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北太天元科普之多尺度多物理场建模:从物理定律到数据驱动的融合之路

作者:北太天元卢朓发布时间:2024-09-07

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界与工程领域中,多尺度多物理场现象无处不在,它们跨越了从微观粒子到宏观系统的广阔尺度,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化学反应等多个物理过程的相互作用。为了准确理解和预测这些现象,科学家们和工程师们不断探索着建模的新方法,其中,基于物理规律的模型与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型成为了两大主流方向。本文将带您走进这一领域,探讨如何结合两者优势,有效模拟多尺度多物理场场景,并指出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点。

一、物理规律模型:自然界的基石

物理规律模型,顾名思义,是基于我们对自然界基本物理定律的理解而构建的。这些模型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到热力学定律,为我们提供了描述和预测物理现象的强大工具。在多尺度多物理场建模中,物理规律模型能够准确捕捉系统内部的物理机制,确保模拟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然而,面对极端复杂的系统,如气候变化、材料老化、生物体内部生理过程等,单纯依赖物理规律模型往往面临计算量大、参数难以精确获取等挑战。此时,数据驱动的模型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据驱动模型:大数据时代的利器

回顾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历史,我们发现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始终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早期,科学家们通过观察、测量和简单的数学运算,发现了自然界中许多基本的物理和化学规律。这些规律往往表现为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简单关系,如线性关系、反比关系、指数关系等。为了处理这些关系,科学家们创造性地运用了取对数、求导数等数学技巧,将复杂关系转化为更易处理的线性形式。

下面给出一些前人发现的规律: 

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周髀算经》中早有记载“勾三股四弦五”,这实际上是对勾股定理的一种朴素表达。古人通过实际测量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发现了直角边(勾、股)与斜边(弦)之间存在的特定比例关系,即勾的平方加股的平方等于弦的平方。这一发现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也为后来的几何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圆周率的估算: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通过“割圆术”的方法,不断将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加倍,从而逼近圆的周长和面积,进而估算圆周率。虽然他没有直接给出圆周率的精确数值,但他的方法已经蕴含了极限的思想,为后来祖冲之精确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数字奠定了基础。

天体运行的观测:古人通过长期观测天体的运行,积累了丰富的天文数据。例如,《石氏星经》等古代天文著作中,详细记录了星星的位置、亮度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变化。这些观测数据不仅帮助古人编制了精确的星图,还为后来的天文学家如张衡等人研究天体运行的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虽然他们并未明确提出万有引力等现代物理学概念,但他们的观测和记录无疑是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早期探索。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更是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天文观测——测量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僧一行在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他组织人员在南北十三个地点测量北极星仰角(观测北极星的仰角,也就是视线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通过比较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北极星仰角差,结合数学计算,推算出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当时并未直接给出具体的公里数,但根据现代学者的推算,僧一行测得的子午线一度长度与现代测量值相当接近,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高度发达,也为后来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他们并未明确提出万有引力等现代物理学概念,但他们的观测和记录无疑是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早期深刻探索。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所面对的系统日益复杂,传统的线性分析方法显得力不从心。多尺度多物理场现象的出现,更是对传统的建模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现象涉及多个尺度的相互作用和多种物理场的耦合,其动态行为往往表现出高度的非线性和非平稳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数据驱动模型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手段。与基于物理定律的模型不同,数据驱动模型不依赖于对系统内部机制的深入理解,而是直接从观测数据中提取信息,通过统计学习、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等方法,自动发现数据中的隐藏规律和模式。

在数据驱动模型中,机器学习算法尤其是神经网络的应用极大地扩展了模型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神经网络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学习并表示高度非线性的函数关系。与传统的多项式回归、支持向量机等线性或近似线性模型相比,神经网络能够捕捉数据中的细微差异和复杂交互作用,从而更准确地预测系统的未来行为。

此外,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驱动模型的训练和优化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可靠。大规模并行计算和分布式存储技术的发展使得处理海量数据成为可能,而先进的优化算法和正则化技术则有助于防止模型过拟合,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数据驱动模型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观测数据,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灵活高效的方法来探索复杂系统的内在规律。这种方法不仅拓宽了我们寻找规律的视野和范围,还为我们理解和预测自然界中的多尺度多物理场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三、融合之路:物理规律与数据驱动的协同作用

