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备份〕山河文明:尼罗河上的疑案(三)中国文献坤舆图与经行记

作者:沧浪一壶周楚山发布时间:2024-09-21

备份:2019年08月17日 VX公众号(初稿)

很多人总是问“那你说说那么多西方历史专家为什么要搁这儿伪造历史?都是吃饱了撑的吗?”

那我想,最近在隔壁HK发生的事情,应该可以给各位一个答案了,尤其是那些一贯标榜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HK和西方“媒体”。乱HK份子里面也不乏(被洗脑的)大学教授和高知群体吧。

西方人总是标榜民主自由,标榜所谓“立法、司法、行政”的三权分立,其实说来说去都只是在“政权”这个框框里打转,对隐身其后的“金权”“神权(教权)”却绝口不提——其中“政权”是暴力机关,既是生产的组织手段,也是用来控制你手脚的工具,“金权”则对应着现代的经济、金融和财政等权力,控制着国民的口腹欲望,而“神权(教权)”则对应着宣传、舆论、媒体、教育和意识形态的控制,包括对历史,对道德和审美的解释权,控制国民的大脑和思想的统一......

此三权均有其历史渊薮,无论是西方历史还是中国历史,只不过中国历史长期是政权为最大,而西方则是神权和金权长期保持着更主导的影响力。这才是西方人秘而不宣的真正的统治结构。

王权(政权)、金权(财权)和神权(教权),才是真正的“三权分立”,这算是我的一个总结吧。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边芹的几本书(《被颠覆的文明》《谁在导演世界》),以及郑若麟先生的阐释=>[链接]。这两位都是因为工作关系长期旅居欧洲,因而能够从生活工作中深入西方人的生活和组织结构,比我们去出差旅游一趟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看到一些表面的“美好”要深刻得多。

而既然西方学术界在这些最现实的问题上都极尽歪曲、隐瞒、双标之能事,我又凭什么要相信他们在“历史问题”上会保持诚实呢?要知道,历史即对应着“神权(教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石之一,深刻的影响着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解释权。

有这么大的利益驱使,又怎么能够说是“吃饱了饭没事干”?别忘了历史上某教可是长期把“创世纪”当正史的,《拜步经》不就是一本杜撰的“历史书”么?

当然这不是说中国的历史记录就清清白白纯洁无瑕,但至少,大的基本面应该是没问题的。这就好比完美的公司永远都不存在,但跟直接财务造假还是天壤之别吧。也不是说中国的体制就多好多好,关键是,至少我们可以学着开始平视、而非仰视西方人了吧?更犯不着去迷信西方,接受他们的“洗脑”。

------------------------分割线------------------------

言归正传,接着来列西方伪史的各种证据。我们从诸多地质论文的数据共性及其矛盾处,揭示了西方伪史与真实数据的种种冲突。其中提到2000年前所谓普林尼的《罗马史》中对尼罗河的描述是“7条支流”(现在只剩两条,即罗塞塔河 Rosette 与达米耶塔河 Damietta),进而引出这个记录与重要的中国文献《坤舆万国全图》中的记载一致。

但《坤舆万国全图》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这意味着<上一篇>所引论文中,陈中原教授的2000~3000年的历史依然是大大高估了。

所以,对《坤舆万国全图》这部分信息的解读是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部分:

《坤舆万国全图》日本复刻版(局部)[参38]


《坤舆万国全图》李之藻版(局部)[参39]


如图,《坤舆万国全图》写得很清楚、也画得很清楚:

天下惟此江至大,以七口入海。

《坤》图可是世界地图,做图的人必定了解世界很多大江大河的信息,甚至包括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但依然将尼罗河口评定为“天下惟此江至大”,可以想象那种江面开阔浩大、一片泽国甚至沧海横流的景象,也说明当时对于尼河水资源的利用并不充分。据此,如果按照前面陈中原和 Stanley 的推断,则说明仅仅在几百年前,这里的人类活动都不够频密!——如果认为《坤》图相关信息是利玛窦时代的数据,则不过 400 多年,如果认为是郑和团队的数据,则也不过600来年!如此一来,陈教授的估算可就又多出了 1000~2000 年了!

那跟前面 图X1 所标的 6000年,可是减半减半又减半了!

