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自诞生起就和科技发展命运交织,从默片到有声、黑白到彩色、胶片到数字等电影史上的革命性变化都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激发。近年来,诸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对影视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科影融合成为当前行业发展的热点话题,也是未来影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
日前圆满落幕的2023年青岛影视周上就展开了包括“科影未来”融合体验展、科影融合主题论坛、中国电影工业化论坛等在内的多场活动,邀请包括国内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影视艺术家、资深影视从业者、高校教师等几十位重要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聚焦产业关键技术、AIGC、虚拟人、数字资产、虚拟制片等科影融合前沿话题。
亮点一
AIGC的风吹向影视业
行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今年3月,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引起轩然大波,也给“内容为王”的影视行业带来不小的震撼。
面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人工智能自主生成内容)带来的冲击,不少影视公司也反应迅速,纷纷于近期展开了布局,如光线传媒在3月发布了一张由AI制作的动画新片《去你的岛》的海报并透露AI将深度参与《去你的岛》动画电影的开发和制作,并且公司宣布此后会加大相关业务开发;日前,华策影视一季报业绩预告中也透露,公司将充分利用AIGC技术提升影视行业全管线效率,包括影视剧本创作、AI换脸及换声、场景及分镜制作、数字人模拟虚拟角色、预告片剪辑、特效处理、AI海报制作等。
面对AIGC的热潮向影视行业扑面而来,在2023年青岛影视周期间举办的科影融合论坛活动上,多位嘉宾均结合自己研究及创作实践探讨了AIGC将对影视行业产生的巨大变革。
在武汉天工电影集团CTO赵文韬看来,AIGC对于电影创作的改变已然发生,AI一方面可以启发和扩展创作者的灵感,另外还可以极大地降低电影制作的成本,“目前能看到的直接用AI去生成三维的人体、环境、道具,甚至直接生成场景的灯光布局,最后形成的局面可能是创作者结合自身剪辑思维、美学思维从AI生成结果的排列组合去做选择题的创作方式。”辐射影业创始人、CEO何自强也认为,AIGC的普及是一种科技进步带来的普惠,“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专业的影像表达,就是去表达自己和讲故事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就和纸和笔没有区别,电影本身也是一种工具。”
新技术的诞生,在给行业带来创作模式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AI终会取代人工”的担忧,泽森科工创始人张心欣在论坛上便提出,AIGC产生后首当其冲的便是内容行业原本的从业者,特别是从事概念、原画等前期工作的工作者,甚至已经波及了互联网或者应用开发行业,“作为生产力工具,AIGC在降本增效上确实成效显著”对此,赵文韬也补充道:“一个最明显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腾讯天美工作室,之前有上千人的概念设计师团队,由于AIGC推出之后,现在把那个团队降到50人了。”
针对AIGC在当前的火热,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持谨慎的态度, 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表示,距离技术大爆炸对我们今天影响的周期还很远很远,需要警惕各种概念和资本进行炒作;高级工程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林育智对此亦补充道:“不要看概念,给它一些时间,让它来验证它能对这个产业、对我们的生活到底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真的有影响,我们就加入它,如果真的是一个泡沫,时间也会戳破它。”
亮点二
虚拟数字人推荐官亮相青岛影视周
带给行业哪些想象力?