为了更全面地模拟多尺度多物理场场景,科学家们开始探索物理规律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的融合之路。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基于两者优势的互补和协同。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 参数校准:利用数据驱动模型对物理规律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校准,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2. 模型修正:在物理规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数据驱动模块来修正模型中的简化假设或忽略因素,使模型更加贴近实际。

  3. 混合建模:根据系统不同部分的特点,分别采用物理规律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进行建模,并通过接口实现两者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协同工作。

在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中,多尺度建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它允许我们从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出发,构建出能够描述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尺度现象的模型。这种建模方法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从第一原理(即自然界最基本的、不依赖于其他任何假设或经验的原理)出发,通过合理的假设和近似,推导出适用于更宏观尺度的模型。

以统计力学为例,它基于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碰撞等),通过统计平均的方法,推导出描述大量粒子集体行为的宏观物理量(如温度、压力、热容等)。在这个过程中,矩封闭技术(如BBGKY层级截断)被用来简化复杂的统计分布函数,从而得到易于处理且具有一定预测能力的矩模型。特别地,从Boltzmann输运方程出发,通过一系列近似和推导,可以得到描述半导体中载流子运动的漂移-扩散方程,这一方程在电子器件的模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分子动力学模拟则直接从原子或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出发,通过数值积分求解牛顿运动方程,模拟出系统随时间演化的轨迹。虽然这种方法能够精确地捕捉到微观尺度的动态过程,但计算成本高昂,且难以直接应用于宏观尺度的预测。因此,科学家们常常从分子动力学模拟中提取出统计信息,构建出能够描述系统宏观性质的方程,如Navier-Stokes方程用于描述流体流动,或弹性力学方程用于描述固体材料的力学行为。

在计算化学领域,多粒子系统的量子力学描述起始于薛定谔方程,这是一个精确但难以直接求解的方程。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密度泛函理论(DFT)及其中的Kohn-Sham方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近似方法。在Kohn-Sham方程中,复杂的多体相互作用被简化为一个有效的单粒子势(即交换关联势),这个势可以通过多种公式来近似,其中一些是基于严格的物理原理推导出来的,而另一些则是通过拟合实验数据或其他高精度计算结果来获得的。这种结合物理原理和数据驱动的方法,使得DFT成为计算化学和材料科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综上所述,从第一原理出发构建多尺度模型的过程,不仅体现了科学探索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也展示了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中数据驱动建模与物理原理建模相结合的思想。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数据资源的丰富,这种结合方法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我们对自然界复杂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注意事项

充分发挥数据驱动模型的潜力,首先必须确保数据的质量,它是模型准确性与可靠性的基石。与此同时,模型的验证环节同样至关重要。无论是基于深厚的物理定律构建的模型,还是完全依赖于数据驱动的模型,都需经过严格验证,以确保其能够真实反映现实世界并做出有效预测。此外,面对多尺度多物理场建模这一复杂挑战,计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而跨学科合作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多元视角。

数据质量:数据驱动模型的核心基石

数据质量是数据驱动模型能否准确反映现实世界并做出有效预测的关键所在。数据的准确性意味着每个数据点都应真实反映其代表的物理量或现象,任何偏差都可能导致模型输出的误导。完整性则要求数据覆盖所有必要的方面,避免信息缺失导致模型理解片面。此外,数据的代表性同样重要,它确保模型训练所依据的数据集能够全面且公平地反映目标系统的整体特性。对于精度不高的数据,预处理和降噪步骤成为提升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去除噪声、填充缺失值、标准化或归一化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模型的训练效果。因此,在构建数据驱动模型之前,对数据质量的严格把控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模型验证:确保模型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无论是基于物理规律的模型还是数据驱动的模型,在应用于实际问题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过程。模型验证不仅是对模型预测能力的检验,更是确保模型能够准确反映现实世界的必要手段。验证过程通常包括将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敏感性分析也是验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分析模型参数变化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揭示模型的稳健性和潜在的不确定性。通过综合应用多种验证方法,可以全面评估模型的性能,为模型的实际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计算资源:支撑大规模模拟的基础设施

