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檩子
来源 | 小花生网(ID:xiaohuasheng99)
今天的话题,我们单刀直入。
三年级娃要完成一篇作文,命题是:写一篇观察日记,描写秋天的银杏叶。
老师收到3篇作文。一篇是学生自己写的,一篇是网络上的范文,一篇则是近来大名鼎鼎的ChatGPT写的。
如果你是这位老师,AI作文、孩子作文、网络范文,你能区分么?
你的猜测是 ...
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网友,瞬间好几百条讨论。网友们的看法,太逗了,不知道和你的思路是否也走到了一块儿 ...
站C是AI作文的,居多。
@半夏伴夏
随便一猜,B是范文,A是孩子作文,C是AI作文
@每寸光阴
完全同意你的观点。
@绿晨
果然,AI 毕竟还是AI,完全写不出我儿子那种学渣风格的作文。
@穿山甲
感觉A是范文,B是孩子写的(B不可能是范文,很明显的孩子的笔触,有点儿笨拙的写作,但能看出很用心),C是AI。作为日记,A中规中矩,略微有点儿偏离“观察”二字。B更像散文,把金黄的银杏叶比作稻谷虽然新颖,但有点儿莫名其妙。第三段的比喻尚好。全文最后一句有点儿莫名其妙。C篇视觉、触觉、嗅觉都到位了。只有“两座小山”不明所以。不会是C篇为AI出品吧?
@389973
又读了一遍,A和C应该是有一定关系的。里面有一句话一模一样。感觉有一篇是小朋友的习作,照抄了“银杏树也随着秋天的到来而变化”。 一般来讲,机器不会一字不变地照抄一句话(根据我对国外版权意识到粗浅了解,它们很忌讳这个版权,最少也要把这句话“翻写”rephrase一下)。小朋友有可能会。 还是觉得C是AI的作品, 因为无法想象它会表达类似个人的经验类型的话。
@茜茜公主3368551819
B是范文,A是孩子作文,C是AI作文。如果B是AI出品,脊背发凉😨
站B是AI作文,也不少。
@peacefulness
我猜B是AI
@khadgar
A和B都有可能是AI写的,更倾向于B,因为四平八稳,没有差错。确信B是AI写的。因为他每一句句子体现的文学水平都是一样的,太平均了。然而a有几句句子写的好,有几句句子写的很一般,这就显示是人类写的😂😂
@止言慎行
我觉得A是范文,B是AI写的,C是学生写的。因为AC用到了感觉。每个人感觉感受是不一样的。机器没有感觉,除非是运用已经输入的指令。
@zhouyingtong
A是范文,时间地点事件很清晰,C是孩子文章内容不多,但是有观察,B应该是AI写的最多但是分不清是日记还是散文。
站A的,也有 ...
@MagicKey
A是AI,B是人写的。
@幸福的小亚
写的都好好啊!千万别让娃知道有ChatGPT,以后这作文还得他自己动脑袋。
怎么样,你的答案出来了么?
给答案前,再给一些思考线索 ...
C篇有一个饭馊了的比喻,这个比喻很妙 ...
A四平八稳,但冷冰冰的 ...
B有很多主观的情感上的东西 ...
我娃九岁没有A的水平 ...
A的语言感觉还是有点生硬,在某一点点的细微处 ...
写B的有前途,虽然欠雕琢 ...
C,一看就是训练有素 ...
这下知道答案了吧。
没错,A是AI写的,B是网络范文,C是孩子写的。
这里,我们要“自吹”一下。我们在办公室让编辑们先自测了一下,一半以上的人猜对了。为什么?
先看A篇。
这篇就像网友评价的,“冷冰冰,四平八稳”,没有感情,缺乏个性,童真童趣更是找不到。
此外,虽然写了那么多字,但非常空洞,包含的“干货”信息很少。作为一篇观察日记,好像没观察出啥。通篇一句话可以概括, “银杏老了、黄了”,其余都是啰嗦。
此外,还有读来很奇怪的地方。
孩子问的是“为什么银杏叶会有不同的颜色?”工作人员的回答是:“银杏叶变黄是因为它正在自然衰老。”
这是不是答非所问呢?如果是人写的,那不是写作问题,而是逻辑问题。AI是基于大数据计算的,产生这样的偏差,倒是容易理解。
再来看B篇。
这篇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华丽、花哨,像是“形容词+比喻”大串联,典型的儿时很熟悉的“好词好句”风格。不是说写观察日记么?却写成了抒情散文。
最主要的是,我感觉目前的AI很难做出这样的文章。
文章中,把银杏叶比作小扇子,用“拟人化”手法写了两段。
第一段,把银杏比作稻谷,还让稻谷主动申请帮助别人。
“农民伯伯,农民伯伯,你们快把我们割下来,好让那些山区的人们有饭吃"
这种觉悟,我们不觉得是一个刚刚推出的、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聊天机器人现在会有的(多学学,也许以后会有😊)。
至于第二段的比喻,“真像一群美丽的仙女翩翩起舞” —— 我感觉,好像每本中小学生范文集里都会有。
所以啊,范文无疑。
再看C篇 ...