另外我们注意到旁边还有一段话:

中有七百洲,最大者末(mò)罗耶,有城沿河名门菲,此城为天下极大城,行十日程。

坤舆万国全图中尼罗河三角洲部分之解读


(mò)罗耶 = 埃及开罗(或埃及)?“末罗耶”这个发音很重要,后面还会讲到。而查资料[参40]显示“待考”。而在两幅1859年的古地图中(这两幅地图后面还会重点分析),我发现开罗都被标为 Masr El Qahirah,当时还纳闷怎么找不到开罗(Cairo/Kairo),后来看到《坤》图上的“末罗耶”就明白了。这显然是原本当地语言或阿拉伯语 مصر القاهرة 或 مصر أل قاهره 的音译(或拼写为 Masr Al Qahirah),现在听起来就是“MesLuoaLaGaHien”,前面加“Masr(阿拉伯语 مصر 埃及)”和冠词“El”,就是阿拉伯人说地名的方式,别问我为什么,去问谷歌翻译-_-||;或者就是“埃及”的阿拉伯语 مصر 发音,听起来就像“MisLuoEn”。






当然要考虑几百年发音变化,不仅汉语在变,当地语言也在变,历史变迁叫法也可能不同,还有地图抄写中的错误,如上面《坤》图的彩色日本复刻版相比李之藻版就错了至少两个字:“五”字上面的横没了,“收”写成了提手旁看起来像个“枚”(汗,还真有这个汉字“𢪛”,不知道读音)。而李之藻相去郑和又近200年,因郑和档案已毁,重刻版的时候又有哪些错误已无从得知。而且就上面那张李之藻版的,在红海中间有几个字,就明显是被抠掉了,只能看到最后一个“河”字,不知道是不是利玛窦、李之藻这些教徒们做的手脚。

但总的来说,发音相去不远。尤其你考虑古汉语及郑和团队多为浙闽越人的话。所以,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末罗耶”、“摩罗”、“摩邻”等才有可能是埃及的本称(后面会再论及)。闹不明白洋人“Egypte”的命名是如何而来的了?查了维基百科,也是各种绕来绕去似是而非。也许从“古埃及”可以发现点什么呢?在翻译软件里面输入“古埃及、古、古老、老”等词语看看阿拉伯文输出的发音试试?兴许会有惊喜哦,哈哈。

估计又是一个张冠李戴的现行。

门菲 = 孟菲斯?这个100%没跑的了。其原名 Men-nefer 或科普特语 Memfi [参41-42],Memphis 是所谓“希腊人”(其实可能就是 15~16 世纪当时的欧洲人)的讹传——话说您离这么近都讹传了,咱中国万里之外咋还准的呢?而据西方“历史”记载,其在公元7世纪毁于阿拉伯征服埃及,则何以至15~16世纪仍为“大城”?

一程为一天路程,约20公里,可见中国古文献记载之准确!

七百洲反映了当时三角洲沙洲岛屿之众多,水系之发达。则大规模的农业活动从何说起?

沿河而上那么多金字塔神庙等神迹,又为何只字不提?尤其对比欧洲人画了那么多关于神迹建筑的图。

七口入海与陈中原和 Stanley 论文中推断的 6~7 条古大河一致,但时间却晚了近 2000年。现在只有两口,而且人家明说的是“七口入海”,那流到潟湖里面的不算是入海吧?还是说当时还并没有这么封闭的潟湖环境?

天下惟此江至大,也说明当时尼罗河水系浩大,上哪给找那么多耕地去?

如此一来,如果末罗耶指“开罗”,那就是沙洲岛的名字,类似今天“崇明岛”,而“门菲(孟菲斯)”这是建在“末罗耶(开罗)”上的城市。这让我不禁怀疑在全新世时期,亚洲和非洲究竟是什么时候连成路桥的?阿拉伯人以商贸发家,在如此交通要道上,建起一座商贸关卡性质的“大城”门菲,也合情合理,就像东方的“满剌加(马六甲)”一样。而在西方人的表述中,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地名,西方人又张冠李戴牛头对马嘴的乱点鸳鸯谱了?当然沧海变换,以前两级的地名后来变成了同级,也有可能,但那不就从侧面反映了地形地貌变化之大么?

否则,末罗耶就指“埃及”,则说明当时埃及仅仅只是水网沙岛系统中最大的一个岛,跟什么6000年、8000年文明古国有什么关系?

