中原周族首领的长子。
随着他的到来,中原文化开始在江南地区传播,华夏文明中从此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地域文化——吴文化。
太湖鼋头渚 | 摄影师@Martin Yang
水是滨湖的魂。傍水而居的泰伯及其后人,离不开水产、水运,撒网、行船极为普遍。
太湖盛产的白鱼、白虾、银鱼等,哺育着他们。
太湖捕鱼表演,哺育沿岸人们千百年的太湖,目前处于禁渔期,休养生息 | 摄影师@黄兆勇
而在滨湖食用鱼虾,不仅仅是果腹之用,还要按照四季节气,细细尝、慢慢品,每时每月都有不同的期待:
正月鳊鱼嫩而肥,二月冻鱼吃鳑鲏。
三月土婆肉头厚,入夏白虾好滋味。
小暑黄鳝赛人参,六月银鱼肉细嫩。
七月梅鲚晒鱼干,八月鳜鱼待女婿。
九月鲫鱼要清炖,十月毛蟹黄满脐。
隆冬鲤鱼庆丰收,腊月青鱼尾巴肥。
太湖水产 | 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人与太湖的鱼水之情,更深刻地影响着吴文化人群的语言和性格。
中原的词汇来到滨湖,又变化出了新的表达:
很少,是“一滴滴”
以小博大,是“窜条(小鱼)钓白鱼”
你是风儿我是沙,则是“郎是太湖水,妹是水中鱼”
太湖船只 | 摄影师@黑毛不紧张
经过1000多年的历练、融合,水滋养了人,人也包容了水,水与人血肉相依。
太湖水逐渐孕育出了可与中原争锋的“吴文化”大国,即“吴国”。
当春秋时期,名将伍子胥、孙武投奔吴国,吴国的君主阖闾看到了腾飞与称霸的曙光。
伍子胥刚入吴国不久,吴王阖闾便下令,要他主持新都城,即阖闾城的修建。
阖闾王城,当代仿建 | 摄影师@应威
相传,伍子胥为了方便水师出入太湖,而开掘了直湖港等河道,并用开河之土,筑造了阖闾城。
城内整齐的官道、威严的宫阙、繁华的街肆、雄壮的军队,昭示着一个强国的崛起。
范蠡和西施,鱼肠和专诸等故事在这里上演。太湖的内湖“蠡湖”,也因此得名。
蠡湖 | 摄影师@巴山夜雨
太湖有山有水,可攻可守,天然就是吴国水师军事基地。阖闾城内,伍子胥的点将台、练兵场与兵器库,是吴国立足天下的底气。
吴钩吴剑的锋刃直指中原。
吴王阖闾相关文物|摄影师@路客看见,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当今天的我们,再次走过阖闾城,一切辉煌只余荒冢土丘。
我们都知道吴国的结局。不过,这并不代表着文化的断绝。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 | 摄影师@应威
吴国虽然没有在春秋战国的乱斗中胜出,但是它在滨湖等地遗留的直湖港等人工水道,开启了中国兴修运河的风气之先。
包括滨湖在内的无锡,不仅成为了古代最早开凿和利用运河的城市之一,也成为了古代唯一一座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京杭大运河与太湖中间的滨湖区 | 摄影师@LHG,标注@汉青&张琪/星球研究所
正如1000多年前,途经此处的唐朝大诗人杜牧,感叹的那样:
人已去,水常流。(原文为:昔日人何处,经年水自流。出自杜牧《经阖闾城》)
流动之水为无锡滨湖这片土地,带来了江南生生不息的繁华。
川流不息的大运河 | 摄影师@郭淳亮
滨湖全区共有大小河道250条,河网水系如经如纬,充盈城区的四面八方。
当苏轼来此泛舟、游玩太湖之时,主要的航运之水已经是京杭大运河了。
无锡市滨湖区水系示意 | 制图@张松楠/星球研究所
同一时期,迷恋太湖石的宋徽宗,为了从太湖输送巨石入首都汴梁(今 开封),甚至不惜拆桥过船,靡费万金。
当时滨湖的京杭大运河里,承载太湖石的船只,络绎不绝。
请横屏观看,宋徽宗亲笔所画的太湖石,宛如一条上下翻滚的蛟龙,被宋徽宗视为大宋国运之祥兆|图片源自@ChinesePaintings.net
得天独厚的航运条件,也为一代滨湖商人独步天下,打下了厚积而薄发的基础。
及至明清,滨湖所属的无锡,已经是江南著名的粮食集散中心,也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仰赖无锡之繁华,有一荣姓家族,从金陵迁入,所居之处,人称“荣巷”,逐渐形成耕、织、渔、航、商等多种产业。
荣巷 | 摄影师@李雨甜
当时光步入近现代,随着外来资本入侵的加剧,滨湖商人勇敢地在艰难时局中蹒跚起步。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14岁的荣宗敬坐上一叶扁舟,从无锡荣巷出发,沿着苏州河来到上海,踏上了自己的人生征程。
太湖航船|摄影师@Martin Yang
“打虎亲兄弟”,没过几年,站稳脚跟的荣宗敬,又将自己的亲弟弟荣德生接到上海一起打拼。
一次(1898年),荣德生途经码头之时,看到地面一片雪白,原来是英国轮船运载面粉所飘落的尘屑。
码头的人告诉他,如此巨量的洋货,倾销入中国却无需交税,我们自己的产品在境外资本的挤压下无处安身。
荣氏兄弟的实业理想自此被激活,他们认为“非自救不足以挽危亡”。
1913年上海港口彩色复原照片 | 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当时荣氏兄弟的家乡——无锡太湖之畔,已经树立起江苏第一根大烟囱,拥有了江苏第一个工业厂房。
