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扎克伯格宣布进入元宇宙之后,经历过几次波折。到了去年的时候,许多人发现扎克伯格亏了150亿美金,便觉得元宇宙没戏了,连发起人都亏惨了。到了今年初ChatGPT出来之后,又有人说元宇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ChatGPT的时代。其实我感觉大家对“元宇宙”这个概念有着巨大的误解。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元宇宙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或者是一种数字化生活的场景,不是特指某一种类型的技术,或者某一种方式。元宇宙是我们目前这个时代的标签。数字时代发展到今天,你贴上元宇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元宇宙的本质是用数字的方式去创造一个平行世界。我们在里头有孪生,有镜像,有基于网络的生成活动等等。ChatGPT实际上仅仅是元宇宙的一个非常小的外显。它大火其实是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胜利。
人工智能带来的焦虑
今天的主题叫“终结或者新生”,我认为它既不是终结也不是新生,它中间并没有一种割裂式的全新的呈现,可能取另外一个名字更恰当,就是“进化”,用“进化”来描述我们当前的状态是非常好的。其实从地球有了之后,一切生物的演进,就是一个进化的过程。虽然中间出现了类似恐龙灭绝的事件,但是如果从整个演化的角度来讲,它也是进化。就像我们说恐龙是死于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一个直径2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到尤卡塔半岛的时候能死几条龙?10万条?也就这个数量级了。但是为什么恐龙会灭绝呢?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后造成了巨大环境性的灾难变化和冬天气温骤降,导致了其他地区的恐龙被饿死了。这就是具体的某一个事件,造成了历史的进化,或者造成了历史的调头、变革等等。
那么我们今天面对的人工智能,就像一颗小行星,它撞击到地球,或者一颗小行星突然砸到了艺术圈,它所产生的环境的巨变,会让当下的艺术工作者感到非常的焦虑。核心是什么?我把它分为艺术家的焦虑和艺术生的困惑。为什么艺术家焦虑?就是因为他生存的环境突然变了,过去他引以为荣的,在过去文本时代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技术能力(就像绘画,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技术)突然由一种外力介入之后,他整个创作的场域和环境发生了巨变。你再怎么创作,大量的ChatGPT应用可以产生文本,人工智能的绘画,人工智能的动画,人工智能的影像,会迅速的把过去的赖以为生的技术感的东西抹杀掉。
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艺术的革新路径,是真正把问题抛给了现在的艺术家,也抛给了我们的学生,甚至也抛给了我们的艺术教育,学生应该怎么教。从艺术史的维度,像今天这样的巨变,我们曾经经历过,就是现代主义的兴起。突然一下以技术为武装的影像方式进入的时候,传统的以绘画记录为目标的这些艺术家顿时感到非常的困惑。从古典主义怎么过渡到现代主义的?就是因为有以化学家发明的溴化银遇光沉淀的基础原理加上光学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化学的发展,突然出现了摄影术,这种摄影术对当时120年前的艺术家也是当头棒喝。过去一张肖像画可能要画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现在10秒、20秒,最多30分钟,最原始的相机也只需要30分钟,现在最快的相机只需要3亿分之1秒。在这种技术的冲击下,我们的绘画为代表的艺术就开始探索和转向,才出现了后面的现代主义,其实现代主义最大的推手还是技术。
那么到了今天,我们的艺术家已经习惯了过去的创造性行为,油画思维、创新视觉、结构空间,这些赖以生存的技术被某一种先进的数字技术所取代的时候,艺术家的焦虑我是非常非常能理解的。其焦虑的根本原因就是,过去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已经可以被替代了。
