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临床阶段生物医药科技公司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抗纤维化小分子候选药物INS018_055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给药,这标志着全球首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新靶点发现和分子设计的候选药物已推进至II期临床试验阶段。
INS018_055是一款由英矽智能自主研发的潜在全球首创(first-in-class)小分子抑制剂。其新颖靶点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靶点发现引擎PandaOmics识别,由生成化学平台Chemistry42针对该新颖靶点生成和设计了全新的分子结构。2021年2月,英矽智能提名INS018_055为项目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治疗。同年11月,英矽智能启动INS018_055的首次微剂量组人体试验,首次将AI发现的全新候选药物推进到临床验证阶段。
为在更大规模人群中评估候选药物,英矽智能计划在中国和美国近40个研究中心招募60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同步开展II期临床试验。英矽智能于2023年4月开启中国患者招募,并于2023年6月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批件,批准同步在美国开展针对INS018_055的II期临床试验。
为什么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它于2018年被收录于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是一种慢性瘢痕性肺部疾病,其特点是肺功能进行性和不可逆的下降,影响全球约500万人。由于发病、进展较为隐秘,多数患者确诊时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确诊后中位生存期为3年。考虑到疗法有限、预后整体不理想等现状,IPF领域仍存在较大的未被满足临床需求。
不过,IPF药物开发的失败率较高,研发存在很多挑战。据INS018_055中国II期临床试验牵头研究者(Leading PI)、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徐作军教授介绍,截至目前,学界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众说纷纭,“氧化应急学说,有免疫调节失调(譬如Th1-Th2平衡失调学说),血管生成学说,等等”,自2000年以来,从国际到国内,已有几十种相关药物的研究,但真正获批上市的只有两款药(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
据徐作军称,现有药物都是阻止肺功能进行性下降,但不能终止、更不能逆转这个肺功能下降,只能让疾病进展速度变慢,难以满足现有临床需要,且副作用比较明显。他认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于肺间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各种基础研究筛选出来可能的靶点,可能作用更明显、靶点更广泛、阻断途径更多,可能会比传统方式筛选的药物效果更好。
截至目前,英矽智能开发了多种以生成对抗网络(GAN)驱动药物发现的方法和功能,并将这些算法整合到一体化、高度集成、端到端药物研发平台Pharma.AI。该平台覆盖生物学、生成化学和临床研究等多个领域,包括可商业化的靶点发现引擎PandaOmics,分子生成和设计引擎Chemistry42和临床试验结果预测引擎inClinico。
Pharma.AI平台支持下的内部药物研发管线
在Pharma.AI的支持下,英矽智能已布局了拥有近30条内部自研管线的疗法组合,涉及纤维化、癌症、自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自2021年以来,英矽智能提名了12款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并将其中的3款在研药物推进到临床验证阶段。
AtaGenix-普健生物 2023-05-19
优尼科尔生物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