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AI大模型

AI大模型在各行业肆虐,打工人该如何保住自己的饭碗?

作者:成都汇智动力发布时间:2023-04-21

原标题:AI大模型在各行业肆虐,打工人该如何保住自己的饭碗?

开篇我先下个结论,那就是:人类在科技领域的高效率竞争,正在把我们生活的这个商业世界一步步地数字化。而数字化,不单单是AI智能的发展成果,更会成为它所热衷的生长温床,为后续人工智能的一路狂飙奠定了绝佳土壤!

因此,那些“需求范式清晰,可标准量化,较人工操作可大大提升效率”的工作,都无疑会被逐渐取代。

从这一维度来看,首当其冲的热门岗位就是:

  • 计算机视觉(图形图像识别,人脸识别),
  • 语音技术(人机对话,智能驾驶),
  • 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语义分析),
  • 大数据应用(基础模型架构,科学计算)

……

注意,这里无行业之别,只要涉及到以上岗位,都符合“被AI取代的规律”,即:这个工作岗位需求能够被定义,并且当前正在有很多人在做。

因为以上特性恰恰正中AI下怀——基于智能的数据大模型,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和数据,它都可以照猫画虎学得有模有样,并且一再颠覆我们既有认知。(多少有点成也AI败也AI的悲壮情怀了)

此前,我们曾一直认为:某个人技术性很强=他可以在职场上更好地找一份工作。但现实中,二者往往并不会划等号!原因就在于我们忽略了背后的岗位需求量是否有这么大,而这也是职场人内卷的底层逻辑,要么你选择退出,要么委身下嫁。

因为企业单位从来都是以结果为导向,boss评判某人去留的唯一标准也只会是投产比ROI,当AI足以替代打工人,甚至带来翻倍的业绩收益,你觉得公司还需要那么多人吗?(除非你爬在IT行业金字塔顶端,具备不可替代性,否则底层员工大概率会被淘汰)

有意思的是,从这一点来看,相比理工科的思维逻辑化特性及工作的高度专业化特性,感性的文科生或者说偏冷门的行业倒显得更加幸运了~~~

因为AI也有自己的缺陷,比如:面对稀少的模拟数据情况下的模拟数据能力不足、不同领域系统没法直接移植、自适应能力差等。

因此可以想象到,不易被取代的岗位如下:

  • 人工智能设计者与建造者,因为目前来看AI智能的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对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深度学习算法进行不断改进。(超热门,供不应求)
  • 有温度的岗位,或者说有深层次情感交流需求的岗位,因为这背后涉及到较高复杂性的决策系统,是AI目前的软肋。(超冷门,供不应求)

但这里也绝对不是说让大家赶紧去转行从事以上行业,因为商业社会的形态还远没有那么完善,这个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各行业的劳动力依附其中。(起码在人工智能日臻完善之前不会发生某个职业被淘汰、甚至彻底消失的事件)

因而对于“既非超热、又非超冷”的打工人来说,其实也不必过分焦虑,因为回顾历史各阶段,每当新兴事物诞生之初,总是会引发热议,并且伴随着媒体的过分夸张而导致不必要的焦虑。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有一句话我觉得很应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它不仅适用于当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同样是适用于现在的智能时代,适用于每个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

之所以好,我想作者更多是冲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跃迁的维度去理解的;之所以坏,想来也是针对身处其中的、被时代裹挟着无奈前行的大多数人而言吧...

如今,人工智能时代的出现,我们需要积极抵御它所带来的风险,因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嘛。但这个尺度该如何把控,就需要我们理性来对待了,这一点我觉得有位前辈说的非常好,这里也分享给大家——每次技术革命,其实只需要个别的垂类公司去真正投入其中即可(这也是他们的赛道或使命),其他公司及对应的职场人,其实只需要能适时使用它辅助工作效率提升就可以了。(是不是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悟?拜服~)

比如AI绘画,大家此前都说画师要失业了,但实际上画师借助AI的力量,不仅减少了作画时间,在此基础上的二次完善,也使得作品更加符合业务需求,无形之中大大提升了业务量,在丰富商业社会的同时,还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同理,对于运营人而言,在熟悉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学会如何使用智能工具来提升工作效率才是核心。而所谓的运营岗位完全消失,也是不可能的事,原因就在于我上面提到的一点:AI在感性认知方面再怎么学习也不会和人类划等号。(比如,品牌消费决策流程中只要有冲动因子在,AI就无法精准把控人性,这里莫名想到唐探3)

所以,这里面临失业的打工人,可能大概率会落到只会简单处理日常业务流程的初级运营头上,比如说一个运营团队之前10个人,那么现在可能借助AI工具,只保留3~5个人就够了,节省的时间和成本,用在精简后的团队身上,既有利于工作效率工作成果提升,还大大鼓舞了现有团队的成员,最终形成事实上的共赢局面。

而至于被优化的那一部分人又将何去何从,这里我简单说三种可能:

  1. 通过自主学习提升,使自己具备重返职场的能力;
  2. 继续混迹职场,但也仅限于尚未采纳AI产品的企业单位;(不排除地域迁徙)
  3. 被迫转行,开启全新的第二职业生涯,可能是未被AI侵袭的行业,也可能是因AI诞生而延伸出的全新行业。(不一定非得有技术门槛,典型如:淘金卖水,金矿旁边卖牛仔裤和卖水的生意会兴起)

至于现在年轻人热衷烧香拜佛和摆地摊,是否符合AI引发的职场焦虑困境,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不过咱就说,发(zhi)现(zao)商机的服务商赚的盆满钵满倒是真的!

OK,说了这么多,所以你会发现:打工人和AI绝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实现动态平衡和共赢共存、依托各自优势成铰链式螺旋上升,这才是推进科技社会进步的健康基因。

最后唠一点题外话:

基于以上发展规律,我们大致能推断出AI介入之后的未来社会形态,与互联网马太效应类似——高度发达且专业化的商业生态,在成熟之后开始从一线城市向下沉市场延伸,整个过程往往会伴随着对从业人员的精简淘汰、以及新旧岗位间的轮换与翻新(这里还不好说二者之间是否能够促成既有劳动力总量下的动态平衡)。

如果真的发生岗位需求越来越少,失业者人数越来越多,即人工智能无限接近甚至取代社会劳动力的情形,那么职场中被挤出的多余劳动力又该何去何从?

尚不得而知,反正不可能看着你们一味地躺平、坐享其成吧!如果可以,我甚至感觉大家会被派往外星基地开展新一轮的拓荒工程,细思极恐...(有点跑题了,hhhhhh)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