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智能无人视域下的虚拟社会战争策略

作者:全球技术地图发布时间:2024-09-11

2019年,国际智库兰德公司首次界定了“虚拟社会战争”这一概念;2020年,进一步讨论强调了新兴技术对虚拟社会战争的潜在影响;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专题文章对虚拟社会战争展开研究。作为认知域作战的子形式,虚拟社会战争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技术复合深等特点,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新的挑战。

快、影响范围广、技术复合深等特点,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新的挑战。

复合型宣传矩阵营造“乐队花车”效应

在智能时代,虚拟社会战争的底层逻辑设计路径便是依托虚拟现实、区块链、物联网、生成式智慧机器等技术构建复合型宣传矩阵,营造“乐队花车”效应。大众语境中通常称之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指个体在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压力下,会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在虚拟社会战争中,构建复合型宣传矩阵需精心策划与多元化传播。整合多渠道策略,包括短视频、社交媒体、知识社区等,构建泛在传播网络;利用大数据与深度分析,实现个性化推送和互动,增强信息传播适应性;实时监测与分析评估宣传效果,优化策略;设置议题引导公众讨论,塑造有利舆论环境;持续创新保持矩阵活力,追踪新技术,创新宣传方法。

复合宣传矩阵的作用机理可以抓住“信息”这个核心去理解:矩阵核心生成信息、数据链路传播信息、媒体视窗展示信息、思维交互应用信息。就具体信息分类而言,又可简要归结为四类:定制信息、虚假信息、导向信息、冗余信息。并不断利用四类信息轰炸受众逻辑。

从操作手段层面上看,基于复合宣传矩阵,宣传者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受众的兴趣、价值观和行为,定制信息以满足其特定需求和偏好,提高受众黏性,达成长期伴随目的。凭借深度伪造,自动化账户,内容数据操纵等手段围绕时段热点制造虚假信息,达成受众观点改造,群体认知失调的目的。在真假参半叙事结构中,分析受众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深层次判别情感诉求,制造导向信息,达成进一步巩固负面认知的目的。最终,基于数字媒体的灵活性、便捷性特点,无限拓展信息边界,利用社交机器人大肆灌水发布冗余信息,达成认知混乱、感知麻痹的目的。

公众“认知浴室”营造“过滤气泡”效应

“过滤气泡”是一个由美国互联网观察家Eli Pariser提出的心理学概念,算法基于受众的使用习惯、地区和浏览历史等信息,生成受众画像,并据此为受众呈现个性化的搜索结果和内容。其内容核心在于两点:一是窄化认知广泛性、二是助推社会极化性。凭借智能无人技术,全方位淋浴式的“认知浴室”,无限强化了“气泡壁”的厚度和“气泡粒”的数目。

俄乌冲突背景下的认知冲突

公众“认知浴室”的发展是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平面到立体的。虚拟社会战争的对象可按层级分为四类:个人(个体)、小组(家庭)、社会(群体)、国家(全体)。“浴室”所产生的过滤气泡在浸泡、淘洗、转移中不断增多,不断增厚,最终群轻折轴,甚至能形成囊括全体受众的大气泡。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精准描摹画像,深层探析,细化建模。虚拟社会战争中,构建受众画像是行为分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利用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受众数据进行广泛搜集与深入分析。这包括但不限于受众的搜索历史、浏览行为、地理位置,以及社交互动等多维度信息,进而形成对受众偏好和特征的全面认识。基于受众画像,如同“浴室”全方位无死角淋浴一般,通过数据算法、预测分析、情感分析实现内容的个性化定制与精准推送。

规模汇聚受众,集聚群体,泛化观点。通过推荐与受众观点相近的群组或人物,增强社交网络的同质性、共振性,加强受众对特定观点的认同感。情感化内容的运用及群体认同的强化,是提高受众对推送信息的共鸣程度和接受度的有效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受众对外界不同声音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过控制信息来源,仅提供经过筛选且符合特定议程的新闻和观点。

