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若干净,美好处处生。
1
最近有媒体发文,标题如下:
虽然对于一些家长的殷切心情可以理解,毕竟有过前车之鉴,比如之前发现的毒插画和不合时宜的内容。
可是,我们的经典古诗文招谁惹谁了?
想必如果杜牧看到今天这个状况,也要大呼“无语”和“冤枉”。
这首杜牧的《山行》是这样写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意是:
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就想问问那些举报的家长,一首描绘秋景、抒发秋思的古诗,哪里有“污”的地方?这想象力也未免太过丰富了吧?
如作者格十三所言:
真是心有多大,龌龊思想的应用就有多广。
人家杜牧说的是停车,你倒好,怎么开起车来了。
这些年,有些家长动不动就举报这个、投诉那个,渴望凭借一己之力把教育改造成自己心满意足的样子。
却往往,犯了上纲上线的毛病。
不只这句杜牧的诗,他们觉得容易引起歧义、给孩子不良暗示的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春宵一刻值千金”、“日照香炉生紫烟”......
就想问问,这些诗又污在哪儿了?
写到这儿,国粹君不禁想起那则著名的梗。
普通人看到美景,脑海里只有“好美,好壮观”。
而爱读书的人,看到荷花想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看到夕阳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而让你“气自华”的,不就是我们的古诗词嘛。
它拯救了贫瘠的言语,弥补了不能达意的遗憾,装点了独一无二的心情。
这么美的中文,这么美的古诗词,明明应该好好地弘扬和传承,却遭此歪曲解读,真的是可笑又可气。
2
连正儿八经的古诗词都能贴上色情标签,已经让人啼笑皆非。
而被某些义愤填膺的家长举报的,远远不止如此。
真的是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他们举报不了。
前阵子有个家长举报学校给孩子上生理卫生课, 说教材里的文字和图片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不良诱导。据说那个家长在家长群里鬼哭狼嚎、对老师恶语相向,还把老师拉黑,老师委屈地哭了。
要我说,拉黑就拉黑,这样的家长,早该请出群了。
时至今日,用“垃圾桶捡来的”“石头缝蹦出来的”等话搪塞孩子“我从哪儿来”问题的家长不在少数。
而履行好性教育责任,孩子遭遇成长风险的可能性会变低,这本是一件好事,何来“不良诱导”呢?
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就曾写道:“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
讽刺在某些人眼中,原来无伤大雅甚至稀松平常的事情,会被层层意淫想象,并在道德渲染之下放大成为淫乱、下流、有伤风化的东西。
一百年后,这群人不仅没有被骂醒,反而变本加厉。
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别人——如今,总有一些人奉行这样的精神。
他们的口头禅是“这么做,无非就是想……”,“想”后面的内容通常目无法纪、人神共愤,极尽人性幽微黑暗、深不可测的一面。
他们是怎么得来这结论的?一张截图、一句短语或是断章取义的某个词,就能臆想出一整个灰暗宇宙。
看到一张妹子戴着首饰自拍的微信头像,就说人家肯定没见过世面又虚荣;
看到一个女子妆化得很浓,还一身名牌,就说她一定是被包养;
看到一个男子娶了比自己大几岁的老婆,就判断对方一定是吃软饭……
偏见源于狭隘,当一个人用恶意揣测别人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充满恶意。
因为内心不够阳光,缺乏正能量,所以凡事不愿意往好处想。
习惯了只看表象,不深入了解,他们活得自以为是,活得狭隘卑微。
有句老话,当你用一根手指指向他人的时候,别忘了有三根正对着自己。
我们在批判自己所认为的“恶行”,或者在反抗我们所认为的“恶行”时,却没有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变成了“恶行”。比如网络暴力。
当你凝视深渊时,别忘了深渊也在凝视你。
3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
他们拥有良好的视力,强壮的身躯,美好的年华,大好的前程,在生活中却罔顾一切,充当“睁眼盲”。
例如有的人,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上,谁也瞧不起,一副冷漠无视、唯我独尊的样子;
有的人拒绝接受一切新鲜事物,拒绝与时俱进的再学习,对善举善行不闻不理,成为眼睛视而不见的“盲人”;
有的人为了一己之利,以牺牲生态环境、破坏自然、影响他人生命健康为代价,只认钱,不认人;
还有人物质条件优渥,可是眼睛里混浊不堪,愤世嫉俗,埋天怨地,总感觉“人上有人”、甚至对比自己强的人产生“羡慕嫉妒恨”......