当然后面也说到“其江每年次泛涨,地甚肥泽如粪,其田故国人种之五谷,以一收百,国称富饶”。但土壤肥有农业,国称富饶,不能说明开发规模和时间,尤其将时间前推两千、四千年的话。何况当时已经 15~16 世纪,已经有所开发也并不奇怪。只是毕竟没有具体数据,最多只有一个“种收比”。否则天府之国、扬一益二、鱼米之乡、东北黑土地、两广海南一年三熟、宝岛台湾......,哪个不富饶肥沃?开发时间却一个比一个晚。


这光一个《坤舆万国全图》的质疑和逻辑矛盾就回答不了,更遑论其他了。

这可都是绝对官方权威档案,可不是什么网上随便P的来路不明的野图(所谓示意图)!

而除了《坤舆万国全图》,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份非常重要的中国文献,唐朝杜环的《经行记》。杜环本是唐朝西域军官,在著名的怛(dá)罗斯战役中,唐军战败,杜环为大食(yī)军所俘,遂跟随大食军走遍了中亚、西亚和北非多地,成为有记载的最早到达非洲的中国人。其时间,正是在前段时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的时间线后几年。

杜环所著《经行记》原书已佚失,非常可惜,唯余1500余字收录在其族叔杜佑的《通典》中。其中可能跟北非有关的条目,在“摩邻国”一条中:

又云:“摩邻国,在秧(秋)萨罗国西南,渡大碛(qì),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乾鱼,人餐鹘(hú)莽。鹘莽,即波斯枣也。瘴疠特甚,诸国陆行之所经(山)[也]。胡则一种,法有数般。有大食法,有大秦法,有寻寻法。其寻寻蒸报,於诸夷狄中最甚。当食不语。其大食法者,以弟子亲戚而作判典,纵有微过,不至相累。不食猪、狗、驴、马等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其俗,每七日一假,不买卖,不出纳,唯饮酒谑浪终日。其大秦善医眼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参43]

秧萨罗还是秋萨罗,可能有传抄上的误差,如果按“秧萨罗”的读音来看,倒是很接近于“耶路撒冷”[参45],但终究也只能是一个参考,不能完全做准,我倒以为未必。不管怎样,综合各方面的资料解读[参44-52]来看,“摩邻”所在,都基本上指向了“北非”。

因为不管这个“秧萨罗”具体在何处,都只可能是在西亚某地,而同时符合:

(1) 在其西南方向

(2) 需要渡过一片大沙漠(大碛),并行二千里才能到(唐里大约相当于不到半公里)

(3) 无草木的沙漠地形,少米麦,盛产波斯枣即椰枣并以此为生

(4) 同时行大食法、大秦法和寻寻法,所以是文化交汇的杂处之地,而且离拂菻不会太远否则难以盛行大秦法(大秦即拂菻,即土耳其至欧洲等地,但并不能就此认定是所谓东罗马拜占庭)

(5) 人种肤色比较黑(其人黑)

(6) 地处陆地交通要道或至少是一个关口(诸国陆行之所经)

这几条的,算来算去也只有北非了。比如如果认为大碛是印度沙漠的话,往西南走就到海了,不符合第(6)条,文化上不符合第(4)条,从物产上来说,也并不盛产椰枣,与(3)冲突,最后也不符合杜环被大食俘虏后合理的路线;而如果认为大碛是阿拉伯沙漠,往西南到的是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那正是阿拉伯(大食)人发源兴起的地方,此处怎么可能还会行大秦法和寻寻法?显然与(4)冲突,同样此处也并非陆路交通要道,与(6)不符,人种上,大食人不算黑,否则杜环不会在这里单列说明,而且杜环在写拂菻时描述“其人颜色红白”,说明他对人种差异概念是很清晰的,所以这也与(5)不符。

算来算去,也就只有北非都符合。但这里其实还有一个歧义,即“二千里”是否已经包含“渡大碛”的距离,所以具体是在北非的哪一块,其实依然是众说纷纭[参44-52],并不太能完全确定。不过结合基本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生存条件,在当时的生产水平下,基本上也就只有紧靠尼罗河的埃及地区、以及撒哈拉西北角的摩洛哥-突尼斯一带,才有可能。

先来看埃及。首先“摩邻”和“末罗耶”的发音倒是非常接近的,“诸国陆行之所经”也非常符合,毕竟你要走陆路去非洲,不走埃及还能走哪?此时“大碛”可认为是伊拉克西部地区的沙漠戈壁,而之所以选择“渡大碛”,可解释为在于为了军事行动的保密性和突然性。