如上文所叙,有关AIGC的讨论有待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去衡量和考证,但与AIGC紧密结合的虚拟数字人技术,在影视行业中的应用已经如火如荼。4月7日,在2023青岛影视周启幕式便正式发布了虚拟数字人推荐官“拾忆”,据悉,“拾忆”后期将通过参与影剧综项目、进行衍生故事开发等多领域IP跨界联动开发,逐渐创造丰富的IP价值。
在2023青岛影视周“科影未来”融合体验展上,影眸科技展位展出的、由其自主研发的基于穹顶光场技术的全栈自动化数字人流程,也引发了不少观众驻足围观。据影眸科技首席技术官张启煊介绍,穹顶球形装置中布设有27个相机、300多个无极调整偏正态光源,可以0.1秒完成皮肤表面材质皱纹、血流效果、微表情拆分。张启煊也透露目前影眸科技已经和多个剧组合作,为其制作数字替身。
论坛上,张心欣从更为宏观的行业角度提出了数字虚拟人技术对于影视行业的影响,在他看来,当前数字人市场前景巨大,可以催生出很多新的职业、新的人们生活形式,它会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交流。据公开数据,2022年中国虚拟人核心市场规模为120.8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480.6亿元;2022年虚拟人带动周边市场规模为1866.1亿元,预计2025年为6402.7亿元。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陈俐燕也认为:“从技术纬度上来看,数字人是我们目前前沿科技的集大成者,比如我们的AIGC,人工智能技术、图形学技术在数字人应用上非常广泛,包括我们数字人的自动生成、虚拟角色自动生成以及我们可以使用文字或是语音直接驱动数字人的表型和成形、对它动作肢体动画的预测等”。陈俐燕也透露,其团队目前正在将三维数字人虚拟模型与ChatGPT进行结合。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陈姝宇也在会议上表示,其所在的团队也在进行相关开发,希望在ChatGPT大模型和数字人结合后可以设计出能更加灵动、智能化的数字人。
亮点三
虚拟制片技术
加速中国电影工业化探索
除去有关AIGC、虚拟数字人的相关讨论外,在2023年青岛影视周上,“虚拟制片”技术也引发了众多嘉宾的热议。
虚拟制片指的是将计算机虚拟制作出的CG影像与真实影像相结合,实时生产可视化画面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及方法。2021年,电影《刺杀小说家》为将小说中独特异世界展现出来,便大规模使用了“虚拟拍摄”技术;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则是国内首部全片采用虚拟预演拍摄的电影,这两部影片均拍摄于青岛东方影都影视基地。
在“科影未来”融合体验展东方影都虚拟预演影棚展位,现场工作人员身穿动作捕捉服在虚拟摄影棚中做出多个动作,影棚内12个镜头实时捕捉各种动作,通过这一虚拟化制作平台,现场观众几乎能同时看到“变身”后的演员和科幻场景渲染在一起后的画面——影片《流浪地球2》在正式拍摄前便使用了该虚拟预演技术、实现了剧本“可视化”,极大地节省了制作成本和拍摄时间并降低了剧组内部人员沟通成本,提升了创作效率。
在国家二级在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执委佘莹莹看来,虚拟制片技术对于影视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模式的重构,虚拟制片技术的接入会对影视创作流程及人员进行重组;二是这一新的技术手段也能在创意阶段,激发更多想象力,打开大家更多的创作空间;博采传媒制片人、科幻短片《诞辰》的制片人许丹琼结合自身从业经历,认为虚拟制作可以广泛应用于影视开发和投资阶段,以低成本、高效的虚拟制片技术生成“预览片”给到投资方清晰的影像预览,利于后续交易,与此同时,拍摄时产生的数字资产在预览过程中也能够实现素材的迭代,后期可以直接成为放大到电影中的画面,做到不浪费。
论坛上,《流浪地球2》C组导演、编剧、制片人周涤非也从使用者角度总结了虚拟制片的好处,在他看来,在摄影棚中拍戏不会受到高温或寒冷等恶劣天气影响,对创作人员十分友好,而舒适的创作环境则能极大提升工作效率;采用虚拟制片技术还可以实现在一个摄影棚中进行多个场景的切换,非常便捷也便于后期调整,制片成本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
在青岛电影学院摄影艺术与技术系系主任、东方影都虚拟影像产业学院院长秦竟虹看来,虚拟制片还可以实现对电影题材的无限扩充,如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夸父射日中的九个太阳,以及女娲补天等传统文化故事,用当下拍摄方法很难展现出其精髓及精神气质,虚拟制片的方式,可以在影像表达上有更多想象力。
作为一种随科技发展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影视与科技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而在2023年青岛影视周上所提到的包括AICG、虚拟数字人、虚拟制片等在内的前沿技术在影视中的应用,都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及影视行业的更高质量发展,面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的兴起,期待科学与影视未来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融合,创作出更多让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影视作品。
— THE END —
作者 | 桓涵
主编 | 彭侃
排版 | 石琼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