多尺度多物理场建模由于涉及多个尺度和物理场的相互作用,往往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计算。这些计算不仅要求处理海量的数据,还需要解决复杂的数学方程和物理过程。因此,合理配置计算资源成为确保模拟效率和稳定性的关键。高性能计算集群、云计算平台等先进计算技术的引入,为大规模模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优化计算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可以显著提高模拟的速度和精度,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随着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先进的计算工具和方法涌现出来,进一步推动多尺度多物理场建模的发展。

跨学科合作:融合智慧共创未来

多尺度多物理场建模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合作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跨学科合作不仅能够促进知识交流和思想碰撞,还能够充分利用各领域的专业优势,形成互补效应。在合作过程中,不同学科的专家可以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分享数据资源、讨论技术难题,从而推动模型的构建和优化。此外,跨学科合作还有助于培养具有广泛视野和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因此,加强跨学科合作是推动多尺度多物理场建模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


结语

多尺度多物理场建模是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建模方法。通过融合物理规律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的优势,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模拟复杂系统,为预测未来、优化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数据质量、模型验证、计算资源以及跨学科合作等关键点,以确保建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成果的有效应用。


案例:Bangbang控制与混合建模在车辆速度控制中的应用

在控制理论中,Bangbang控制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控制策略,它通过在最大和最小控制输入之间切换来实现对系统的快速调节。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理论模型往往无法完全描述系统的所有动态特性,特别是在复杂多变的物理环境中。以车辆速度控制为例,我们可以通过混合建模的方法,将Bangbang控制与实时数据融合,以实现更精确和鲁棒的控制。

背景介绍

假设我们有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其任务是在规定时间内从A点加速到指定速度,然后在接近目的地B点时减速停车。为了简化问题,我们首先考虑一个基本的常微分方程来描述车辆的加速度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但显然,这个方程需要考虑到实际驾驶中的各种外部因素,如风阻、路面摩擦等。

理论模型建立

首先,我们建立一个简化的车辆动力学模型:

其中,v 是车辆速度,a 是加速度。然而,这个模型忽略了风阻等关键因素,因此在实践中可能不够准确。

为了改进模型,我们引入风阻项,得到更贴近实际的动力学方程:

其中,ρ 是空气密度,C_d 是阻力系数,A 是迎风面积,m 是车辆质量。

Bangbang控制策略

接下来,我们应用Bangbang控制策略来控制车辆的加速度。在这个策略下,车辆要么以最大加速度前进,要么以最大减速度刹车,具体取决于当前速度与目标速度的比较:

数据融合与混合建模 尽管我们有了包含风阻的动力学模型和Bangbang控制策略,但模型仍然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实际驾驶中的所有动态变化。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安装在车辆上的速度测试仪来获取实时速度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模型预测相结合。 这里,我们可以使用卡尔曼滤波器或其他数据融合技术来整合模型预测和传感器数据。卡尔曼滤波器能够基于系统的动态模型和测量噪声的统计特性,对系统的状态进行最优估计。在车辆速度控制中,这意味着滤波器可以根据动力学模型的预测和速度测试仪的测量值,实时更新对车辆当前速度的最优估计。 

【解释北太天元卡尔曼滤波代码中的几个公式】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R4y1Q7jV/?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2adc5aa7a702b808eb8b31dbd210f954

【北太天元上实现卡曼滤波(Kalman fiter)算法的小算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8411e78G/?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2adc5aa7a702b808eb8b31dbd210f954


实施与验证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将Bangbang控制策略与混合模型(结合了理论动力学模型和实时数据)集成到自动驾驶汽车的控制系统中。系统会根据目标速度、当前速度以及外部因素(如风阻)来动态调整加速度,确保车辆能够安全、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通过在实际道路上进行测试和验证,我们可以不断优化控制参数和模型参数,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最终,这种混合建模与控制方法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驾驶环境,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结论 

本案例展示了如何将Bangbang控制与混合建模方法应用于车辆速度控制中。通过结合理论模型、实时数据和先进的数据融合技术,我们能够实现更加精确和鲁棒的控制效果。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车辆控制领域,还可以推广到其他需要精确控制和适应复杂环境的自动化系统中。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