艺术创作的本质是创新思维
面对科技冲击下,我给艺术工作者们提出的一大建议是:必须适应当下的技术生活。
我给大家举一个小例子,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儿童画系列书籍的项目。我们当时的尝试是直接用ChatGPT告诉它:给我写一个兔子的故事。ChatGPT在3秒钟之内就给了我一个接近500字的故事大纲,写得非常棒。我说:这个故事不行,我需要加一点勇气的主题。它又重新写了一版,它讲是一个兔子到一个花园里面发生了一些故事,然后我又问它花园是什么,花园里什么花,它的布局是什么样的。ChatGPT生成了接近3000字的文本,我们把这些文本提炼出来,结合智能图像软件再创作形成了一套绘本,现在这套书马上就要出版了。我在上个星期给大家看所生成的作品的时候,大家觉得所有的画家全都得完蛋。但我说大家不用害怕。为什么?因为这个主意还是我出的,电脑不会在没有任何指示的情况下写一个兔子和勇气的故事。
我想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什么问题呢?真正的创造者,还是有更广阔的空间。就像我说,这个主意是我出的,我说你的第一个故事讲的不行,第二个故事讲得还可以,不断地修改,要讲一个勇气的故事,这些思维和要求还是来自于我自己。
所以艺术工作者们不要畏惧过去你赖以生存的技术条件消失了,真正有价值的还是创意本身。ChatGPT能够实现类似于人类的正常交流,但它永远不是一个人,它所有的谈话主导还是我,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工具而已。它可以取代你的画笔,它可以取代你的颜色,但它永远取代不了你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当下我们艺术家的转型,转的是形式。最终的的艺术创作作品主体还是我们自己。
艺术教育的革新
我想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艺术教育的问题。
大家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现在的学生特别难教,也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东西。我个人觉得,这是由技术引发的一个链式反应中必然躲不过的,我们必须承认再也无法像过去一样教书,过去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训练,从学生的创意、视野、创作技术、软件能力,我们全方位的去教他,最后教出来的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而现在的设计学,真正培养的方向是,培养面向未来团队的领导者,他可能不需要再去学计算机了,因为有人在学计算机,他需要的是如何驾驭团队,如何生发创意,如何对接市场,如何管理好底下的团队。从去年最新的一轮学科目录发布,当时很多艺术类的老师和大专家都非常反对设计学的设置,艺术类把“设计”拎出来了,同时在交叉学科里面出现了一个“设计专业”,打了一个括号叫“可授工学和设计学学位”。我觉得这种变革才是真正影响未来的,我们有可能面向未来,我们用设计去统领所有的行业。所以我一直跟我的学生,包括同行交流,设计是我认为迄今为止最有前途的专业,原因是什么?设计脱离掉技术本质之后,就是一个思想引领的问题。我们去教学生现在砍掉了大量的计算机的课程,你不需要去学,能不能让会编程的人跟着你走,去实现你的想象力,才是真正需要学习和锻炼的能力。
所以,面对未来,我们个体的这种工作和技能其实是会消失的,取而代之的是团队,包括艺术家。其实新世纪之后,我们的艺术界已经出现这种大量的案例了,只是大家还在迷恋于上个世纪的艺术家的感觉,是一个人,一门独门绝技,然后他成名了。但看看现在国际上最新的新媒体艺术全是团队作战,所以这也是我们在当下技术背景下的特点。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在一个技术导致环境巨变的时代,艺术家最重要的其实是“脱皮”,而不是“自裁”。什么叫“脱皮”?把过去依附在你身上非常沉重的包袱丢掉,比如过去你喜欢的是技法,你发明的技法可以独步天下,但是你就一种技法,但用AIGC可能生成1000万种技法。过去你赖以生存的东西正在成为你的包袱,你现在需要的是脱皮,迅速的把这些包袱丢掉,用一种团队化的思维拥抱当下的技术环境,真正最有价值的还是人。第一,我相信艺术不会终结,艺术正在进化。第二,我理解过去的艺术家会生活得很困难。第三,我坚信创意和创造的能力永远是有未来的。
ChatGPT时代艺术领域工作室 以及 学生该如何应对 ?
