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ChatGPT|谷歌

年度·视频时代观察笔记·AI技术的迭代与文学的商业化

作者:LSmiler发布时间:2023-03-14

【年度·视频时代观察笔记】本就是我惯例年末总结的心得,只是以往会放在脑子里面过,难得写一写,2022年末临时起意,要不做点电子稿做个归档,以方便将来有机会追溯,于是才有若干篇——配图自然都算是胡来,只是为了“影响”阅读体验。

这篇应该是这年观察笔记的最后1篇,所以内容会更乱更散

让我们先从火热的【AI技术】开始吧!

【1】AI技术的迭代

2023年初,chatGPT突然火遍全网,这到底是科技行业的突破性升级,还是全球资本市场的生造热点?

之前,是【AI绘图】,利用ControlNet疯狂输出;最近,是谷歌爆出的【PaLM-E】。

这些屡屡爆出的高科技让我们似乎感受到“AI技术无所不能”,但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技术要落实到【用】方面才好。

【AI绘图】进步很快,似乎可以成为“千人千面”,但会让画师就此失业吗?

我想,应该会让画师圈层的优胜劣汰更加明显,大触会凭借【AI绘图】获得灵感,以及完成许多费时耗力的简单操作。

【chatGPT】亦是如此。

chatGPT的确可以生成相当不错的【文字块】,但所有的模型必然是基于【既定参数】生成后的结果,你总不能说现代的“量子计算机”可以让模型算法呈现“不稳定”吧?

所以,可量化的东西必然缺少情感,【chatGPT】基于现有文本的再生成,并非人类的【理解】,而是对【算式】的【赋值】。

简言之,如果我们写出的东西强调逻辑、不带情感、用词单一,可以让算法捕捉到“文法习惯”,算法就可以“轻松复制”,这本质上是对文字创作者的更高要求

为什么说报告类文书可以用【chatGPT】生成,是因为很多报告本就是“模板化”;为什么说有些网络小说可以用【chatGPT】堆料,是因为这种“文字垃圾”本就是用‘套路’堆出来的。

其实在【chatGPT】诞生之前,国内很早就有类似【AI伪原创工具】,这种工具称为“专业洗稿”,用户输入文字,【AI伪原创工具】通过语序调整、用词替代等“高端洗稿”,于是,它们为中国互联网世界散播了一堆“电子垃圾”。

百度已经放出消息,会在3月中旬正式上线【中国版chatGPT】,届时会体验一些再聊聊观点——反正,各大平台一定会把这个内容推上热点。

但百度其实已经在某个端口开放部分功能进行了试水,比如【AI续写】(以及【AI制图】)。

这种【AI制图】并不像我们以为的【ControlNet】那种先“喂图”再“调教”,而是直接“文字描述出图”,质感很糟糕。

“喂图”的本质是通过大量图片寻找“合集”,于是,输入的图片风格越统一,生出的图片“仿真度”越高。

像二次元类的图片,比如《原神》角色,由于面部和造型风格感比较明显,输出的“二创图”就比较难以识别“真假”。

下一张稍微修一些就很像二创版【刻晴】了,对吧

如果百度已经把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放在台面上,那么,相信其他巨头,如头条、腾讯、阿里等,也会开放自己的产品接口,以供用户体验。

从原理上说,这类产品每多一位用户“投喂”,都可能让产品功能更强大。

更加智能不是在技术层面的问题上更加敷衍

我一度怀疑腾讯公众号是没有【人工客服】的,至少对【个人用户】而言。

当你抛出去一个技术问题,还配上截图,对方的回答是【根本没回答】,如果腾讯未来推出所谓的“高级AI客服”也是这种调性,至少说明为这个端口服务的“AI程序”太初级了。

对了,截图中问题的对策是——

在输入框中剔除从【&name=】开始的部分,即保留下图蓝色部分。

腾讯公众号导入小程序中的“商品链接”,只需要保证商品代码与UID代码呼应即可。

妈的,这还是我自己研究代码后尝试解决的,腾讯客服的技术水平差劲极了!