荣氏兄弟也选择回到故土创业,开办自己的第一家面粉厂、第一家纺纱厂,为中国的工商业打下基础。
荣宗敬在民国元年(1912年),以拳拳之心,洋洋洒洒地写下了《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书》:
“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锭两百余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锭的比例,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逐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国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及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当时谁也没能料到,从这几家小小的工厂开始,怀揣救国之心的荣氏兄弟,逐渐打造出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工业集团。
上海的荣宅 | 摄影师@EVN STUDIO 恩万建筑摄影
他们所生产的棉纱,畅销全国,不仅超过了其他民族纺织厂,也超过了在华的日商纱厂。
兄弟俩甚至买下了原本属于日本人的纱厂,迅速占领了日纱消退后的市场。中国商人收购日资建造的纱厂,成为狙击日纱的主角。这是近代中国商业史上罕见的一笔。
20世纪法国摄影师Paolo Koch镜头下的无锡 | 图片源自@视觉中国,制图@汉青&张琪/星球研究所
民国11年(1923年),荣氏兄弟已拥有面粉厂12家,日产面粉约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有“中国面粉大王”之称。
民国20年(1932年),荣氏兄弟已拥有纺纱厂9家,纱布产量约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厂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他们又有了“中国纱布大王”之称。
部分荣氏工厂示意|图片源自@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荣氏兄弟的领军之下,荣巷还催生出一大批荣氏爱国实业家。无锡的工业总产值飙升至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上海。
这片江南水乡林立的工厂,令他们“为半个中国提供衣食”。
部分荣氏爱国实业家示意 | 图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视觉中国,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荣氏家族在民族工商界的崛起,给荣巷带来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在荣巷老街有100多组近代建筑群体,近200多幢完整的建筑,不仅形态各异,而且颇为壮观。
这里有硬山顶平房、有回楼、过桥楼、小洋楼、小别墅、江南古典园林,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群。
徽州的粉墙黛瓦、马头墙,欧式的门楼、壁炉和彩色的玻璃花窗,以及上海形制的石库门、马赛克砖墙和铸铁花栏等,在这里齐聚一堂。
荣巷建筑 | 摄影师@高翔
兴修自宅之外,荣氏兄弟心里也一直不忘家乡的公共建设。
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荣德生当选为全国工商会议代表之际,他就撰写出版了《无锡之将来》,对如何进行城市发展提出一个宏伟的蓝图。
之后,荣氏兄弟在滨湖一手创办江南学院(今 江南大学),培养中国之尖端人才。
江南大学内的银杏树 | 摄影师@桔子心
为了改善家乡的水陆交通,他们又集资建造蠡桥、鸿桥、大公桥等大小桥梁57座。
其中以荣德生60寿辰时,在蠡湖上建造的宝界桥最为著名,60余个桥洞连跨水面,如长龙卧波,时为江南第一大桥。
宝界桥分为两座,分别由荣德生及其孙荣智健出资建造,传为佳话 | 摄影师@无锡廊桥
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在如此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之下,也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的一代巨子。