而且行文只说摩邻国在秧萨罗国西南,但也并没有说“渡大碛”的起点就一定是秧萨罗国,完全可以是亚俱罗,也就是此时大食国的核心区域——尤其考虑这是一次军事行动的话[参44-45]。

苫国在大食西界,周回数千里......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

(大食)一名亚俱罗......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於西海焉。

[参60]

“苫(shān)国”即叙利亚,发音完全一致,历史上还用过“夏腊、钐城”这样的名字[参61],发音也基本相同,这基本上是公认的结论了[参44-45,63],“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此大川即幼发拉底河,则“亚俱罗”当在伊拉克北部地区,一说即为“亚述”的古语发音[参44-45]——当然,关于亚俱罗具体指向何地依然有争议,但指代一个比较大的区域范围如伊拉克北部不会偏差太远,尤其是从“大食国一名亚俱罗”可知此地是当时大食的核心区域,所以更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

而此地正是所谓“山前平原”,符合我们所述文明发展的规律和中东地区真实农业分布情况。


如此就将“摩邻”定位到了埃及,其中“瘴疠”这一点也更符合——正是在大河泛滥的湿洼地,又遇上热带沙漠的高蒸发量,湿气更重,才容易“瘴疠特甚”。

但这样一来,所谓“古埃及6000年的农业文明”的说法,可就彻底崩塌了。你说杜环没写金字塔没写那些神迹也就罢了(如果写了杜佑不可能不收录),你可以说他只是随军有些地方到不了有些东西看不到,或者被黄沙掩埋了(嗯,沙漠真好用),但农业和生存方式生存条件的事情,那是随处可见的吧?

当然有人会说那肯定不是埃及啊。那就只剩下“摩洛哥-马格里布”一说才符合气候、植被特征了。从发音上来说,勉强算是比较符合吧(但个人觉得不如“末罗耶”更贴近):


注意翻过来发音就有点不同了

按马格里布的范围就更大点,包括了突尼斯:

马格里布(Maghrib ʿArabī,مغرب عربي‎),非洲西北部一地区,阿拉伯语意为“日落之地”。

宋代《诸蕃志》译为“默伽猎”。古代原指阿特拉斯山脉至地中海海岸之间的地区,有时也包括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部分地区,后逐渐成为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的代称。

[参53]

但问题又来了:首先此处就很难符合上面的第(6)点,即*陆上*交通要冲。此外,无论是摩洛哥还是突尼斯,可都算是北非的农业区了[参54-55],历史上还曾经是腓尼基-迦太基的基地[参56],和罗马帝国重要的行省和粮仓之一:

阿非利加行省:古罗马在非洲北部设立的行省。公元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在迦太基故地(今突尼斯)建立它在非洲的第一个行省,称“阿非利加省”,首府在乌提卡。后边界向东沿的黎波里海岸扩张,罗马和意大利的商人及大批移民不断涌入,古老的腓尼基人社会传统受到深刻的罗马化影响。马略和恺撒当政时,都把退役的老兵移殖到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来,特别是占据沿海的一些富裕城市,如东部的克卢皮亚(Clupea)、库鲁比斯(Curubis)等。[参57]


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位于梅克内斯以北约30公里处,据记载,公元1世纪时,这里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整个城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来这里留有保存完好的凯旋门和剧场的白色石圆柱。甚至连古城的街道、居民住房、油磨房、公共浴室、市场等都依然清晰可见,这里还有许多镶嵌式的壁画。从废墟中还挖掘出大批制作精巧的青铜人像和大理石人头像。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

国家:摩洛哥

批准标准: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沃吕比利斯的考古遗迹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沃吕比利斯被称为“法老的宫殿”,据说这座城市是摩西时代的埃及法老兴建的。

沃吕比利斯曾经是朱巴第二帝国的首都。公元40年,沃吕比利斯被罗马人占领。公元3世纪,沃吕比利斯被柏柏尔人统治,后来又被阿拉伯人征服。1755年,沃吕比利斯在大地震中毁灭。

1874年,考古学家发现了沃吕比利斯遗址。1915年,这里开始大规模的发掘。沃吕比利斯的凯旋门建于公元217年,中心广场与“巴西利卡”的一边相连。“巴西利卡”是一种建有柱廊的建筑,是法庭开庭的地方。也是举行商业会议的场所,下雨时还可以让人们避雨。沃吕比利斯的建筑多种多样,其中有俄耳甫斯的房子,艾弗伯斯带柱廊的房子,维纳斯随从的房子,高利尔那斯的浴室等。这些都与意大利庞贝城中的景色相似。沃吕比利斯还有许多青铜像,其中包括乌西亚的半身像、梳洗中的维纳斯像、穿草鞋的维纳斯像。

