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王坚、沈向洋等AI大咖齐聚外滩大会,人类和机器如何共处

作者:南方都市报发布时间:2024-09-05

9月5日,在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的开幕式上,24岁的独臂男孩周键借智能仿生手演奏钢琴,在舞台上定格了温暖的一幕。

AI如何影响产业发展?人类如何与机器共处?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机器学习之父”、美国三院院士Michael I. Jordan,以及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等大咖齐聚,畅谈AI时代下的思考。

在回答“未来哪些工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时,凯文·凯利表示,正如当今就像几乎没有工作是不需要使用某种能源一样,未来几乎所有的工作都会使用某种程度的人工智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

谈及大模型时代下的人机关系,沈向洋认为,人机交互的新方式是“AI与IA”的融合共进,它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本的 AI 发展路径,它聚焦于运用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

AI+不是AI和产业的简单结合

在开幕式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分享了他对于AI、AI+和AI基础设施的思考。“AI+不是AI和产业的简单结合,而是数据、模型和算力的组合,云计算就是AI时代的基础设施。”王坚称。

王坚表示,当我们讲“人工智能+”的“+”时,不是加什么东西,而是怎么加,更重要的是一个机制创新。这个创新就是数据、模型和算力的组合。当数据、模型、算力的规模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这时就一定要引入新的东西,那就是AI的基础设施。

王坚说,一个事情要谈到基础设施的时候,就是一个技术渗透的终结的形式。什么技术会对人类产生最长远的影响?就是它变成了基础设施。他援引红杉资本的观点,在云时代、移动时代、AI时代,基础设施就是云计算。

王坚最后总结道:“当你看AI、AI+、AI基础设施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不但技术在革命,机制也在革命,基础设施也在革命。没有比这三项革命在同一时间发生再令人激动了。我想这些革命正在创造未来。”

AI agent涉及技术、工程与市场的不断磨合

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式主论坛上,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发表题为《大模型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技术融合,产业跃迁》的主旨演讲。

谈及人机关系,沈向洋认为,AI为人类提供了与技术共生的全新语境,人机交互的新方式指向“AI与IA”的融合共进。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即智能增强。它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本的 AI 发展路径,它聚焦于运用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强调了人类与 AI 之间的协作关系。

提到近期行业特别关注的AI agent(人工智能体,一种能够感知环境、进行决策和执行动作的智能实体)时,沈向洋表示,agent从愿景到落地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以需求为原点,深刻理解模型的能力,并构建一个AI深度参与的工作流程。他表示,AI agent时代的到来,不会是一个神奇而强大的模型突然代替了所有的工作流,它涉及到技术、工程与市场的不断磨合,最终以超预期的服务呈现给人类。

此外,沈向洋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是三件事情:算法、算力、数据。其中算力仍是门槛,目前通用大模型需要万卡集群进行训练,行业大模型需要千卡训练,企业大模型需要至少100张卡训练。“行业内常说谈卡伤感情,没卡没感情”,沈向洋调侃道。

此外,沈向洋还指出,从人机共存的新范式到大模型的行业落地,折射的是技术与商业形成闭环、让技术创新真正改变世界的本质。沈向洋提到,在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力量逐步显化的过程中,须重视AI的治理,打造负责任的AI。

构建人工智能的协作系统

9 月 5 日,在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主论坛上,机器学习泰斗迈克尔·乔丹发表主题演讲。迈克尔·乔丹认为,人工智能落地产业,需要形成互相协作的集体;要构建人工智能的协作系统,必须要引入经济学的“激励”视角。

“AI拥有海量的数据,但有些不能生成价值,通过设计激励机制才能驱动AI智能体贡献和协作。”迈克尔·乔丹提出了“三层数据市场(Three-Layer Data Markets)”模型,其中用户、平台和数据买家通过“出让数据”、“购买数据”、“提供服务”形成了闭环。他强调,数据购买者也就是企业可以结合“数据和服务”建立与用户的激励机制,从而为他们带来真正的价值。

谈及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迈克尔·乔丹认为,当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很难表达它真正学到哪些知识,也没有能力表达它有多确定。相较之下,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表现出色,尤其是集体协作共同应对时。

因此,迈克尔·乔丹建议不仅单独设备要具备一定智能,人工智能更要通过协同体现在整体系统层面。他指出,仅仅将人类的智慧融入超级智能计算机中是不够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医疗、交通、金融科技和商业领域的应用,需要集体性、去中心化的智能系统。

引导AI向有益方向发展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开幕主论坛上的演讲中表示,当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经济和文化,必将涌现三大趋势:全球主义、创新加速和AI驱动生成。

谈及AI驱动生成的趋势,凯文·凯利认为,人工智能不仅将帮助我们摆脱机械、枯燥的工作,完成我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甚至可以生成超乎人类想象的全新事物。“通过这一年半来使用 ChatGPT和其他大语言模型的经验来看,从人工智能工具中获益最多的人实际上是表现一般或较差的员工。人工智能工具不仅仅是为最聪明的人准备的,它们还能帮助不那么出色的人产生更好地完成工作。”凯文·凯利称。

对于如何确保人工智能带来的未来是有益的,而不是加剧不平等,凯文·凯利表示,我们有理由对任何新技术保持谨慎,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他认为,首先要利用技术去引导它的发展,要实现我们期望的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积极参与其中,而不是试图禁止它或将其排斥在外。其次,应尽可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源化。开源模式赋予更多人参与的机会,形成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技术生态系统。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童颜谈及AI新技术带来的潜在科技伦理问题。“AI大规模应用对人类生活有4大突出挑战,首要挑战在于,我们的生产关系等社会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肖仰华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已经需要以月为单位进行记录。但是人类的情感、价值、伦理观念调整是十分缓慢的。如何调和这个矛盾,是我们需要直面的挑战之一。”

肖仰华认为,其次是技术普惠问题。要避免少部分人借助先进技术形成不正当的竞争优势。此外,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防范技术成瘾,防止先进技术对人类造成反噬。

此外在肖仰华看来,AI的大规模滥用是可能损害人之为人的本性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凡伤害人之为人之本性的AI应用,我们要谨慎,要加以限制。为此,“我们要重视技术治理,并将治理提前考虑,做到未雨绸缪。”

机器已经成为人类的外脑、四肢

9月5日,在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的开幕式上,24岁的独臂男孩周键借智能仿生手演奏钢琴,在舞台上定格了温暖的一幕。随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与浙江强脑科技创始人兼CEO韩璧丞就人机共生的未来展开对谈。

在肖仰华看来,随着脑机接口与AI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已经成为人类的外脑、人类的四肢,人已经不再是传统生物意义上的人。他表示,“智能时代,人将变成哲学家尼采笔下的‘超人’,即自我超越的人。只不过这种自我超越,将是在机器智能等外力工具协助下而完成的。人将成为机器智能增强下的超人,或许这将会是在长期使用先进技术后,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终极影响。”

“与之伴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将随之发生变化,AI将成为人类从事各种生产和活动的代理。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将不可避免的纳入到我们对社会关系考察范围,” 肖仰华说。

作为脑机接口技术应用的推动者,韩璧丞认为,脑机接口在未来5-10年内,会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化,分别是:修复、增强和更高阶的交互。修复是帮助最需要的人如有脑疾病、肢体残疾的人恢复正常生活。其次是增强,比如是不是可以借助脑机接口技术,根据老人的意识为其提供机能补充,让每个老人多走5-10年的路。下一代的交互则会变得更高阶,比如对话,现在是通过语言,未来可能不需要再通过语言对话,收到提问我们想一想就传递出去了。

采写:南都记者 马宁宁 发自上海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