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性质变化的内容在这里CV23821103,我之前已经写过了。这里是继续补充一些内容。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种植业经济长期以来占据古代中国社会总经济的主导地位,在明朝时期到达了百分之八十四以上。这种根深蒂固的占比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转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使古中国产生了非常成熟的体制,这种体制让“封建社会”和它的经济体系得以长期延续。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虽然商品经济得到相对明朝来说的进一步发展,也出现了工场(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是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经济战胜了封建主义经济。工场数量的增多有助于社会发展)。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如何改变这个现象呢?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了。鸦片战争后,洋纱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同时沉重打击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受到严重挑战,开始动摇,逐渐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