历史背景:

沃吕比利斯是年代久远的古罗马废墟。公元1世纪,古罗马人在可能是迦太基城市的地方建立了定居点,即沃吕比利斯,并逐渐发展成为古罗马帝国在非洲当地的中心行政城市之一,负责生产并向古罗马帝国输出粮食。沃吕比利斯同时也是罗马人与永远无法征服的柏柏尔人进行官方接触的地方,双方只在互利时才进行合作。

与其他很多罗马城市不同,罗马人在公元3世纪非洲地区失去立足之地后,没有放弃沃吕比利斯。拉丁语继续保持了几个世纪,直到公元7世纪晚期阿拉伯人征服北非后才被取代。

此后,人们又在沃吕比利斯生活了1000多年。18世纪沃吕比利斯初次遭到遗弃。当时为了在梅克内斯附近修建穆莱的宫殿,沃吕比利斯被拆除以便得到建筑材料。可想而知,如果当时没有拆除沃吕比利斯,沃吕比利斯有可能成为当今保留最为完好的一处罗马遗迹。

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是沃吕比利斯的主要部分,也是唯一吸引摩洛哥和外国参观者的地方,只是一块方圆800×600平方米的区域(以围墙衡量)。如果你有一本好的旅游指南,在大门口就不用雇佣向导。许多最好的出土文物都送到了拉巴特王宫附近的考古博物馆。不过沃吕比利斯的废墟依旧很有价值。大约30块镶嵌砖依旧矗立在原来的位置上。进入沃吕比利斯大约花费20迪拉姆门票钱。

评价:

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1997年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毛里塔尼亚首都,成为罗马帝国一个重要的前哨,并以拥有许多优良的建筑物而骄傲。这里有大量的考古遗址,坐落在一个肥沃的农业区。沃吕比利斯后来一度成为伊德里西王朝创始者伊德里斯一世的首都,王朝的奠基人伊德里斯一世也葬在附近。(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展品位于世界遗产博览会非洲馆)。

[参58]

按上面的描述,这里也应该商业一派繁华和农业一片沃土的景象呀,1755年才毁于地震,那杜环来的时候,也完全能瞧见的啊。何况农业、商业发达不发达,也用不着看到那城墙吧?

依然不符合。总之就是找不到那个神秘的“粮仓”!

还要怎么说?总不能怪金坷垃吧?【捂脸.gif】

退一万步说,我就先不扯“摩邻”的事了,咱们再结合《旧唐书》《新唐书》看看周边其他国家的逻辑合理不合理吧?

拂菻国在苫国西,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著素衣,妇人皆服珠锦。好饮酒,尚干饼,多淫巧,善织络。或有俘在诸国,守死不改乡风。琉璃妙者,天下莫比。王城方八十里,四面境土各数千里。胜兵约有百万,常与大食相御。西枕西海,南枕南海,北接可萨突厥。西海中有市,客主同和,我往则彼去,彼来则我归。卖者陈之于前,买者酬之於后,皆以其直置诸物傍,待领直然后收物,名曰‘鬼市’。又闻西有女国,感水而生。[参43]

(波斯)自被大食灭至天宝末,已百馀年矣。[参59]

(大食)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 郛郭之内,里阎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凑,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於市肆;驼马驴骡,充於街巷。刻石蜜为卢舍...... 粳米白面,不异中华。其果有楄桃,又千年枣。其蔓菁,根大如斗而圆,味甚美。馀菜亦与诸国同。蒲陶大者如鸡子。香油贵者有二:一名耶塞漫,一名没匝 (女甲反)师。香草贵者有二:一名查塞菶(蒲孔反),一名葜芦茇。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闤、吕礼...... 又有荠树,实如夏枣,堪作油;食,除瘴。其气候温,土地无冰雪。人多疟痢,一年之内,十中五死。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於西海焉。[参60]

苫国在大食西界,周回数千里。造屋兼瓦,垒石为壁。米谷殊贱,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商客籴此粜彼,往来相继。人多魁梧,衣裳宽大,有似儒服。其苫国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北接可萨突厥,可萨北又有突厥,足似牛蹄,好噉人肉。[参60]


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地方万余里,列城四百,邑居连属......

