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AI大模型

专家热议大模型:我们缺少像培训飞行员那样培训过的科学家

作者:新京报发布时间:2023-11-08

原标题:专家热议大模型:我们缺少像培训飞行员那样培训过的科学家

2023年,AI(人工智能)大模型成为当之无愧的产业热词。近期,“百模大战”如火如荼,抢人才、拼算法、争数据、卷算力......在新产业浪潮之下,大模型们到底该拼什么?它们将给我们的生活和产业带来哪些变革?

在上海“2023科创大会”期间,AI大模型领域嘉宾参与央视财经《对话》,共同探讨中国大模型的产业之路,该期节目于11月4日晚播出。

大模型可深度重组知识

1956年,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一个关于AI的研讨会,这被视为AI作为一门学科的创立,因此,1956年也被普遍视为AI元年,过去十几年,AI也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一大动力。

2023年,大模型的火热再度将AI这一领域推上风口浪尖,那么,对于AI而言,大模型意味着什么?

《对话》节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表示,大模型的出现,为人工智能划了一道分水岭。之前,我们只想做一些人可以做的事情,但大模型出现后,很多事情都不是传统意义上人可以做的事情了,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机器替代人,而是技术让人进行了非常大的延伸。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林达华则认为,大模型能对人类历史上所有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深度重组,并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这是人类过往可能想象不到的。

商汤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立认为,大模型能高考,即使考到高考状元,也只能说明它高考考得好,并不能说明它具备大学生的能力。所以说维度不一样,判断不一样。在今天,很难用人类综合标准去判断大模型的能力,否则在应用上一定会有误区。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则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代表了迄今为止的人工智能的最高水平,通用大模型、专业垂直领域的行业大模型和企业应用的大模型,他们有不同的技术路线,评价其智能水平、发展标准和发展潜力都不一样。

我们缺少像培训飞行员那样培训过的科学家

“大模型热”席卷全球,已成为各国政府及众多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市场, AI大模型进入“百模大战”,到底什么才是大模型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在林达华看来,人工智能研发需要四个要素支撑,最核心的是人才,数据、算力则是主要要素,有了这些要素后,大规模的系统工程组织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培养大模型人才非常昂贵,就像培养飞行员一样,要在空中训练,才能成为一名顶尖的飞行员。而要有效训练一个科学家或工程师,就需要有大量数据、算力的支持,且长时间工作,才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因此,培养一个大模型人才,价格不会亚于培养一个飞行员,目前来说,这方面的人才仍非常稀缺。”

王坚也有类似看法,他表示,在科学界,很少有像培养飞行员那样去培养科学家,但其实经验很重要,只懂原理用处不大。“今天,我们要真正做好一个大模型,还是要有手艺,这也是大模型与其他行业不同的地方。我们缺少像培训飞行员那样培训过的科学家。”

行业头部企业可以“蹚路”大模型

不过,虽然大模型技术发展迅速,但离真正落地还有不小的距离。

林达华表示,大模型能力的通用性和泛化性比以往的人工智能技术要大得多,但每个行业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大模型并不会自动产生价值,而是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同行业大模型落地的难易程度不同,比如,聊天、文案创作等对准确性要求相对没那么高的行业落地速度会快一些。”

徐立也表示,在产业中使用AI大模型技术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真正将大模型切入到产业闭环中,往往急不得也慢不得,需要按部就班。现阶段,我国发展较快的产业,比如新能源产业链上的新兴制造业公司等,会更早拥抱大模型新技术。

王坚则提出,科学家就可以使用大模型,以材料科学为例,发现一个材料需要巨大投入,如何应用大模型能把发现新材料的时间从8~10年减半至4~5年,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财富。从这个意义来说,大模型不是只会做简单的事情,更可能改变科学技术发展的路径。

而针对企业运用大模型方面,林达华表示,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做基础大模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何在自己擅长的应用领域,以大模型为“武器”迅速建立新的商业闭环,找到价值点,这可能是企业可以思考的。

徐立也建议,未必所有企业都要一窝蜂地去投入大量资源做大模型的尝试,毕竟在很多产品和垂直领域中投入大模型还算不过来经济账,但行业的头部企业完全可以去“蹚路”。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燕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刘军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