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一声雷,ChatGPT可谓近期风头无两的市场明星,国外巨头谷歌、微软等第一时间跟进,国内企业也不遑多让,百度、阿里、腾讯、京东、360、科大讯飞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宣称将加入这一赛道。汉王科技、云从科技等AI公司更是即时收获了一波股价飙涨的概念股红利。
关于ChatGPT带来的颠覆式创新效应,近日无论来自投资人的层面,还是专业分析层面,已经说得太多。然而,ChatGPT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2月9日,谷歌发布人工智能搜索工具Bard,短短数秒的Demo GIF出现了一处事实性错误,导致Bard的首秀“翻车”,谷歌市值也随之蒸发了1000亿美元。美国新闻可信度评估与研究机构NewsGuard对ChatGPT进行了测试,研究人员对发现它能在几秒钟内改编信息,产生大量令人信服却无信源的内容。他们表示,目前没有任何可行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ChatGPT将成为互联网上传播错误信息的最强大工具。
谷歌和ChatGPT出现问题,说明风口诱人却并非躺赢,这对于国内企业也是警醒。企业纷纷跟进确有多重收益。一来,让沉寂好久的人工智能市场迎来可对标突破口。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市场近年来经历了一轮走低行情。被称为“AI四小龙”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遭遇市场寒气。这一寒气也传导至一级市场,截至2022年11月10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赛道融资交易额估算有770.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1%。
AI作为底层技术,其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近几年来,缺乏相对重大的基础技术创新,部分投资人和企业甚至对人工智能所遵循的海量数据——深度学习——超大算力等演进路径产生了怀疑,认为其投入是无底洞。
ChatGPT的出现,再次证明了这一模式具有强大的科技生产力,有助于国内互联网巨头以此为对标,沿着清晰可见的发展模式前进。
极短时间内用户破亿、官网因访问人数过多而无法登录,也说明ChatGPT的市场接受度。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这是典型的蓝海市场。
由于国情、政策、市场结构等因素,将ChatGPT本地化是一个可见趋势,也是我国互联网企业最为擅长的。就如当年微软小冰带动我国企业在AI交互、智能聊天等产品的爆发,百度、小米、阿里等企业从中受益匪浅。国内企业通过对ChatGPT同类产品的开发,能快速获取用户,并且将其应用到更多产品开发和使用场景中。
有乐观者预言,ChatGPT未来可在编码和计算机编程等技术工作、信息传播与媒介工作、法律服务、市场研究分析、教育、金融交易、客户服务等众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其想象空间无限。也因此,我国企业布局ChatGPT所指向的生成式AI领域,有望获得新的市场增长极。
然而,我国企业在纷纷入局的同时,也要面临四大挑战:首先,ChatGPT背后的投入巨大,ChatGPT据称是基于GPT-3.5模型,第一代GPT-1训练参数量为1.2亿个,数据库规模为5GB;第二代GPT-2训练参数量为15亿个,数据库规模为40GB;第三代GPT-3训练参数量飞跃至1750亿个,数据库规模达到45TB。由此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大语言模型的单次迭代硬件成本在突破3000万人民币标准后仍在上涨。二是从其演进规律来看,新一代模型的参数量和数据库规模,将比上一代实现百倍、千倍的升级,这意味着如果底层的芯片性能止步不前,其训练时长动辄长达几年,国内互联网企业是否有此耐心和投入?
其次,谷歌和ChatGPT已经出现了错误信息供给等问题。如果用户不加验证,就大规模使用国内此类信息及生成服务,一旦因错误造成损失,必然会向服务平台索赔,企业将承担经济、法律等责任。
第三,人工智能技术的变现难,在C端,无法找到足够数量的付费用户群体,在B端,企业对于人工智能对自身带来的整体收益评估也偏谨慎,导致AI产品无法达到大规模量级的商用,也是这些年来考验相关产业的一大命题。在经历长时间的天价投资后,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产业界,对于AI技术的期待是要在实际的业务里创造价值,确保对应回报率。如此也意味着,一旦类似开发技术和产品商业变现能力不足,国内企业就会面临与投入产出比偏低的挑战。
第四,如果部分企业开发的产品性能与目标使用群体趋同,将面临同质化竞争。产业竞争的规律是行业集中,最终一两个产品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大量落后产品被淘汰。这将成为国内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
近日,国外已经有学术机构等禁止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AI的工具,技术创新的硬币另一面,是未知、出错、泛滥与失控,政府与社会会逐步对其监管收紧,限制其应用边界,国内企业在追逐风口的同时,也应防范泡沫化风险。
财经评论人 毕舸
编辑 徐超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