贞观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太宗降玺书答慰,赐以绫绮焉。自大食强盛,渐陵诸国,乃遣大将军摩栧伐其都城,因约为和好,请每岁输之金帛,遂臣属大食焉......

[参61]


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去京师四万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萨部,西濒海,有迟散城,东南接波斯。地方万里,城四百,胜兵百万。十里一亭,三亭一置。臣役小国数十,以名通者曰泽散,曰驴分。泽散直东北,不得其道里。东度海二千里至驴分国。

[参62]


波斯国,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西北拒拂菻,正西及南俱临大海。户数十万。其王居有二城,复有大城十余,犹中国之离宫...... 气候暑热,土地宽平,知耕种,多畜牧,有鸟形如橐驼,飞不能高,食草及肉,亦能?敢犬攫羊,土人极以为患。又多白马、骏犬,或赤日行七百里者駮,金犬今所谓波斯犬也......

隋大业末,西突厥叶护可汗频击破其国,波斯王库萨和为西突厥所杀,其子施利立,叶护因分其部帅,监统其国,波斯竟臣于叶护。及叶护可汗死,其所令监统者因自擅于波斯,不复役属于西突厥。施利立一年卒,乃立库萨和之女为王,突厥又杀之。施利之子单羯方奔拂菻,于是国人迎而立之,是为尹恆支,在位二年而卒。兄子伊嗣候立。

二十一年,伊嗣候遣使献一兽,名活褥蛇,形类鼠而色青,身长八九寸,能入穴取鼠。伊嗣候懦弱,为大首领所逐,遂奔吐火罗,未至,亦为大食兵所杀。其子名卑路斯,又投吐火罗叶护,获免。卑路斯龙朔元年奏言频被大食侵扰,请兵救援。诏遣陇州南由县令王名远充使西域,分置州县,因列其地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为都督。是后数遣使贡献。咸亨中,卑路斯自来入朝,高宗甚加恩赐,拜右武卫将军。

仪凤三年,令吏部侍郎裴行俭将兵册送卑路斯为波斯王,行俭以其路远,至安西碎叶而还,卑路斯独返,不得入其国,渐为大食所侵,客于吐火罗国二十余年,有部落数千人,后渐离散。至景龙二年,又来入朝,拜为左威卫将军,无何病卒,其国遂灭,而部众犹存......

[参61]


大食国本在波斯之西。大业中,有波斯胡人牧驼于俱纷摩地那之山,忽有狮子人语谓之曰:“此山西有三穴,穴中大有兵器,汝可取之。穴中并有黑石白文,读之便作王位。”胡人依言,果见穴中有石及槊刃甚多,上有文,教其反叛。于是纠合亡命,渡恆曷水,劫夺商旅,其众渐盛,遂割据波斯西境,自立为王。波斯、拂菻各遣兵讨之,皆为所败。

永徽二年,始遣使朝贡。其王姓大食氏,名?敢密莫末腻,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矣。其国男兒色黑多须,鼻大而长,似婆罗门;妇人白皙。亦有文字。出驼马,大于诸国。兵刃劲利。其俗勇于战斗,好事天神。土多沙石,不堪耕种,唯食驼马等肉。俱纷摩地那山在国之西南,邻于大海,其王移穴中黑石置之于国。又尝遣人乘船,将衣粮入海,经八年而未及西岸。海中见一方石,石上有树,干赤叶青,树上总生小兒;长六七寸,见人皆笑,动其手脚,头著树枝,其使摘取一枝,小兒便死,收在大食王宫。又有女国,在其西北,相去三月行。

龙朔初,击破波斯,又破拂菻,始有米面之属又将兵南侵婆罗门,吞并诸胡国,胜兵四十余万。长安中,遣使献良马。景云二年,又献方物。开元初,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奏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寻又遣使朝献,自云在本国惟拜天神,虽见王亦无致拜之法,所司屡诘责之,其使遂请依汉法致拜。其时西域康国、石国之类,皆臣属之。其境东西万里,东与突骑施相接焉。

一云隋开皇中,大食族中有孤列种代为酋长,孤列种中又有两姓:一号盆泥奚深,一号盆泥末换。其奚深后有摩诃末者,勇健多智,众立之为主,东西征伐,开地三千里,兼克夏腊,一名钐城。摩诃末后十四代, 至末换。末换杀其兄伊疾而自立,复残忍,其下怨之。有呼罗珊木粗人并波悉林举义兵,应者悉令著黑衣,旬月间众盈数万。鼓行而西,生擒末换,杀之。遂求得奚深种阿蒲罗拔,立之。末换已前谓之白衣大食,自阿蒲罗拔后改为黑衣大食。阿蒲罗拔卒,立其弟阿蒲恭拂。至德初遣使朝贡,代宗时为元帅,亦用其国兵以收两都。

......