我想,不管是画师、文字创作者、程序员,还是其他可以【高度量化、简单重复】的职业,面对【不断迭代的AI技术】,首先要注重的是对自己技法的提升,增强【唯一性】、【多元化】和【不可量化性】,其次,要引入【AI技术】以帮助完成各种低端劳作、简单劳作、重复劳作,让其成为一种“外带虚拟器官”。

又难免想到一些与二次元有关的职业——coser。

不少人去【看】cosplay,本质上还是冲着【色相】去的,所谓的“二次元概念三次元化”。

但,看cos图与现场的cosplay还是有本质区别,不少【cos图】的惊艳都依赖大量后期——这里的后期并非场景植入和特效,而是如coser真容和身材的“雕琢”。

其实【AI绘图】对【cos图】的冲击应该挺大,当【AI绘图】已经可以媲美【精修照片】——毕竟这两种都是“假”的——那些极度依赖卖写真过活的coser很容易被技术淘汰掉的

这某种程度上,是对【整个圈层】的净化。

分享一个插曲。

前两天研究新老手游在微博是怎么买量投放时,在《碧蓝航线》超话无意发现一个cos【埃吉尔女仆】很惊艳的少女。

说惊艳,是因为相较于同样借角色的型去凸显自己的“色”的(其他人的)各类cosplay中,至少在这张图中,coser是将游戏角色的性格和风格,以一种相对更贴切的方式【还原】出来。

同时,看得出这种照片并没有精修之处,说明coser的底子相当好——这里说的是身材,各位还是甭太在意妆容之下的真容了,记得“女为悦己者容”就好。

当然,重点还是下面的内容。

这位coser(的主业似乎)曾是一位网络主播,平台是斗鱼,考虑到2016年的网络新闻就提及其已从高校毕业,如此算起来应该出生于1995年前后。

微博中会有这样的感慨,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压抑了蛮久蛮多,似乎不仅仅是各种晚睡或日夜颠倒所致,还有为了达成直播kpi不想却又不得不做的“取悦”。

我自己偶然会玩几次直播,虽然没有什么负担,但当你处在一种“面对粉丝、观众,必须要维护情绪输出”的状态下,会情不自禁地【迎合】。

因为你知道自己是希望给他人带来愉悦,是希望做个温暖的小太阳,不管是故意装萌还是诙谐吐槽。

想想啊,6、7年的青春时光被限制在一席之间,回望过去发现什么都没剩下,的确挺空虚的——当然,如果能赚不少钱还算有所弥补。

能坚持直播6、7年,挺不容易的。

希望美少女摆脱直播这层虚拟的壳后,可以得偿所愿吧。

像coser、网络主播等都属于“博青春”的“活计”,也就是俗称的“青春饭”,而且,这种小众圈层“竞争压力大、发展空间窄、转型难”。

如果从投资(会计)角度看就是典型的折旧率过高,残值太低。

像【AI技术】衍生出的“升级版虚拟主播”也将会对【网络主播】带来极大冲击,想在这个领域混得风生水起,可比以往难多了。

好吧,这部分就点到即止吧。

【2】文学的商业化

文学的商业化】这个话题之前探讨过,接着【AI技术】的风潮再进行些许的扩展。

我们姑且将文学拆解为【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其较大的区别是【发布平台】与【总字数】。

2022年,我曾就【网络文学】提出“如果你能高质量地日更6000字,为啥还要去整网文”这样的思考。

一年后的2023年,需要对部分内容进行一些修正。

我承认自己目前没有”日更6000字“且持续输出的能力,能每天码字超过3000字就已经算是极限。 

如上述,我发现,在每天强制思考、强制练笔和改善输入习惯后,已经可以做到单日更新10000左右,如《世间大多数人的功成名就,不过起于“靠谱”》这篇就是在一天内(几乎)一气呵成的。

同时,有了【chatGPT】或【中国版chatGPT】的加持,日更4000字的难度可以大大降低,即通过【AI技术】在既成框架内进行填充,人工再进行后期微调。

也就是说,作者在进行【巨量长文】时,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核心框架】(故事主线)以及更为重要的【细节修正】上

举个例子,我们尝试描述一位身穿丝袜(或连裤袜)的女性角色,为了凸显该角色因丝袜(或连裤袜)而彰显出的魅力,很有必要对丝袜(或连裤袜)进行大量的细节描绘。

而丝袜(或连裤袜),就厚度而言,会以袜子纤维计算单位“Denier”(丹尼尔)或“D(丹)”区分——超薄,3D至12D;一般薄,12D至39D;中厚,40D至200D;加厚,300D至2000D。