这篇中,具体细节是最多的。无论是对叶子的描写,还是对银杏果的描写,都很细致、很个性,一看就是仔细观察过秋天银杏树的人写的。
这是一串真实的、已经在树上挂了一阵子的银杏果,和作者的描写是否非常相似?
至于末尾这句,“银杏果闻起来臭哄哄的,像饭馊了的味道”,读到你会不会点点头,是啊,银杏果就是这样的啊,闻着臭,吃着香😊!
非常自豪,这篇孩子作文,来自三年级的小朋友。有图有真相,看原版:
这才是一篇自然观察日记该有的模样。
看来,在这个回合的“小学生作文大赛”中,我们小朋友完胜ChatGPT。
有必要在此聊两句ChatGPT ...
简单来说,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一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程序后面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language model),可以通过信息搜集、人机交互、机器自我学习,达到“像人一样思考、对话”的效果。
ChatGPT的原理是什么?有位技术博主(公众号:蒋能学的技术笔记)给的解答非常容易理解,选一个最基础的例子。
GPT接收到“早上起”之后,给出了后面接哪个字的概率,大概率会是“早上起来”。
GPT最初使用的训练数据来自于网络和公开资料,随后不断优化,越来越接近人类偏好,能输出更让人满意的回答。
也许一年后让AI、小朋友PK作文,胜负就难分难解啦!
ChatGPT被称为一个革命性的产品,正在改变人类世界的很多运行规则。比如,有着“美版今日头条”之称的媒体网站BuzzFeed,上周就宣布将使用它来帮助创作内容,大量编辑面临失业。
最近,家长们讨论的话题开始“逐步升温”。
Business Insider杂志做了预测,未来这10个职业,基础性的职位会大受影响:
比如,一个律师事务所还是会需要水平高一些的律师去处理千奇百怪的案子;但运用AI会大大提高劳动效率,不需要那么多作初级资料搜集、梳理、分析的助手了。比方说,法律助理从10个降到3个。
因此,大家对类似ChatGPT这类AI,非常期待也充满忧虑。
你说,机器人把人类边缘化,如脱缰野马般“逃脱”人类束缚、甚至反过来统治人类,科幻电影里这一切要真的发生,可如何是好?
讲机器人觉醒的《西部世界》,你看过了么?
不过网友们目前还是更加关心比较“近”的问题:
这些话题,我们今后会持续和大家探讨。今天,我们再做一个作文PK。
题目:我的爸爸,小学生必写。
两篇小短文,是AI写的,还是娃写的?快速猜一猜!
猜猜看,哪一篇是AI作文?点击下方空白处就能看到答案。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A篇是AI作文,B篇是学生的作文。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这次你猜对了么?在你看来,哪篇写得好,欢迎在留言区聊聊。
最后,我们还让ChatGPT做了一回高考作文题。
还记得去年大名鼎鼎的全国甲卷作文题么?红楼梦“匾额提名“。
我们让ChatGPT就这个命题写了一篇“高考文“。大家来欣赏一下?
创新与传承:在文化传承中寻求创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积累,更是一种生命力。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文化也不断受到创新的影响。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寻求创新。
在《红楼梦》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众人给亭子的匾额题名,不仅仅是对文学知识的积累,更是对艺术创作的实践。他们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不同的艺术效果产生了。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创新不仅仅是对传统的改变,更是对传统的重新诠释。
在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我们都在不断地寻求创新。然而,我们要知道,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责任。在创新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传承。
传承是一种珍视,也是一种认同。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保存着历史,更是保存着民族的文化。它不仅仅是对过去文化遗产的保存,更是对民族文化认同的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保存着历史,更是保存着民族的文化,以及民族认同的根基。
传承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群和社会会产生不同的对待方式和诠释方式。例如,对于一个历史遗址,不同的研究者会对其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社会分层也会对其有不同的评价。但是,在这些差异之中,我们更应该看到传承的共同性和共性,那就是我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
同样的,在对文化的传承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积极的现象,那就是创新与传承的结合。在某些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文化的重新诠释和创新,来使得文化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例如,在艺术创作中,许多艺术家会采用历史的元素,并以其为基础,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作品。
总而言之,我们对于传承的态度和对待方式,是对我们民族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因此,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把历史记录下来,还要将其与当下联系起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使历史更加生动、具有时代性。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态度,也是我们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的最好证明。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和传承中,我们的文化才能不断升华,不断开拓,不断向前发展。
而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不能草率的动摇基本原则。毕竟,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骨干,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如果在创新过程中,完全不顾念传统文化,最终将导致文化的流失,民族的割裂。
因此,在创新和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一种平衡的态度。在拓展前沿,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样,我们才能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出文化的活力,使文化不断升华,永葆生命力。
感觉很有官媒风采。
满分60,你觉得,这篇高考文能拿几分?😊
你对ChapGPT怎么看
欢迎评论哦!
编辑|京教君
内容来源 | 小花生网(ID:xiaohuasheng99),一个专注分享国内外先进而实用教育资源的微信公众号。
END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京城教育圈”视频号——
“京城教育圈”
政策解析,升学指南,发现价值,分享新知
关注更多教育信息,欢迎大家扫码加入圈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