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资料整理】上海大众桑塔纳(Sanatana/Passat B2)项目早期阶段部分照片

作者:常盘台警卫发布时间:2024-10-28


桑塔纳项目开始前的上海汽车厂大门留影
早年上汽的两大产品——SH760轿车和SH130轻型卡车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桑塔纳下线,图为中德双方技术人员与该车的合影
同日拍摄的另外一张照片,这是中德技术人员小范围的合影
1984年10月10日,上海与大众汽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了合资合同
1984年10月13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现名上汽大众)奠基典礼在上海安亭举行,正在访华的德国总理科尔先生和中国副总理李鹏同志亲自挥铲,为合资公司奠基。

 

一辆辆桑塔纳取代了SH760,成为上海汽车厂的主力产品

 

一辆辆桑塔纳取代了SH760,成为上海汽车厂的主力产品
一辆辆桑塔纳取代了SH760,成为上海汽车厂的主力产品

      早期桑塔纳的生产采用的是CKD的模式,即在德国完成大总成的生产,然后装箱运往中国国内,最后在上海进行总装。

图为工人正在拆开大众总部运来的,装有总成的木箱
因为长距离运输具有不可预料性,所以在装配到车辆上之前需要检查各总成是否有损坏现象

        至于车身,车身算是最早实现国产化的总成。上海汽车厂最早是使用的德国运输过来的冲压模块在自知工装上进行焊接,最终组成车身;后来随着冲压生产线和焊装生产线的逐步到位,车身生产能力逐步提升起来。

后轮拱/底盘部分焊装,注意这是工人手持焊装工具进行的。焊装的车身装在简易的工装平台上
前轮拱/翼子板梁/防火墙焊装。这里也是工人手工焊接的,旁边有质检员进行质量检查

        因为最初的产量不是很大,所以早期桑塔纳的动力总成和行走机构总装就采用的是固定工位总装的方式。这里使用的一些工装可能是当年生产SH760轿车时使用过的工装改制而来的。

工人们正使用举升平台将发动机安装到车上
动力总成、行走总成装配完毕,起重机通过钢索将车辆从总装平台上吊放到地面上

       车辆总装完毕,吊放到地面后,车辆将进入到后续的总装、油液加注以及质量检验环节。

正在最终连接线路,并检查机舱内线路安装是否到位的工人和质检员们
不难看到,内饰与电气总装工位实际上并不大
一辆桑塔纳轿车已经总装完成,准备进行质检与出厂验收
工人们的午休。注意工人们身边的看板,虽然是CKD生产,但大众方面提供了AUDIT质量管理体系(当然当时执行的是简化版的质量管理体系)。工人们休息区后面的位置是用于车辆灯光与淋雨测试使用的密闭检测室
中德技术人员一同对出厂车辆进行质量验收
更早批次出厂的车辆正在等待来访的外宾。这组照片是德国萨克森州州长率团访华参观上海汽车厂时,随队的德国记者拍摄的
上海出产的桑塔纳轿车行驶在上海的大街上。彼时安亭这一带大规模现代化城市建设还未开始,周围的建筑还保留着比较老的风貌

          但是,简单的生产线并不是上海大众桑塔纳项目的最终追求。1984年缔结的中德合资协议,指明了上海大众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国外先进车型引进国内,实现本土化生产。

          很快,上海大众的生产线建设开始了。

1987年,第15000辆国产桑塔纳下线,这时候新改建的生产线已经起来了
第30000辆桑塔纳下线
1990年4月18日李鹏总理参加上海大众成立五周年暨第一期竣工典礼并亲自为新工厂剪彩
后备箱部分总装工位,为了方便操作,工人坐在后备箱内安装尾灯等部件(照片拍摄于1994年)
新建生产线上,车辆进入前后桥总装工位
底盘组装工位,可见车辆后桥已经安装到位
车桥安装完毕,准备安装车轮等部件
底盘车桥安装完毕,进入后续总装流程
电气与内饰总装工位
油液加注工位,此照片拍摄于1993年
总装完毕,准备进入质检环节

        然而,生产线仅仅是一部分。供应链本土化才是压低成本,进一步提高量产数量的关键。

当时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国内汽车制造还处于手工敲打的水平,既无设备也无技术,同时几乎没有任何配件厂,缺乏相关配套基础;另一方面,德国大众对零配件有着极为严苛的标准要求,当时本土汽车工业可以说是闻所未闻。


所以问题来了,依据合同规定,桑塔纳国产化的零部件必须拿到德国去做测试,经过认可才能投入国产制造。而且,最初与德国大众谈判时,桑塔纳计划7年间达到国产率90%以上,每年都有进度目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巨大的实力差距下,上汽大众埋头苦干两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才只有2.7%。整整一台车,仅轮胎、喇叭、天线、标牌这“四大件”零配件是国产的,其他均为进口。


1987年12月24日,刚被任命为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前来参加桑塔纳国产化工作会议,发表了《把“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搞上去》的讲话,开宗明义提出轿车国产化的指标,指出“桑塔纳的国产化要坚持高质量,不能‘瓜菜代’!” 在当时,唯有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建立自己的零部件生产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以上引用文字来自于:从奥迪100到桑塔纳,上汽大众开启国产化“拓荒之路”https://www.pcauto.com.cn/hj/article/2532597.html】

1988年7月1日 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大会


为攻克“提高桑塔纳国产化率”这一难题,上汽大众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再次开启了一系列攻坚创新工作。当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状况是一缺技术二缺钱,提高国产化率,必须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大笔的改造费便是制约提高国产化率的最大障碍。


1988年,“国产化基金”正式设立,根本性地解决了零部件企业引进技术、设备的经费问题。同年,10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的成员共同成立了“桑塔纳共同体”。这也是为什么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桑塔纳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当时每卖出一台桑塔纳,就提出2.8万元利润,组建了累计金额几十亿元的“桑塔纳基金”,用于扶持配件生产企业。有了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大批零部件企业开始脱胎换骨的成长。甚至后来,只要质量标准获得过上汽大众认可的零部件,其他厂家就直接采购,成了名副其实的“免检产品”。


而在企业内部,上汽大众从德国大众聘请了20多位退休工程师培训和指导零部件生产,严格按照德方的“六道关口”,实现零部件国产化100%合格。同时,如果国内本土零部件工厂想成为上汽大众的供应商,就必须按照德国标准重新改造,在零部件经过德国标准测试后才能通过考察。


在此过程中,上汽大众逐步建立了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的完整产业链。在零部件方面,中德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了400多家高质量的零部件企业,他们也成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的核心,为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打下基础。可以说桑塔纳的国产化,为我国轿车工业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产业共同体。今天的福耀玻璃、扬州亚普、宁波华翔、宁波均胜都受益于桑塔纳共同体全方位的支持——订单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1989年,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上升到了60.09%,实现了飞跃式的极速成长。1990年,上汽大众五周年大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看见现代化的汽车厂落成,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会上还传递出一个令全国震动、世界瞩目的消息:中央同意开发浦东、开放浦东。桑塔纳国产化的快速推进,让人们看见了中国力量的迸发,也增强了城市对外开放开发的强大信心。此后,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又经历了几次跳跃性增长,到1998年,桑塔纳普通型的国产化率已达93%。


【以上引用文字来自于:从奥迪100到桑塔纳,上汽大众开启国产化“拓荒之路”https://www.pcauto.com.cn/hj/article/2532597.html

1992年1月28日,庆祝累计生产10万辆桑塔纳轿车活动
1993年第10000辆桑塔纳下线。同年年底,经上海海关核定,上海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率达到80.47%,依照计划达成了上海市政府下达的7年国产化目标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