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一盘菜的科幻含量可以胜过一艘宇宙飞船?当科幻作家与导演在“天问”沙龙相遇……

作者:红星新闻发布时间:2024-10-19

10月19日上午,成都科幻馆金星厅,作为“天问”华语科幻大赛系列活动之一,科幻作家刘洋、陈梓钧,科幻电影研究者西夏与导演孙浩齐聚“科幻影像中的未来共创:从文字到屏幕的想象之旅”主题沙龙现场,分享了各自在文学创作与影视拍摄中面对的问题、相关经历与思考感受。

左二起:孙浩、西夏、刘洋、陈梓钧

科幻作家描述的“太阳系全餐”

导演孙浩在沙龙现场透露,自己目前正在写一部科幻电影的剧本,准备筹拍。作为一个倾心硬科幻题材的导演,他面对的主要问题都很现实——资源、预算、视效呈现的可操作性。

“很多故事在我看来就是个idea,一个有惊奇感的想法,转化为一部电影的内容不足。”孙浩说,“而且一部电影的筹备和拍摄过程是很长的,在此期间,如果遇到有类似构思的作品先出来了,原来那个点子一下就不新鲜了,这堪称毁灭性的打击。”

身为科研从业者的科幻作家陈梓钧表示,自己看科幻电影时的一个感受是:许多视觉元素虽然看似炫酷,但其实不算科幻,因为缺乏功能性,过于注重装饰性。

“比如飞行器或太空站外面那些闪闪发光的光带,意义何在?”他说,“如果不能传递给观众有效的信息,让这些信息与故事发生关联,设计这些细节的价值就不大。”

科幻电影《火星援救》中,马特·达蒙饰演的宇航员在火星上种土豆

在陈梓钧心目中,一个真正蕴含科幻感的画面完全可以看起来非常普通,比如:一盘菜。他现场描绘了一盘“太阳系全餐”的组成——盘子里有来自金星大气层养殖的云藻,来自火星的土豆和来自木卫二冰海下的外星海鲜……“虽然表面上只是一盘食物,但背后是跨越整个太阳系的行星开发技术、远距离物流运输以及相关经济制度,这背后蕴藏着大量的未来科技。”

陈梓钧还做了一个生动的类比——“三流的科幻作者写未来有汽车,二流的科幻作者写未来有堵车,一流的科幻作者写未来有导航。”他说,“越是让未来科幻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幕,细节越丰富写实,给读者的代入感就越强。”

刘洋也表示,科幻小说的构想最终要落实到可视化的场景上,这一点对后续的影视改编拍摄很重要。“像《三体》中写到飞船从三维空间进入四维空间,刘慈欣老师用了很多类比的方式让读者可以在脑海里设想那些画面,但还有许多抽象的物理学和数学概念,其实都很有趣,可就是没办法变成可视化的场景。”

讨论和关心人的困境,把故事带到观众心里

孙浩说,自己面对科幻作品时的第一个想法是: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如果只是为了惊奇感的话,今天的观众是很难满足的。科技本身进步得太快了,他们接触到的有关信息也太多了。”他说,“只有那些能激起人们心底深处渴望、向往或恐惧的主题,那些能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内容,才能吸引观众。”

1933年的电影《金刚》剧照

西夏特别提到著名的好莱坞大片《金刚》:“虽然剧情看起来很荒诞猎奇——人类去荒岛抓了一头巨大野兽,破坏城市——其实内里隐含了对种族关系、性别冲突、大萧条时代经济的反映,还有人类的好奇心、原始的欲望和暴力等元素,给电影研究者们很多阐释的空间,因此也成为了经典。”

归根结底,优秀的作品要实现各种元素的平衡,而出发点和落点则一定是人自身。“对于一个长出了翅膀的主人公来说,长出翅膀不是最重要的,他长了翅膀之后对自己、对周围的人乃至世界带来的改变才是重点。”孙浩说,“要通过讨论和关心人的困境,把故事带到观众心里。”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曾琦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