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央美版《中国美术简史》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

作者:深海少女有点甜发布时间:2024-09-23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以质朴明快、绚丽多彩为特色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是我国先民为世界艺术宝库作出的卓越贡献。此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昙石山文化及凤鼻头文化,也有一定数量的彩陶。值得注意的是,福建闽侯昙石山文化和台湾高雄凤鼻头文化的彩陶,器形与纹饰均极相似,共同流行直线纹、人字纹及网格纹,这是史前时期台湾海峡两岸有着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例证。另外,尚有壁画、地画、岩画等史前绘画遗迹。



彩陶纹饰和陶器上的绘画 由于时间和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的彩陶器形与纹饰,可区分为数种类型,其中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半坡类型的彩陶,以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遗址出土者为代表。施彩的陶器通常为圈底或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罐、细颈瓶等。花纹绘在陶器的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部位,或绘在敞口盆的内壁。花纹图案除有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样外,还有相当发达的动物图案,后者具有浓厚的绘画意趣与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例如:半坡出土的内彩四鹿纹盆,鹿均作侧视形象,在变化不大的躯体下,通过四条腿或前伸、或下垂、或前后伸展等不同画法,使它们各具不同的活泼姿态。另一件为三鱼纹彩陶盆(图1-3),盆沿饰一周宽带纹,器腹外壁绘三条张嘴露齿的鱼,唇部翘起,虽未画水,却给人以鱼在水中吸水吐气、向前游动的印象,鱼纹异常简洁生动。半坡还出土几件内彩人面鱼纹盆(图1-4),在滚圆的脸庞上,画着三角形的鼻子,修长的弯眉,眯成一线的双眼,头上戴尖顶饰物,或在耳旁画出双鱼,或在嘴边衔着两鱼。这种人面图案或与大鱼并列,或与网纹相伴。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人面纹必定与半坡氏族公社的某种原始信仰(崇拜)有关,但对具体涵义的解释,则各不相同,或曰崇拜鱼图腾说,或曰祈求捕鱼丰收说,或曰祈求生殖繁盛的祝福说。无论怎样解释,这种耐人寻味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堪称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此外,临潼姜寨出土的内彩鱼蛙纹盆和宝鸡北首岭出土的水鸟衔鱼纹细颈彩陶瓶,也是布局灵活、笔触豪放的绘画佳作。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以河南陕县庙底沟及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者为代表。彩绘多施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的上半部,风格轻盈挺秀(图1-5)。纹样多用弧线描绘,除了有鸟、鱼、蛙等动物图形外,最流行的纹饰母题是圆点、弧边三角、垂幛、豆荚、花瓣、花蕾等,植物纹显著增加。多数图案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长安五楼出土花蕾、花瓣纹彩陶盆,格调格外华丽优美。河南临汝阎村出土彩陶缸上所绘的鹳鱼石斧图(图1-6),图像简洁醒目,画面右侧那柄装饰考究而带徽记的石斧,无疑是古代的权力棒,画面[插图]录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12期)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它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先后,分成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彩陶纹饰各具特点。


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多壶、罐、瓶等器形,流行变形鸟纹、弧边三角纹及圆圈纹,构图简洁疏朗;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瓮、瓶、盆、罐等器形,装饰面积大,纹样以旋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居多,具有构图繁密、回旋多变之特色(图1-7);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鼓腹双耳壶、单耳瓶等器形,造型稳重大方,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及旋涡纹,色调和谐热烈;马厂类型的彩陶,器形与半山类型基本相同,惟壶、瓶、罐的口沿外侈,双耳增大,彩绘流行四大圆圈的布局,盛行网格、菱格、米字、波折及变体人形等纹样,格调庄重刚健。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彩-4),在接近盆口的内壁,绘三组舞蹈纹饰带,每组五人,皆腰系兽皮,并肩携手,欢快起舞。画面再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生动景象,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汤池:《谈舞蹈纹彩陶盆纹饰》,《美术研究》1979年2期)类似的舞蹈纹彩陶盆还出现于青海同德巴沟乡宗日遗址,内壁绘有两组人物,一组十三人,一组十一人,也呈携手起舞状(图1-8),说明这种巫舞在河西地区比较流行,也有可能是同一地生产的彩陶流传到多个居住点。


地画、壁画及岩画1982年10月,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幅居址地画,画在一座房基临近后壁的居住面上。画面南北长约110厘米,东西宽约120厘米,用炭黑颜色绘成;上部画三人,右侧形体矮小者形象模糊;其余二人呈长发飘逸、握棒起舞状;画面下部偏右处,画一长方形框,框内画着两只动物,框左绘一丁头状木橛。画面描绘了两位猎人手执棍棒将两只野兽驱入陷阱的景象,寄寓着祈求狩猎丰收的愿望。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遗迹,是辽宁建平、凌源交界处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或用赭红色画成勾连纹图案,或用赭红间黄白色彩描绘三角纹图案。此外,在宁夏固原店河村齐家文化遗址,于一座房屋残垣的白灰面上,曾发现用红彩描绘的几何纹装饰壁画。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两例壁画遗迹。


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一般以动物血或皮胶作调和剂)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画在山崖石面上的图画。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岩画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岩画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包括台湾在内已有十八个省、自治区的一百多个市、县(旗)发现有岩画,它们的分布范围东起黄海之滨,西至昆仑山口,南到澳门、香港,北抵黑龙江畔,遗址约有上千个,其中最重要的有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甘肃黑山岩画、新疆阿尔泰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图1-9)、云南沧源岩画、广西左江岩画(又称花山岩画)等近三十处(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第7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可能由于中原地区岩画遗迹破坏较大,目前发现的岩画所在地点几乎都属于古代的边远地区,产生于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之手。北方岩画的创作年代,上可以推至一万年以前,下直到清代仍有创作,但数量最多的还是史前氏族部落的作品;南方岩画的年代上限在公元前4000—前2000年之间,有些岩画的时间已经晚到中原的战国—东汉时期(左江岩画),但创造它们的民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因此从整体上可以视之为原始社会绘画。岩画的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狩猎、放牧、祭祀、神灵、动物、舞蹈、战争、房屋、车辆、生殖、手印、脚印、图案、符号(其中有些近似于文字),堪称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北方草原地带的岩画以动物、狩猎、放牧内容为主,而西南地区岩画则以人物及人的活动内容为主,东部—东南—西南沿海地带的岩画则以祭祀巫术内容最为突出。



北方草原原始部族岩画的作者是巫师兼猎人,对动物有敏锐的观察力,风格比较写实,追求逼肖物象,画面上的动物多处于急剧的动态之中,奔跑跳跃,具有野生动物的鲜明特点;还有表现部落战争的内容,画风粗犷、质朴而生动,生活气息较浓厚。南方各族岩画作者都属于百越系统,由于时间较晚,作者可能已是专职巫师。画面密切围绕宗教祭祀,大量表现人自身的形象,突出的是宗教的神秘感,作者能很好地抓住人在瞬间的动态特征,但人物形象都具有符号化、装饰化和半抽象的特点,比北方更为简约,具有浪漫的精神倾向。不论是写实风格还是抽象风格的岩画,画面形象都是经过高度提炼的、极其单纯的,也是平面性的。由于岩画画在巨大的崖面上,画面边界感几近于无,作者安排形象有充分自由,因此画面的空间处理也显得随心所欲,基本是平面布置,并无远近透视。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