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第七届啄木鸟数据治理论坛在京召开。此次论坛由南方都市报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举办,主题为“数据为本,AI向善”。会上,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发布了《生成式AI发展与治理观察报告(2023)》。
近日,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在北京发布了2023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及《全球工程前沿2023》报告。ChatGPT、中国空间站、鸿蒙操作系统等入选全球十大工程。报告同时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机器人、大模型、量子芯片、合成生物学、泛基因组等新兴技术不断突破,为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提供新动能。其中,作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由OpenAI公司开发的ChatGPT让人类第一次体验到了与AI的自然对话,在其问世后的并不长的时间里,ChatGPT影响着各行各业,也重新定义了人类与AI互动的方式。
也正是在这一年,AI产品井喷式爆发,使得人工智能几乎成为年度热词。
与此同时,AI所带来的信息安全挑战、取代人力的担忧,对其是否享有与人类类似权利的体认也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
前不久,“AI孙燕姿”因其翻唱《下雨天》等歌曲走红网络。而且“AI孙燕姿”居然能做到连其“换气声”都可以模仿,一时间“AI出来后第一个失业的是孙燕姿”等话题被推上热搜。
“AI孙燕姿”带来的更多是话题,但AI技术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过去有声音合成诈骗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骗子会先通过骚扰电话录音等来提取某人声音,获取素材后进行声音合成,从而达成其目的。但今年9月份,福州市某科技公司法人代表10分钟内被骗430万元,骗术却让人不寒而栗,因为对方是通过智能AI换脸技术,佯装成好友对他实施了诈骗……
科技是为人类服务的,科技的进步一日千里,理应是人类的福音,但若用于作恶,效率也会大幅提升。
在这种背景下,举办第七届“啄木鸟数据治理论坛”正当其时。围绕行业发展现状、应用监管与合规挑战、主要国家AI监管政策等主题,多位来自高校、企业界的嘉宾畅所欲言,分享最新思考,并就AI治理的国内实践与国际协同提出了建设性的政策呼吁与治理思考。
自美国的ChatGPT一马当先并几乎成为AIGC产品的“基础设施”之后,各国都在争相追赶。就我国而言,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内至少已有23家大模型通过备案,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我国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监管模式,以及如何建立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平在会议上披露,美国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更趋向事后监管,是先发展后立法,欧盟对AI的态度是先监管再发展。张平认为,我国应采取“边发展边监管”模式。
兼顾发展与安全的模式符合我国国情,但是要掌握好其中的平衡并不容易。具体到实践,部分企业在论坛上反馈存在一定的合规困惑,比如怎么精准区分算法推荐、深度合成、生成式AI等概念,由于这些技术概念存在一定重合和交叉,可能导致适用规则不清晰的问题。因此,主管部门出台更为清晰的细则和指引显然是必要的。
人工智能是当下全球竞争的重点领域,《生成式AI发展与治理观察报告(2023)》就如何保持我国的竞争力给出了建议。在本次论坛上,多位受访业界人士及学术专家呼吁,我国要跟上AI国际创新的步伐,需建立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尤其是要注意吸取传统信息产业领域里计算机软件、芯片技术的教训,在智能技术应用领域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产业生态之路。
“数据为本,AI向善”的话题重要而紧迫,啄木鸟数据治理论坛这样的活动举办得越多,也就越容易凝聚共识,并成为治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