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为蔬果种植装上“智慧大脑”
人工智能温室里,已经攀藤的番茄
土壤干了滴灌系统主动浇水,茎叶粗细、果子大小都有传感器实时传递信息,即使从来没有种过蔬菜的人,只需要一台电脑,也能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种出酸甜适中、爽脆多汁的美味樱桃、番茄……昨日,记者在崇州市天府粮仓产业园核心区的人工智能温室里见到了这样的场景。
这座温室可不是常见的温室大棚,是由中国农科院都市所理论与规划团队和崇州市农投集团共同打造。记者在温室内看到,眼前已经攀藤的番茄、黄瓜,是一个月前刚种下的,在补光灯的光照下,藤蔓生机勃勃。据工作人员介绍,在整个生育期,将预计收获7.8-9吨的番茄和0.6-0.9吨的黄瓜。
番茄和黄瓜的种植面积将近1500平方米。“整个农场就我一个人负责日常管理。”人工智能温室技术人员周波介绍说,他靠的就是一套AI决策工具。
“这套系统最大的优势就是让毫无温室生产经验的人,按照AI作出的决策指令进行农事操作,控制温度、光照、水肥,防控病虫害等,展现出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周波说,这套服务农业的AI决策工具,是由中国农科院都市所理论与规划团队开发。利用机器视觉、知识图谱、环境-作物数学机理、生产场景管理、投入品管控、糖度检测等20余种决策模型,通过AI优化算法,精准给出生产管理过程的决策建议。
AI是如何做到的呢?记者看到,这些番茄、黄瓜都是无土栽培,它们的藤蔓上安装有传感器,这些都是AI控制系统的一部分。“首先,我们利用传感器、摄像头等物联网感知技术,可以实时精准地感知、传输、获取、处理关于温室内环境和番茄生长的各种数据,比如说某段时间内的光辐射能量积累、积温、均温、灌溉量、施肥量,通过人工智能优化算法,精准为生产管理过程给出科学的决策建议。”周波介绍,温室里的这些番茄从定植到首次采收历经10周左右,全年产量可达每平方米18-20公斤。
“这只是小规模温室模式,在未来,我们还会积极探索将AI种植技术应用到天府粮仓产业园里,推广至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大规模种植,帮助更多农业人员提升种植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周波表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粟新林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邓思璐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