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大模型成了关注热点。会议期间发布大模型共计30余款。人们说,当下大模型的火热程度,可用“百模竞秀”来形容。
大模型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它是人工智能“大算力+强算法”的集大成产物,代表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产品,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性能和能力。
在此背景下,一批国内企业加速部署大模型领域。其中不乏一些企业在大模型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但也有一些企业在没有核心数据和技术的情况下,蹭大模型热度,企图在市场中分一杯羹。
我们要看到大模型在人工智能辅助领域的潜力,并对其发展给予一定耐心和包容;但也要防止盲目追逐热点出现投资过热、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警惕一些企业利用大模型概念,将前沿科技当作营销手段,新瓶装旧酒,过分夸大其商业价值的倾向。
布局大模型赛道,企业要量力而行。作为前沿的大型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技术,大模型需要使用大量计算资源训练,时间和资金成本非常高。以一些头部企业为例,其大模型训练至少持续两年之久才正式上线。因此,在重资产、高时间成本的前提下,相关企业要审时度势、保持理性,判断这一项目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切忌盲目跟风和一哄而上。
怎样更好地让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不论技术如何演进、概念如何出新,企业要提供更好的服务、落地更优的应用,才能赋能实体经济、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无论成熟的头部企业,还是行业新进入者,都要与各方密切合作、共同成长,持续推动技术在不同领域落地应用,深度赋能各个行业转型升级。(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