[参61]


大食,本波斯地。男子鼻高,黑而髯。女子白皙,出辄鄣面......土饶砾不可耕,猎而食肉。刻石蜜为庐如舆状,岁献贵人。蒲陶(即葡萄)大者如鸡卵......

隋大业中,有波斯国人牧于俱纷摩地那山,有兽言曰:“山西三穴,有利兵,黑石而白文,得之者王。”走视,如言。石文言当反,乃诡众裒亡命于恒曷水,劫商旅,保西鄙自王,移黑石宝之。国人往讨之,皆大败还,于是遂强。灭波斯,破拂菻,始有粟麦仓庾南侵婆罗门,并诸国,胜兵至四十万。康、石皆往臣之。其地广万里,东距突骑施。西南属海。

[参62]


大食之西有苫者,亦自国。北距突厥可萨部,地数千里。有五节度,胜兵万人。土多禾。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商贾往来相望云。

[参62]

两唐书中这些看似纷乱的信息,整合起来,其实就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时空线索。尤其是再结合前面一篇<从《孙子兵法》中的“地”看西方伪史对地形地理的无知>中引用《史记》《汉书》《后汉书》关于条支、波斯、安息的关系变化,大致可以梳理如下:

最初两汉时期,此地文明的中心为安息国,条支是其西界临海的属国:

[参64]


至南北朝时期,条支中兴起了一支叫波斯的力量,不断进攻和侵蚀原来安息的地盘,最终取而代之,成为了该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参65]。安息最终消失于历史的记载,具体是最终被波斯攻灭还是被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如突厥所灭,已无法知晓。其最后的记录当见于《隋书》,此时名为“安国”[参66]。

南北朝-隋时大约情形

(注意安息的势力已经大幅缩水)


波斯大概也牛了两三百年吧,但是与安息同样的命运也降临在其身上。还是在其西界,突然又兴起了一个叫“大食”的反叛割据政权。而我们说过,“大食(Tayy)”极有可能就是“条支(Tazi)”[参67-68],所以从远了说,“波斯”和“大食”算是同源了。这情形其实也类似于中国的情况,比如鲜卑、契丹、蒙古都起于北方草原,多少都跟匈奴有些关系,一波来了、落了,下一波又接着来......

[参67]


大食兴起的这个时间点大概在隋朝大业年间,中期。同时我们注意到,在隋大业末期,波斯遭到西突厥叶护可汗部的重创,此时的波斯可谓是“腹背受敌”,很快就各种乱局,撕来撕去,一会儿又跑唐朝来请救兵啥的...... 总之是没撑下去,时间进入唐朝没多久,波斯终究是被大食灭了。

当波斯强盛之时,其西北方向就已经有一个叫“拂菻”的国家,其最早的记载应是见于《隋书》[参66],但此时还未将其跟“大秦”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发生在《旧唐书》,应是一种讹传,跟《汉书》《后汉书》中所载的“大秦”完全不是同一个地方,讹传的源头大约应是裴松之注《三国志》中所引鱼豢的《魏略》。后来有些人又进一步有意或无意的把这个“大秦”跟所谓“东罗马拜占庭”搞在了一起。

为避免混淆,我只称“拂菻”,不称“大秦”。不过各位看史料的时候要注意,只有唐朝的“大秦”才跟“拂菻”有关,在唐朝史料中看到“大秦”就要换成“拂菻”。但你再看后面到《宋史》的时候,又不再做此关联,说明宋朝人已经搞明白这个讹误,在宋代《诸蕃志》中更是明确列明史书上有“两个大秦”。此后话暂且按下不再赘述。

按波斯的方位,以及《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中“在苫西,隔山数千里,其人颜色红白”的描述,拂菻应该是在今天土耳其至欧洲一线地区,典型的高加索人种。

南北朝-隋时大约情形

此时波斯西临海(即地中海)