他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几乎见证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而荣毅仁最卓然的职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荣毅仁旧照|图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不论是“面粉大王”“纺织大王”荣氏兄弟,还是后来当选为共和国副主席的荣毅仁,他们都以赤诚的情怀,亲身践行着“实业救国”的梦想。
在当年的中国六大工商业城市中,荣氏家族所支撑的无锡,是唯一的完全凭借中国人自己的智慧与勤奋而崛起的城市。
只有他们的产业,没有外国资本的参与,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资本。这是一份无与伦比的骄傲,足以让任何一座城市钦佩。
荣巷|摄影师@赵高翔
纵览滨湖3000年来,从泰伯、吴王阖闾、伍子胥,再到荣氏兄弟、荣毅仁,浪花淘尽英雄。
春秋纷乱、民国商战都没入太湖之水,碧波万顷里泛着岁月华光。
而阖闾城中那份勇于开拓之雄心,与荣巷里那份“实业救国”之梦想、之责任,也传承到了今天的无锡市滨湖区。
太湖之滨的人们,数千年来靠水吃水,进入现代也理应以水产水运为主业。
然而突破认知的是,这片土地在2000年左右,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已经占到了这里产业结构的一半左右。
1986-2000年无锡市郊区产业结构示意,无锡市滨湖区组建于2001年初,本数据为滨湖区前身,即无锡市郊区的统计数据 | 制图@汉青&张琪/星球研究所
2016年的太湖之畔,一台拥有世界“最强大脑”的超级计算机,在一间约1000平方米的房间内飞速运转。
在它开始运转的那一年,它便成为了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这就是神威·太湖之光。
神威·太湖之光 | 摄影师@李雨甜
神威·太湖之光是首次完全用“中国芯”制造的中国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也是世界上首台运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但是它的诞生却颇有一番波折。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迈上了研制巨型机的道路,可是极为关键的CPU(中央处理器)却只能依赖进口。
在科研人才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位于滨湖的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里,一台超级计算机被冠以太湖之名横空出世,它的出现打破了此前长达30年的技术壁垒。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 | 摄影师@李雨甜
无论是太空探索、人类基因测序、医药研发,还是打车、购物、订外卖等,都要靠算力设施来处理海量数据。
算力设施,已经像水电气一样成为必不可少的现代基础设施。有了神威·太湖之光的支持,中国从此迈向“超算宇宙”。
及至2020年,科研人员背靠太湖,由此模拟水下的环境,“蛟龙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应运而生。
奋斗者号模型|摄影师@应威
其中“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更创造了“海底一万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相当于珠穆朗玛峰叠加华山的海拔高度。
奋斗者号外出执行任务|图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与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等世界一流研究机构,融入太湖山水之中,而这片水土的故事还远不止于此。
近几年,滨湖区辖域内,仅仅600米的陆藕路上,就聚集了9家智能制造类上市公司,总市值超千亿元。陆藕路也被称作“上市一条路”。
在2024年,滨湖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也已启用。滨湖区还进一步提出了山水东路科创谷的规划。
山水东路科创谷示意 | 制图@张松楠/星球研究所
太湖最北端为聚势之地: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航空工业雷华电子研究所······等多所双一流高校、省部属科研院所,集中在山水东路科创谷之中。
滨湖区密集的科创产业,如同新时代的“科技田地” | 摄影师@应威
科创谷的作用在于科研与应用深度的影响与融合,能让一项科研成果,更为便捷便利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长广溪智造 | 摄影师@应威
