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由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主办的第二届CATA航空大会在北京开幕,今年大会主题是“智慧民航 创新未来”。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王昌顺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当前,全球航空业正处于一个日益复杂且多变的宏观环境之中,新情况与新挑战层出不穷,但总的看,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研究认为,当前全球民航业已摆脱新冠疫情的影响,呈现出航空公司盈利能力增强,商务客源占比降低、低成本航空公司快速发展,智慧化低碳化投资加大等趋势和特点。”
王昌顺指出,我国航空运输业也呈全面恢复态势,今年民航客流有望创新高。与此同时,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推进,低空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无人机应用场景加快拓展。他也坦言,高铁网加密成型对民航产生了巨大的挤出效应,1000公里以内的航线受到明显冲击。他认为,巩固拓展民航比较优势、塑造核心竞争力,必须着力在推进创新上下功夫。
10月25日,由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主办的第二届CATA航空大会在北京开幕。
商务旅客占比下降、休闲度假需求旺是民航市场新常态
从全球民航业发展趋势和特点来看,王昌顺认为,一是行业复苏迹象明显,航空公司盈利能力增强。2023年全球航空客、货运总量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94%和95%,预计今年分别达到2019年的109%和103%左右,总收入有望达到创纪录的9960亿美元,净利润将超过300亿美元。
二是兼并重组加速,大型航空集团市场地位巩固提升。在美国,阿拉斯加航空收购夏威夷航空成为美国第五大航空集团。在欧洲,汉莎航空收购意大利航空公司。在亚洲,大韩航空完成了对韩亚航空的并购。“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也是欧美民航业在疫情后迅速实现大幅盈利的关键因素。”王昌顺说。
三是商务客源占比降低,低成本航空公司快速发展。商务旅客占比下降、休闲度假需求旺盛是全球民航市场的新常态。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航班量恢复率高于美国航空11个百分点、高于达美航空14个百分点、高于美联航10个百分点。印度靛蓝航空、爱尔兰瑞安航空航班量已经超过2019年同期40%。
四是智慧化低碳化投资加大,积极布局eVTOL等新型航空器。2018年-2023年,美国客运航司信息技术投资约达365亿美元。根据全球现有的eVTOL等新型飞行器订单情况,航空公司订单占比最大,达32%。2023年全球可持续航空燃料产量超过50万吨,是2022年的两倍,今年预计将再增加两倍,达到150万吨。新技术创新应用和绿色低碳转型对全球航空运输业影响愈发明显。
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南航工作人员在为旅客办理值机手续。 新华社发
国内民航客流今年有望创新高,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加速拓展
“从国内来看,我国航空运输业呈全面恢复态势。”王昌顺援引数据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客运量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4.4%,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恢复至92.8%。“预计全年客、货运量有望分别超过7.2亿人次、850万吨,双双创出历史新高。”
王昌顺表示,我国航空业呈现三大亮点。一是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推进。以数字化发展驱动流程再造、组织模式变革,围绕安全生产、服务质量、航班正常、绿色发展等,强化数字技术应用项目落地牵引和场景示范驱动,智慧航空器运行与运输服务、智慧机场、智慧空管等领域逐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节能降碳能力不断增强,2023年每吨公里油耗较2005年下降14.3%,机场平均每客二氧化碳排放较基线(2013-2015均值)下降60.5%,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和成色更加鲜明。
二是航空制造短板加快补齐。“国产民机事业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适航取证、商业投运、海外拓展,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已进入规模化、系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王昌顺指出,特别是以eVTOL和遥控驾驶航空器(RPAS)为代表的新型航空器的加快量产,将有利于我国整合航空制造与无人机研制资源,实现航空制造与新兴技术的加速融合发展。“未来,航空公司的飞机全生命周期成本有望持续下降。”
三是低空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注册无人机204.9万架,持有合格证的无人机运营企业总数超过了1.7万家。无人机应用场景加快拓展,无人机快递物流、空中游览、航空运动等新兴消费加速发展。“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飞行汽车正在开启城市空中交通新时代。”王昌顺说。
10月16日,在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的天旭航空培训基地内,游客在进行民航驾驶体验。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聚焦“低空经济”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加速起飞”,通过引进航空培训基地、建设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应用“北斗定位+无人驾驶”技术等,不断“解锁”农业生产、文旅融合、乡村治理的全新场景,推进低空经济发展。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高铁网加密成型对民航产生挤出效应,1000公里内航线受冲击
“与此同时,我国航空运输业也面临高铁竞争加剧、主要航空枢纽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地缘政治干扰国际航空运输发展等挑战。”王昌顺坦言,特别是“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对民航产生了巨大的挤出效应,1000公里以内的航线受到明显冲击,2023年国内1000公里短航线航班量较2019年下降20%、客流量下降33%。
南都记者注意到,从今年国庆假期的交通数据为例,10月1日至7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0.03亿人次,日均28618.7万人次。其中,铁路客运量累计13125.1万人次,日均1875万人次;民航客运量累计1609.6万人次,日均229.9万人次。
根据同程旅行发布的报告,今年国庆假期,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出游消费增长迅速,县城文旅成假期消费亮点。今年中秋假期,中短途出游需求旺盛,3小时以内高铁出游市场最为活跃。南都记者观察到,“三小时高铁圈”正成为交通出行热门选择。由于坐飞机还需加上往返机场的时间,因此2-3小时短途出行里,很多人倾向于高铁而不是1千公里内飞机航线。
倡议中外航司携手合作,避免政治因素干扰,共同应对新挑战
“巩固拓展民航比较优势、塑造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着力在推进创新上下功夫。”王昌顺指出,智慧民航建设正全方位重塑民航业的形态、模式和格局,成为全球航空业新一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是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重要保障。
会上,围绕“智慧民航 创新未来”大会主题,王昌顺提出五点倡议,一要积极推进航空公司、机场、空管、服务保障单位等各主要运行要素全面物联,打破数据壁垒,提升数据交互能力,深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
二要紧紧围绕制约民航快捷、高效、舒适的堵点痛点,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大力缩短旅客整体出行时间。推动航空物流与其他运输方式、海关标准对接、安检互认,打造一单到底的智慧物流联运服务体系。
三要确保关键技术设备自主可控、网络信息安全可靠,不断提升重点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切实防止系统性风险。
四要坚持开放合作,促进互利共赢。王顺昌表示,中外航司应携手合作,避免政治因素干扰,共同应对全球航空运输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推动全球航空市场持续恢复和发展繁荣。打破行业边界,推进跨界融合。深化国际交流合作,高质量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积极推进行业大数据与智能化应用等相关领域标准体系国际交流与推广,大力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开创互利共赢的智慧民航建设国际合作新局面。
五要坚持持续安全,构筑高水平安全保障体系。坚决贯彻落实“两个绝对安全”要求,健全民航安全技术体系,强化科技兴安,有力保障中国民航安全水平持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采写:南都记者陈秋圆 杨文君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