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款近乎“全能”的语言模型AI——Chatgpt引发了热议,其强大到可怕的智能水平使人不禁开始思考,这是否会开启“机器全面取代人工”的时代? 与此同时,国内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也已经被提上日程,大量青壮年即将面临65岁退休的现实。
前有ChatGPT横空出世,后有延迟退休步步紧逼。不少网友发出感叹“现在去应聘门卫还来得及吗?”“别焦虑了,说不定65岁时的顶头上司是个AI。” 调侃归调侃,但飞速变化的技术与社会环境不得不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状态?
从前我们认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然而当完全的放松愈发遥远,且经历过如此多的不确定性后,活在当下、把握今天,似乎才更能把转瞬即逝的快乐攥在手中。那么“延迟满足”与“及时行乐”究竟孰是孰非?隐忍、自控,一定就更高级吗?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人类自控力的研究,并将所得到的经验与结论汇集在了他的著作《延迟满足》中。本书从不但揭示了人类塑造自控的原理与方式,更厘清了“延迟满足”与“及时行乐”的关系,帮助读者掌握有目标感且幸福的活法。
《延迟满足》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2月出版
实际上,及时行乐和延迟满足并不矛盾。让我们产生误解的,是长期被“妖魔化”了的及时行乐。
人类一直生活在竞争的环境中,为了食物需要忍耐饥饿,为了资源需要等待甚至妥协。因此,像“小不忍则乱大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思想似乎已经根植在了我们心中。
而在当下的消费主义社会里,肆意挥霍、沉迷享乐更是由于背着诸多堕落成瘾的反面案例,成为了人人警惕的对象。久而久之,我们被驯化出了一种误解:“及时行乐,就是万恶之源。”
但如果我们能稍加思考则会发现,及时行乐作为一种概念并没有任何的不良指向。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把握及时行乐的程度。正确的及时行乐,是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以正向的心态做事做人,而并非不计后果的放纵自我。
在热播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里,曾是大酒店经理的许红豆,一度只专注于拼搏事业、攒钱买房,一次又一次地推迟了与闺蜜的旅行计划。而在闺蜜意外离世后,她开始反思人生的含义,决心放下一切前往闺蜜向往的云南旅游。故事的最后,被当地的美景、人情感染的许红豆留了下来,重启自己不再做工作的奴隶,而是认真过好每一刻的人生。
正如作者在《延迟满足》书中强调的:如果放弃所有快乐的消遣,不去体验各种情绪,不去经历可能的生活,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无趣且令人窒息。活在当下,让我们更能和世界展开真实的相处。享受现在,也并不总是以牺牲长远的幸福为代价。我们都只有一次人生,适当的及时行乐,是为了找寻自身存在的证明。
但人生在世,总有梦想与目标要追求,在享乐与受苦之间,我们又应该如何取舍权衡?
此时,我们最需要学习的能力,就是“延迟满足”。
必须明确的是,“延迟满足”并不等于不满足。而是为了完成具有挑战的目标而放弃短暂、且意义不大的享乐,是一种长期主义的心态。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需要延迟满足?这个“反天性”的行为是怎样帮助我们磨炼心智、理性决策,并获得长期的成功呢?《延迟满足》书中总结了以下3点。
1. 抵御即时诱惑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类最根本的欲望被称为“本我”。例如食欲、购物欲、拖延,甚至恐惧心理等等。然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满足这些欲望虽然会产生瞬间的愉悦,却并无益于个人的长期发展。
延迟满足,则正是我们调动大脑皮层中的冷静系统,压抑自身过度欲望的过程。米歇尔在书中指出,人类面对诱惑时虽然会产生本能的冲动,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主动自控的心理机制去实现缓冲。
回看自身,多少次我们决心一定要减肥瘦身、存钱理财、求职上岸,却又总是败在了美食、“剁手”和停不下的游戏、刷剧跟前。其实,但凡我们能够在做每次决定前开启“延迟满足”,就不难发现,屈服于这些诱惑只因为我们对最终的目标还不够坚定。而延迟满足则能够帮助我们冷却冲动,令短暂的欲望为长期的幸福让路。
2. 提高标准,不断进步
延迟满足之所以被这么多杰出的人推崇,是因为它使人不断精进的关键品质。