大食兴起,波斯、拂菻两国自然要来讨伐,然并卵:

隋大业年间情形,这个俱纷摩地那跟“麦地那”有没有关系?引人遐想


很快,大食如秋风扫落叶般,攻破波斯,并迫使拂菻屈服:

到杜环来到这里的时候,波斯已经灭国近百年,《经行记》的记录非常准确。

当然说这么多,倒主要不是为了讲西域历史,那样偏题了,以后再讲。主要是注意这里这句话:

始有米面之属。

本来嘛,大食是游牧民族,起源的那块地界也不适合耕种,所以史书记载“土多沙石,不堪耕种,唯食驼马等肉”、“土饶砾不可耕,猎而食肉”,直到攻破波斯、拂菻,这才算吃上口粮食白面。这也符合我们<前面文章>所述西亚地区真实的农业粮食产区分布情况。

那这里问题就又来了:条支/大食起源之地,明明离埃及要近得多,论实力论地形,埃及都远比波斯、拂菻要好对付得多,放着这么大一个大粮仓,大食人怎么就是看不到呢?非要舍近求远去打下波斯、拂菻才算是吃到一口米面?

按西方人叙述,埃及有开罗、有亚历山大这样的历史名城,商业繁荣,文化昌盛,但大食人攻城克地的时候,显然更重视苫国(夏腊/钐城)呀,这个地方才是“商客籴此粜彼,往来相继”、“商贾往来相望云”的繁华都会呀。此时那什么“开罗”“亚历山大”,又在哪里?

凡此种种,都在一次又一次的证伪所谓“古埃及6000年的伟大农业文明”。所以奉劝伪史的编造者们,莫要再拿中国的历史文献来给你们背书了——这锅,我们一代又一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史学家们,不背!


参考资料:

[38] 坤舆万国全图·日本彩色摹绘本(古地图).现藏于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狩野文库

[39] 坤舆万国全图·李之藻原刻版(古地图).世界数字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办)收录档案

[40] 高翔.《坤舆万国全图》地名考本.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10

[41] wikipedia 词条:Memphis, Egypt

[42] 高翔.《坤舆万国全图》地名考本.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10,P175

[43] 杜环[唐]·经行记[O](《通典》卷一九三《大秦》)

[44] 宋峴.唐代中国文化与巴格达城的兴建——(唐)杜环《经行记》新证之一[J].海交史研究,1998(01):73-84.

[45] 宋岘.杜环游历大食国之路线考[A].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1997:19.

[46] 艾周昌.杜环非洲之行考辨[J].西亚非洲,1995(03):57-60+47.

[47] 沈福伟.唐代杜环的摩邻之行[J].世界历史,1980(06):46-52.

[48] 吴毅.杜环《经行记》及其重要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06):1029-1033.

[49] 王颋.摩邻:中国中世纪关于西非洲的记载[J].中国史研究,2001(01):154-162.

[50] 许永璋.摩邻国在哪里?[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4):97-101.

[51] 许永璋.“摩邻国”是马里吗?——唐代杜环《经行记》摩邻国再考[J].非洲研究,2017,10(01):3-18.

[52] 丁克家.《经行记》考论[J].回族研究,1991(01):44-51.

[53] 百度百科,“马格里布”

[54] 百度百科,“摩洛哥”,“农业”条

[55] 百度百科,“突尼斯”,“农业”条

[56] 百度百科,“迦太基”

[57] 百度百科,“阿非利加行省”

[58] 百度百科,“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

[59] 杜环[唐]·经行记[O](《通典》卷一九三《波斯》)

[60] 杜环[唐]·经行记[O](《通典》卷一九三《大食》)

[61] 赵莹[后晋].旧唐书·卷一九八西戎[O]

[62] 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北宋].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O]

[63] 百度百科,“拂菻国”

[64] 相关资料最早由天涯 @拯隨君 分析,本人在查证历史文献及气候、地理数据确认及再整理和修正,以后整理《西域列传》时再详述

[65] 魏收[北魏].魏书.列传第九十西域[O]

[66] 魏征[唐].隋书.列传第四十八西域[O]

[67] wikipedia, Tazi && Tayy

[68] 郭应德.阿拉伯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P257-260


---------------------------------
版权声明:老周来了,原创系列,欢迎转载,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老周来了(laozhoulaila);知乎:老周;哔哩哔哩/头条/抖音/西瓜:沧浪一壶周楚山。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