我们以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与北微传感来举例。北微传感是一家专注传感器研发、制造、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有了科创谷的平台,2024年1月,北微向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捐赠了一批高精度的先进智能传感器设备,并签署研究生实践基地协议。北微的传感器,就可以在一溪之隔的东南大学无锡校区进行创新研发。
有了高校教授“智库”的助力,北微的新项目将推动关键工艺的突破,形成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国产芯片。
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上的仪器| 摄影师@应威
未来,双方将共同展开针对智能驾驶领域中关键问题的研究。而类似北微的项目在科创谷中还有千千万万。
迄今为止,无锡市滨湖区的大院大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0个,累计交易额近亿元。
请横屏观看,滨湖区产业园区|摄影师@孙若钧
当地的生产总值,也由此飞速上涨,连年攀升。
2004-2023年无锡市滨湖区全区生产总值(GDP)示意,此期间,历经区划调整,辖区面积大幅减少,但是滨湖区全区生产总值两次探上“千亿级” | 制图@汉青&张琪/星球研究所
回望滨湖区一路走来,无锡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坐落于此。
这里涌现出“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等众多“国之重器”。
这里以科创谷带动滨湖产业体系、跃升产能,还有元宇宙、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也在太湖之畔谋篇布局······粼粼水波倒映出科技之光。
2024太湖鼋头渚国庆国际水上音乐烟花大会 | 摄影师@应威
当时光重归此刻,科技之光的故事隐入尘世,岁月华光的沧桑归于平静。
人们将目光重新集中于自己脚下,万顷太湖仍然碧波无垠。未来的答案、城市的命运一直都在这片湖山之中,从未改变。
滨湖区的土地,属于太湖冲积平原,低山缓丘环湖而立。
请横屏观看,从太湖远望岸边丘山|摄影师@吴启凡
从太湖向外望去,最远处、最挺立的山,名为惠山,也是滨湖区的界山。乾隆誉之为“江南第一山”。
惠山之势,如龙飞舞在平原旷野间,俗称“九龙山”,龙首为第一峰,即头茅峰(海拔229米),其后还有二茅峰(海拔301米)、三茅峰(海拔328米)等九座山峰。
登绝顶,望太湖的宋代文人苏轼,在此写下: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太湖)天。
(出自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其意为:登山石路,盘绕迂回如龙的脊梁;水光荡漾,翻动着太湖倒映的天空。)
俯瞰惠山|摄影师@吴亦丹
而从高处俯瞰太湖山水,只是一个开始。山巅不竭之水源,滋润着山脚下,自北向南的一众园林。
“群山抱一园,一园秀群峰”的青山公园之内,应眼前之山景,建起“九龙山庄”。400多年的古井,300多年的银杏树,装点其间。
九龙山庄银杏|摄影师@松花江
从山间,下到平原,便是荣氏家族所筑的梅园。
梅园之内不称梅,而称“香雪海”。如此高洁之地,涌出之水则称“洗心泉”。无锡太湖石峰中最为高古的一峰,“米襄阳(米芾)拜石”便位于此处。
在有心人眼中,梅园的一花一木,一泉一石,皆是诗意。
梅园|摄影师@豆芽草
梅园身侧,自惠山发源的梁溪河,由山泉汇作,连接起京杭大运河与太湖。
在无锡唯有滨湖区,同时拥有性情内敛的湖与肆意外放的河。抬眼可望太湖,伸手可触运河,或许正因如此,这里才拥有了内外兼修、收放自如的气度。
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乘船梁溪河,写下了翩翩佳作:
烟雨平芜势独尊。日暮花溪泛桃水…(出自汤显祖《梁溪》)
赏此诗句,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暮春时节,汤显祖行舟向西而去,烟雨席卷桃花遮蔽水面之上,整条梁溪如同流淌花瓣之河······
梁溪河|摄影师@无锡廊桥
再向南,蠡园与蠡湖得名于西施、范蠡的传说。蠡湖作为太湖的内湖,与杭州西湖大小相仿。
连接蠡湖和太湖的长广溪湿地,作为生态廊道,如明珠般散落其间。
每逢傍晚,沿长广溪湿地漫步到蠡湖,两岸流萤飞舞,水鸟蹁跹,湖风惬意,晚照浮光,不失为一个绝佳出行路线。
长广溪湿地|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终于,来到了太湖水畔,滨湖区坐拥无锡90%的太湖岸线,共108公里。
其间最为知名者,当属鼋头渚,郭沫若在此不禁赞叹“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
鼋头渚|摄影师@Vimcau
