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ChatGPT|人工智能

国内学界仍在观望ChatGPT应用

作者:界面新闻发布时间:2023-02-16

原标题:国内学界仍在观望ChatGPT应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陈琼烨 陈振芳 查沁君

在国外学界引发热议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近日在国内学界也掀起水花。

2月10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布关于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说明,明确暂不接受任何大型语言模型工具(例如:ChatGPT)单独或联合署名的文章。

该期刊还指出,若在论文创作中使用过相关工具,需单独提出,并在文章中详细解释如何使用以及论证作者自身的创作性。如有隐瞒使用情况,将对文章直接退稿或撤稿处理。对于引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的,需请作者提供详细的引用论证。

2月13日,《暨南学报》主编孙升云对界面教育表示,在看到国外有关期刊声明和相关新闻报道 后,他和团队意识到在论文写作中使用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工具,可能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带来影响。

在他看来,论文的本质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目前是整理人类的思想并没有独创性。科学研究需要漫长而严谨的历练,快速的产出论文会影响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及人类自身知识的产生。

“希望学者关注解决我国新阶段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能够提出基于自己正确判断的、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益的认识和观点,而不是由一个机器人来帮我们做判断。” 孙升云表示。

他还提到,目前国内学术界缺乏相应技术来判断一篇论文是否由ChatGPT所写,“主要还是靠作者的诚信和声明。”

此外,《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也于2月11日发布声明,倡导合理使用新工具、新技术,建议作者在参考文献、致谢等文字中对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如:ChatGPT等)的情况予以说明。

除上述两本期刊对ChatGPT的使用作出明确说明外,国内高校对其仍普遍持观望态度。

2月13日,多位高校教授、博士后对界面教育表示,自己所在的院校目前还未出台针对此类人工智能工具的相关规定。

华南理工大学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教授殷盼超对界面教育表示,其对ChatGPT持开放态度,乐于看到此类技术被应用到不同领域。

当谈及学生以后可能使用该工具在考试和作业中作弊时,殷盼超认为,在目前考试过程中,学生不允许携带电子设备,因此考试中不会产生使用ChatGPT作弊的情况。不过,在平常作业和学习中,或许会使用ChatGPT寻找答案,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但老师可以针对性做一些题目的变化。”殷盼超表示,“这个工具应该会成为科研有力的助手,尤其是我们在思考微观物质的本质时,ChatGPT可以提供一些研究思路和灵感。”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刘小妮也表达了相似的态度。她对界面教育称,其教授的课程考试倾向主观题,“很多内容需要个人见解,而且会有一个特别要求:如有雷同,纯属作弊。”

“我们要接受科技的进程。” 刘小妮认为,“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是人被工具化,还是人去驾驭它?”

在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叶竹盛看来,如果学生在写论文过程中使用ChatGPT,会对自主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无法通过查重等途径发现学生通过ChatGPT抄袭,也是一大隐患。

在所提供内容的深度上,当前的ChatGPT或许还无法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陈何芳认为,ChatGPT擅长就论题给出框架,但资料翔实度有限。“风格有点像官话、套话,与‘精、新、深’毫不沾边,与简单的辩证法和要素分析有点像。”她告诉界面教育,如果借助ChatGPT,或许能解决“概念明确,逻辑清晰,观点丰富”问题,但“研究性”无法体现。

陈何芳认为,尽管此类“即问即答”效率高,但浅层回答很难留下大脑印象,也不会有思维触动,对学生和老师并无教益。“如果我收到这样的作业,不一定能看出来,分数会给中等。如果发现多份作业雷同,会按雷同卷处理,有作弊嫌疑。”

她建议学生将ChatGPT作为信息搜索的新途径来使用,为研究提供材料,“但不能直接当作品。”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雷鸣发现,在英文文章的润色效果上,ChatGPT优于市面其它文本润色工具。此外,ChatGPT在提供解答思路方面也显现出优势,用户可以将问题一步步细化,深入提问。

雷鸣对界面教育表示:“将ChatGPT这类AI工具用于论文写作,就像双刃剑。”一方面,能一定程度提高效率,拓宽思考维度;另一方面,论文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而ChatGPT只是将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如何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还是需要人类的能力。

叶竹盛也持有相似观点。他对界面教育表示,虽然ChatGPT能给出一些知识性的、比较粗糙的观点,但在具体描述、总结分析、发现新问题方面,很难给出特别让人满意的结果。

ChatGPT所生产内容的真实性也引发学界担忧。

在美国中西部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张森对界面教育表示,其在学术研究的技术层面偏保守,不太喜欢过早尝试新技术,暂时不会考虑使用ChatGPT。张森的导师也表达了对此类人工智能工具可能造成假新闻泛滥或提供事实性错误信息的担忧。

雷鸣也指出,“ChatGPT的回答只是提供一个信息而已,如何判断该信息是否正确以及能否解决问题,仍需要个人判断。”

在由德国基尔应用科技大学Doris Weßels等人于2023年1月发布的《教育中的人工智能:ChatGPT只是开始》一文 中, ChatGPT坦言,使用ChatGPT或其他专为学术写作过程设计的聊天机器人有潜在危险。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聊天机器人可以对写作风格或语法改进提出建议,但无法复制人类的深度分析技能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该文章讨论了生成性人工智能语言模型的发展与未来,指出在教育中使用AI支持的写作工具不应被拒绝,因为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和系统在知识工作中的应用已是既定事实,隐藏和忽视都不是合适的策略。

另一篇由美国佐治亚大学数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教育系Xiaoming Zhai发表的《ChatGPT用户体验:对教育的影响》文章 发现,ChatGPT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撰写连贯、(部分)准确、信息丰富且系统的论文,写作效率高,且不需要写作者本人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因此,该文作者建议,使用AI工具执行学习领域任务应成为未来教育目标的一部分,教育应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而不是一般的技能;此外,教育工作者必须彻底改变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超越AI能力的独特技能。

ChatGPT或将撬动教育改革。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日前撰文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就教育行为本身而言,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被逼入墙角。

面对ChatGPT的挑战,倪闽景认为,教育改革急需在三方面做重大调整:第一,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而不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第二,利用ChatGPT等学习工具来协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而不是回避与恐惧;第三,超越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习品质。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