就亮度而言,还有哑光、亮光、完全不透光等区别。

【chatGPT】也许可以(因我们提供的明确设定)为我们设计好一段“通用文本”,创作者则需要进一步细化设定,如补充丝袜上的花纹和线条,或者,强调丝袜有一段是“脱丝”。

就读者而言,过于精细化的描写可能是多余,但对写作者而言,精细化的描写不仅是“凑字数那么简单”,因为它是可以为后续的商业化服务。

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进入门槛很低,但对应的则是单纯的因阅读引发的收益不高。

由于疫情影响,大量水平不一的新人进入各个平台,在阅读用户总量不见得激增、广告投放量必然降低的现实(因为甲方普遍都缩减广告预算)下,全勤奖等基础奖励对平台是一项【大开支】。

与前述相似,【AI技术】的引入会大幅降低各种创作成本,并有效对存量和增量进行优胜略汰。

所谓【文学的商业化】,就是在设计故事之初,就要考虑抛开文字层面的商业布局——

作品是否适合有声化?如果做成漫画,你的人设是否足够独特、丰满?如果影视化,是适合动画,还是真人?那么,你的场景描述是否能为后续影视化助力,还是说,如果你作为导演,你都不知道“某段文字”要怎么拍出来?

甚至说,如果改成【话剧、舞台剧】(类似网易的《阴阳师》系列、大名鼎鼎的《FGO》),你的台词是准备用一堆流俗的“粗口”,还是抑扬顿挫的“虎狼之词”?

如果打造“概念世界”,人物前后的留白是否充实?如果要出周边,那么,人物形象是否适合作为“喜闻乐见”的“颜值商品”?

很显然,每一步都是需要精雕细琢的

【和菜头】在知乎的回答已经是有点年头的截图了,这里只是给读者分享一个几年前大佬的见解,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码字儿能赚钱吗?肯定能。

我个人极为仰慕的作家马伯庸,就是极为知道“文字影视化”的顶尖聪明人。

《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大医》等作品,在我看来无一不是充分研究市场后的布局——虽然故事的灵感肯定不是研究出来的,正常情况是现有一个【点子】,然后将【点子】拉成脉络,然后再往里面填东西。

《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是典型的【限时RPG】,各种大冒险带着“隐藏升级”属性。

《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走的虽然还是【目标剧情】,但因为时间线舒缓了不少,紧张感弱了,这种适合走轻松剧情。

《大医》是生正逢时的“主打爱国情怀”的现实作品,即讲述不为大众熟知的在抗战时期和建国之后的一些医生以命相搏、悬壶济世的动人往事——故事虽有虚构,但基础人物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像《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大医》这些书,与王安忆的《旅德故事》完全不同。

这里不是说类型,而是像王安忆女士在《旅德故事》中的描绘,我是能直接“看”到带情绪的场景,而马伯庸的文字,我可能会想,如果我是导演,这一段要怎么布景、怎么运镜,才能更好地还原这个故事。

简言之,王安忆女士的文笔又细腻又精致,像是已经成型的【正片】,这种你反而不好“影视化”,马伯庸大佬的故事,像是已经成型的剧本还配好了粗剪后的片子,只需要一群专业人士进一步优化升级。

额外提一句,马伯庸大佬似乎在人物感情线上的设计都比较“生硬”,我在马伯庸的微博评论区不止一次看过粉丝“吐槽”男女主角感情描述不够好。

这里是我想补充的,当我们致力于设计一部【商业化的文学】,【文学的商业化】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内容)就是感情线,男女感情线虽然不是必须明确,但最好有一些淡淡的,这样能让读者和观众有些憧憬;友情和亲情是常备,一般很难写糟糕,除非就是想摆烂。

男女感情线,想写好挺难的,故事虽然不应该像《泰坦尼克号》那样“撕心裂肺”——毕竟这是不设续集的《电影》,可劲儿虐才能回味无穷——但不要像梁羽生的“白发魔女”系列那般“得不到又白了头”,太惨了。

我认为,当代传统文学作者也应该考虑作品商业化。

传统文学】没法像【网络文学】那样直接丢进读者市场进行“试错”,这里商业化的第一步是考虑【市场需要怎样的作品】+【市场需求与个人想法是否契合】。

但我不认为说类似现在中国鼓吹各种“女权主义”就盲目出一本“围绕女权主义”的文学作品,可能等书出来,市场格局又变了。

读者的“文学文化素养”与市场氛围、经济水平息息相关,过于清高和过于迎合都不能让作品突出,我认为【传统文学】还是要把握市场周期,并考虑如【网络文学】那样的全面商业化,才是未来可期。