鼋头渚堪比佳人倾城的山水之美,进一步细化为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横云山庄、万浪卷雪、湖山真意、十里芳径、太湖仙岛、江南兰苑、樱花谷等众多极致风光。
明代才子唐伯虎也憧憬、羡慕着太湖之滨的生活环境:
大江之东水为国,其间巨浸称震泽。
令我图其所居景,烟树茫茫浑水墨。
(出自唐伯虎的《震泽烟树图》,太湖古称震泽)
震泽烟树图|图片源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人墨客们对这些“良辰美景”,趋之若鹜。
东晋顾恺之、元代无锡大画家倪瓒等人在此作画,为后世形成一个“太湖画派”奠定了根基。
近现代的郁达夫、郭沫若、田汉、陶行知等纷纷到此,撰写揽胜游记。
雪中的蠡湖如淡彩国画|摄影师@无锡廊桥
荡舟太湖,是我能想到的,世间最浪漫的事。
春雨后的太湖边,一树树樱花如约而至,她们用一季季地盛放,讲述古老的江南故事。
恍惚间,美穿越了千百年,仿佛西施、范蠡泛舟来到了我的眼前。
请横屏观看,太湖樱花与游船|摄影师@无锡廊桥
这跃然而出的古意,为当代的创作和演义,提供了艺术上的供养。
拍摄央视版《杨贵妃》(1992年)和《唐明皇》(1993年)的唐城,拍摄央视版《三国演义》(1994年)的三国城,拍摄央视版《水浒传》(1998年)的水浒城,齐聚于此。
水浒城|摄影师@POP学长
“能文能武,有勇有谋”的太湖风月,可以容纳沉香亭里的唐明皇、杨贵妃和李白、可以容纳“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可以容纳“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醉打蒋门神”……
同一片湖山,却能拥有如此多变迥异的风格,也是一桩奇事。
古韵太湖 | 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然而,这份山色湖光绝非是不劳而成的,对于工业基因深种的滨湖而言,无限风光之中蕴藏着变革的勇气与壮士断腕的决心。
世界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平台船“太湖之星”,投入使用|图片源自@无锡滨湖发布
2002年以来,滨湖区通过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等五大工程,全面修复和改善蠡湖水质及周边环境。
根据近期对蠡湖的监测,这里的水生生物种类较2012年增长近200%,底栖生物增加3倍多,鱼类种类增长近70%,湖泊生态稳定性大幅提高。
湖山生态良好,翠鸟栖息|摄影师@黄兆勇
为了保护太湖,无锡最大的轧钢厂——雪浪初轧厂,也转型为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
时至今日,在全国的数字电影拍制基地之中,它已位居前三。《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人世间》《流浪地球》……这些年很多爆款影视剧的幕后,都有着太湖畔这座电影产业园的身影。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 | 摄影师@应威
日益清新的蠡湖与太湖,安放着人们对惬意湖畔的美好想象,成为人们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理想之地。
每年樱花盛开时节,“全国最美马拉松赛道”也随之登上热搜。
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帆船城市超级联赛等品牌赛事,也为这里注入生机与活力。
2024年第12届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摄影师@豆芽草
现代与古典并存,文明与自然同在。一水倾城才是滨湖底色。
这池江南水中荡漾着湖光美色、荡漾着岁月华光,还有科技与未来的光芒。
而滨湖区也如流水一样,永远向前,生生不息。
请横屏观看,滨湖区太湖岸线全景|摄影师@梁溪飞行家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七七
图片:夏雪
地图:张松楠
审校:吴昕恬
设计:汉青&张琪
封面摄影师:黑毛不紧张
【主要参考文献】
[1] 无锡市滨湖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无锡市郊区志 1986-2000.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14.07.
[2] 无锡市滨湖区政协学习文史和社会法制委员会,无锡市滨湖区档案史志馆编. 滨湖旧事. 扬州:广陵书社, 2022.12
[3] 无锡市蠡湖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蠡湖今胜昔.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7.1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