引入反馈机制,调整优化,系统协同。反馈循环机制的引入,允许系统根据受众的互动反馈,如点赞、评论、分享等行为,引入行为跟踪、眼动跟踪、生物识别反馈等新质技术,不断调整和优化推送算法,保持算法的不透明性,使受众难以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信息环境实际上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筛选的。确保受众在不同渠道接收到的信息是一致的,加强了过滤气泡的稳定性,从而形成了全方位的淋浴式体验。

单维信息“茧房”营造“回音室”效应

“回音室”效应指的是在一个封闭的社区或环境中,相似的观点和信念被不断重复和加强,导致社区成员很少接触到不同或相反的意见。“过滤气泡”侧重于技术对信息选择的影响,“回音室”更侧重于形成群体性信息茧房,使群体内部观点极端化,并形成对外部观点的排斥。通过“回音室”构建单维信息“茧房”和同质性信息环境的策略可被概念化为一系列相互作用的机制与实践。

从社交范式来看“回音室”具备高度群体内聚力。在虚拟社会战争中通过智能代理机器、群体智能算法、多智能体系统首先确立形成一个观点群体。依照选择性信息共享的策略,建立群体价值规范和群体通用观点,为其成员交流提供了一套预期的行为准则,促使个体在交流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审查,以符合群体的共同信念。权威人物的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其影响力不断重申和强化群体的共同信念和观点,产生极强内聚力,使得成员难以脱离。

从社交对象上看“回音室”具备高度交互隔绝性。同质化社交活动的设计确保了群体活动中主题和内容与群体观点的一致性,避免了争议性或多元观点的引入。通过对数据流、信息流的操纵直接影响“回音室”内受众的认知和观点。将线上观点直接搬到线下行为中,并产生自我隔绝,对外部群体或个体持有不同观点的负面标签化,构建了“我们”与“他们”的对立,从而在内部形成了更坚固的“团结”。

从社交发展上看“回音室”具备高度情感认同性。虚拟社会战争中的实施者可通过正面反馈机制的实施,对符合群体观点的言论和行为予以积极的奖励,增强受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凭借教育和培训活动加深群体成员对特定观点的理解和认同,利用情感联结,如集体自豪感或共同关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群体的统一性。通过内部信息筛选形成一个闭环的信息传播系统。

固化标签效应构建国际道德“法庭”

国家的固化标签效应是指在政治、社会和媒体语境中,意识形态区别于西方的国家,被持续性地标记和归类于特定的负面标签,如“威权主义国家”。这种标签通常是西方主流政学两界对非西方国家的一种简化和负面的认知方式,它基于西方中心主义和“民主—非民主”二分法的价值预设。

标签化行为根本内涵就在于二元对立思维,通过将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现象归纳为简化的关键词,忽略了国家、社会内部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小事大做文章,好事隐而不报,官与民、贫与富、工与农都是矛盾制造的主战场。

例如,ChatGPT等人工智能被问及美国政治问题时往往语焉不详,浮于表面,但被问及他国问题时,却同时具备了研究、探索、分析等多种学术能力。简化复杂性会导致对国家的认知过于肤浅,无法深入理解其内在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固化标签效应进一步促成了思维定势的形成,不仅加深了偏见,而且限制了对现象深层全面剖析的可能性。

固化标签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其中标签常常被赋予强烈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用于区分不同群体,并在此基础上争夺话语权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标签的圈层化则涉及社会群体形象的刻画,它形成了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的界限,加深了群体间的隔阂和差异,制度支持派和改进派激烈碰撞,互贴“左”“右”“走资派”“小粉红”标签,产生社会割裂与极化。因此,虚拟社会战争虽无枪炮,却是生与死的考验,智能数据算法虽无硝烟,却是智与愚的抉择,对待虚拟社会战争必须全面思考,慎之又慎。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军事文摘,原作者谭震、卢勇。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编译/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转自丨军事文摘

作者丨谭震、卢勇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电话: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