ChatGPT出现后,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举世皆惊,注册用户在一个月之内达到1个亿,所有人都认为人工智能的分水岭已经来临,将ChatGPT推到无法再高的层级。很快第二个阶段就来了,许多大学、研究机构等开始禁止使用ChatGPT进行写作,OpenAI甚至推出一个软件来监测提交的文章是否由ChatGPT代写。目前到了第三个阶段,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一个教授发了一篇长文鼓励大家使用ChatGPT,我看到这篇的时候终于舒了一口气,当我们很狂热的去推崇又去激烈反抗的时候,其实都是不理智的。我认为这位教授是非常理性的态度,而我的态度跟他是一样的。刚才李刚老师讲到,我们总批评学生眼高手低,现在新的时代来了,我们怎么去面对它?我认为一点不用担心,因为当一个人手高了之后,他必须经历的是眼睛更高,否则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
回到刚才讨论的话题,这么多先进技术出现时,我们的艺术领域、艺术家、学艺术的学生怎么办?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1969年世界上第一台ATM机出现之前,大家对银行业的理解就是点钞,银行的从业者比拼的是点钞的速度,谁的准确率更高。伦敦街头出现第一台ATM机时,整个银行界都炸锅了,大家都觉得银行业完蛋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呢?银行是不是会关门呢?历史告诉我们,银行不仅没关门,它还变得更好了。从七十年代开始,银行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将服务升级为金融服务。现在的银行从业者都是高学历、高智能、高技能的人,他们每天设计金融工具,设计各种金融产品,将所有人对金融的知识重新变成了赢利的工具,这就还原了银行的本质,是一个营利的机器。那么,什么人在这一波浪潮里被淘汰了?只会点钞的人被淘汰了,他们过去能在银行业存在只是点钞的速度比别人更快,准确率更高而已。到了今天,聪明的人才能进入银行业、金融业。艺术界也是如此,过去许多人凭借着某种视觉上的创造,一种符号化的演艺而存活下来,但面临ChatGPT、AI生成,人工智能绘画生成出现时,很多不能被适应的人就会被淘汰。去年3月份,我开了一门名叫人工智能艺术的课程,大家认为我会花很多时间讲人工智能技术,但36学时课程,我只花了4学时来讲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去技术化。我当时准备的课程资料很少,开课前我在国外的网站上看到一个技术视频,我将它翻译成中文并在四节课上给大家看,大家很快学会了。接着花了24学时帮学生重新梳理新媒体艺术史,用大量的时间讲新媒体的观念、价值、内容和方向,重新去开拓他们的眼界,和他们讨论当今技术背景下的一些话题,包括春宁教授谈到的女性主义、资本主义,包括我们的性别,帮学生去理解这些问题。然后花4学时看一下怎么用这个软件,剩下的时间全部都在布展,全部都是在指导他们怎么把一个512×512生成出来的小图片放大成30000像素以及解决展览的效果和视觉问题。以上就是我对一门新媒体课程的安排。我们不要被技术所魅惑或者被技术恐吓,这两种态度都是有问题的,一种是极度的迷恋技术,甚至认为技术就是艺术的本身,或者极度的讨厌技术,用一些可能的行为去拒绝技术对你的改变。我们只需要顺应时代,技术出现时接受、改变,就这么简单。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来明白不要迷失在技术中,为什么我要花24个学时讲新媒体艺术史,讲它的思想流变,讲它的创造,以及给人类的思想界限所带来的价值?很简单,我们需要更高眼界才可能走得更远。
专家介绍
\ | /
★
文化元宇宙专委会简介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于2022年11月26日,由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近30所重点高校知名专家学者联合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上海)、全国资产管理标委会文化资产管理标准工作组、中国联通(上海)、浙文互联集团、南京文投集团、风语筑、恺英网络、视觉中国、喜马拉雅城文智能、捷成华视网聚、边界智能、数藏中国等一批领军机构和头部企业共同成立,是文化领域国内首家全国元宇宙社会组织,在文化类元宇宙行业组织中居于领先地位。
专委会核心理念:讲好文化元宇宙的中国故事,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专委会工作宗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推动中国特色文化元宇宙体系建设与发展
专委会主要目标:整合文化元宇宙相关各界的优势力量与资源,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宇宙体系
欢迎加入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业委员会!
责任编辑:
袁逸馨 华东政法大学
龙雨晨 华东政法大学
校对人员:
孔庆莹、刘馨怡、况希萌、林雨欣
版权声明:
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于“文化元宇宙专委会”公众号,并请完整注明文章作者及相关出处。对未依此规定转载者,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