所有这些征象,表面上看,是一种“眼盲”,实质上,完全是一种“心盲”。
是“心盲”导致的“眼盲”,看不见一切美好,鄙视一切进步,漠视一切新鲜事物。
这样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健康,可是内心却沉在一个无底的黑洞中。
所以说,心盲比文盲可怕得多!
如前面提到的那些为了下一代而“鞠躬尽瘁投身于举报事业”的家长们,又是举报古诗,又是举报生理卫生课。
或许,他们并非没有上过学、读过书,但有知识不代表有文化。
他们不会教育孩子多读书、多学习传统文化,更不会琢磨怎么进行更好的家庭教育,只会盯着文化瑰宝和经典诗词发挥自己的无知潜能。
很难想象,这样的家长,能引导孩子走上一条宽广的未来之路。
林清玄曾说:
我们不止要常常擦拭自己的心灵之镜,来照见世间的真相;更要照心灵之镜,才不会走向偏邪的道路。
多学知识,不成为“文盲”,固然重要;
心灵干净,避免做“心盲”,更为重要。
心灵美,一切皆是美;心灵净,美好处处生。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
ChatGPT刷爆网络和朋友圈
“ChatGPT上线2个月活跃用户破亿”
“ChatGPT会不会使部分程序员失业”
等多个话题接连登上微博热搜
瑞银集团报告显示
ChatGPT目前月活用户已突破1亿
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
消费级应用程序
什么是ChatGPT?
这是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跟人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跟人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
简而言之,ChatGPT以AI(人工智能)为基础,可以跟人聊天、写论文、创作诗歌、制作商业方案,甚至能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对于 ChatGPT
大家都在关心哪些问题?
AI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早在1997年
IBM超级计算机“深蓝”
便打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
AI的研究和应用早已有之
而这次吸引广泛关注的ChatGPT
它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它基于大量数据训练
可以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
并进行交流对话
与传统搜索引擎不同的是
ChatGPT不是机械罗列出相关网页结果
而是将答案进行整理、优化
以对话形式呈现给用户
还能很快根据聊天的上下文不断互动
它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
进行文学、媒体相关领域的创作
也可以变身为程序员
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
随着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在工作生活中高效应用
不少人都在担心
我的职业会被取代吗?
ChatGPT对孩子成长有哪些影响?
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
小编来会一会这位“全能网友”
看看它的答案是什么
“啥都懂”的 ChatGPT
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和启发?
当照相技术的普及给肖像画家造成巨大压力,有人选择弃笔从影,有人选择另起炉灶,有人则坚守绘画的阵地。结果是各种艺术流派百花齐放,艺术市场得到空前发展。就像ChatGPT在回答中说的一样,人类的情感表达、创造力、社交能力、自我意识,这些能力是人类的独特优势,目前还无法完全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
毕竟,人工智能是人的延伸,社会真正的主角是你。
当然,技术革新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不能任由科学技术一路“狂飙”,守住伦理底线和法律底线,让每一位创作者的心血受到保护,才能形成正向互动促进,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发展带来了便利,其均衡和丰富了教育资源;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增强学生与老师的有效互动;提升教育效率,让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改进和改革等。
但是,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也正在挑战当前的教育生态,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会超越人类顶尖高手?教师会不会被替代?
而其积极意义在于,这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最应该培养孩子的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综合自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央视新闻、中国教育报、工人日报、中国新闻网、浙江宣传、ChatGPT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