当然,如果说作家能只靠“超级畅销书”的版税,也能活得滋润,那就是另一个例子了。

忍不住吐槽,这几年我看过的【传统文学】作品不少,部分糟糕的作品让我惊呼“这种他妈的也能出版”?当然,这类垃圾我是肯定不会专门写长评的。

此外,很多译作的质量下滑得挺厉害,我怀疑是不是翻译圈普遍流行用付费版的“一键转译”配合后期的“差不多精修”。

如果AI技术层面的升级能让【原版作品】的魅力真正彰显,其实译者挂名是【真人】还是【AI】,我都不在乎。

【3】APP“卸载”指北

我知道现在大家都依赖手机过活,但沉溺各种app本质上还是有点浪费时间。

现在有些平台可坏了,有点关键功能(提现、开权限等)强制要求上app,这就有点烦。

你看,我们没法总是“APP卸载”+“APP安装”,为了抵御各种信息流,或者说,防止各种不明所以的信息,可能就要对信息产生的源头做一些思考了。

这是个极大的且极为主观的话题,我只能挑一些相对有效的内容。

我们完全可以从个体发布内容的频次、时间、道具、平台、风格、行文等,去反推【靠谱程度】,间接思考个体分享内容的【实用性】。

比如,我曾注意到一个特别爱发朋友圈的人在知乎上的【想法】居然有2100多条!

吃个早饭拍个照发个想法(同步到微博或其他平台),真是把网络平台当做朋友圈了?

我并不评价个人做法的对错,而是由此强调如果一个人把大量时间用在分享点滴上,究竟有多少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和家庭上?

注意,这位自诩是个知名出版社编辑,出过好几本书(是出过,但属于典型的《你要坚强才能看到明天》《我希望你多喜欢自己》这种知道书名就没有阅读欲望的作品),还开过“作家养成班”(也是真开过,但学员是学到了东西还是有受骗感就不得而知了)。

我想强调的是,除非是依赖网络平台的【流量主】,真正的大咖是极少愿意在公开平台【频繁】分享真知灼见的;再者,观点只是观点,并不见得实用——我码出的字也是。

如微博、豆瓣、知乎等平台上的很多用户,你可以从他们转发的、点赞的内容得到【人物的真实画像】。

注意,我们也可以从各种回答(知乎最明显)、转发后的评论去感知“人类的无聊”,知乎的很多回答都是在发泄情绪和抖机灵,这种内容属于看的时候有趣,看完之后什么都没剩下。

我还是希望能看到这里的朋友不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多次犯蠢”。

另外,私心一些说,如果大家不吐不快,也不要在知乎、豆瓣、Lofter、公众号这样的平台分享,因为这里的流量再多都不值钱,如果只是觉得流量能变成现金,少一些也无所谓,微博和头条号是唯二选。

知乎,虽然现在开始给问答发“流量钱”(毛毛雨),但用户需要拥有500粉丝和等级达标(好像是L7);公众号开流量主是500粉丝,广告收入也许挺高——你有注意过但凡有点流量的up都死命让你关注公众号吗?——但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机制,有些内容即使发布了,你也看不到。(很眼熟吧,现在B站也是这个调性。)

微博有公域和私域两个流量池,只要你发内容,总归会有曝光。我自己年初研究了一下微博才意识到,虽然你说小红书这种花里胡哨的“红人”是在抢微博的份额,但论“国民级世俗app”,第一还是微博啊。

至于头条号,不是写长文,而是微头条(也就是头条自己的“微博”),现在头条对微头条的扶植力度很大,基本是对标微博去的。

对了,如果你的不吐不快还能做成【视频】,最好做成横版的、1分钟以上、封面好看的、加点特效的,全平台分发,这种方式才可以流量变现最大化——

注意,一定要输出带情绪的观点!

如果你还能无视逻辑关系,专注口嗨,那就真的无敌了!

这个系列收尾后,我应该会把电脑里收集的各种灵感素材与这几年闲来无事编撰出的故事进行梳理和改进。

不分享的故事和知识毫无存在价值。

你说不是?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精彩: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