抖音创始人、字节跳动CEO张一鸣在面对采访时曾这样描述过:“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很好,不妨再往后延迟一下,这会让你提高标准,同时留了缓冲。”延迟满足会使我们有更高的目标,而不是满足于当下,沉溺于已有的成绩。一次进步固然是可喜的,但不断的进步才能完整我们的成长路程。
延迟满足,不仅是抵制诱惑,更是磨练心性。当你不再计较眼前的利益,不在乎一时的得失,既扛得住困难,也经得住称赞,那么你进步的速度,将会一骑绝尘。
3. 坚定信念
我们虽然不主张歌颂苦难,但也必须审视自己:是否一遇到困难就准备退缩?有时我们觉得艰难,往往因为一点付出没有得到立马回报,便对整件事都丧失了信心。而延迟满足,则给予我们不断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狂飙》让其中反派“高启强”的扮演者张颂文爆火。然而,从默默无闻到被观众熟知,花了他十几年的时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张颂文,却在毕业后的三年内面试了600多家剧组均被拒绝。彼时的他不是没想过放弃,却又不舍坚持多年的影视梦,不甘心还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水平便被埋没。
在北漂的日子里,唯一支撑张颂文的就是他对自己日复一日的鼓励“相信明天就会好的。”而这也正是《延迟满足》书中所强调的信念感。作者米歇尔写道,延迟满足所带来的信念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我们越是希望通过努力换取想要的结果,便越是能够抵挡诱惑、缓解焦虑、获得目标感与掌控感。在这其中,信念是延迟满足的结果、也是延迟满足的动力,引领我们在等待的过程中越挫越勇,储存耐力、厚积薄发。
归根究底,想要享受生活,同时实现理想,就需要把“及时行乐”与“延迟满足”有机结合。这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如果能掌握如下的3种智慧和技巧,你能够即快乐又满足地达成目标。
1.习惯成自然
既然延迟满足要求我们在挑战和诱惑面前坚定不移,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试着把这些积极的行为常态化。例如,每天刷牙洗脸就不需要毅力,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养成习惯了,而大部分人也都不会在乎洗漱花费的几分钟时间。
实际上,对于其他需要延迟满足的事情也是如此。心理学上有一种“白熊现象”,越是需要克制的事情,人们往往越忍不住去想、甚至偷偷尝试。想要打破这个怪圈,米歇尔在书中提到了“如果——就”的办法。简单来说,就是给自己设置明确的目标,不断重复延迟满足的行为,直到它们成为习惯为止。
2022年12月21日,更新了3652天的“罗胖60秒”落下帷幕,有人问罗振宇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说,“最根本的答案还是,把目标,转换成习惯。”
起初实践这个方案会有些困难,但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延迟满足”变得不再那么痛苦,甚至你开始沉迷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而书中也解释到,养成这些习惯相当于“欺骗”了我们的冲动反应,也就是到最后我们是在用“下意来延迟满足,而并不需要调动自己的自控力了。
2. 合理设置目标
然而,在养成延迟满足习惯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设置合理的目标。没有把握好目标优先级、和阶段划分,也往往是我们完成不了计划的问题所在。
贝佐斯曾经与巴菲特交流,谈到为什么他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却没有人去直接复制这种做法时,巴菲特答道:“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的确,在设立投资目标时,大部分人都希望 在30、40岁时就赚到足够多的钱,这是实实在在的诱惑,但是结果却往往不能心如所愿。
实际上,我们眼中的成功者与富豪,也没有谁是一步登天的。在旁人看不见的地方,他们也在为了最终的胜利而延迟满足,不断积蓄力量。而最关键的是,聪明的人不会好高骛远,而是设立合理的目标,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完成计划。
分层次的设立目标,不但能帮助我们将自己需要完成的事前落到实处,也更能让我们在漫长的延迟满足中获得阶段性的满足感,不至于过度焦虑,也不会因为目标太远而丧失了行动力。
3. 及时强化
最后一个方法,叫做及时强化。
人类的意志力虽然有强大的力量,但是就如同琴上的一根弦,绷得太紧,拉得太长,则会完全失去弹性。正如前文所说,及时的关键,在于“及时”而不是“享乐”。为了打工挣钱而不能赏遍名山大川,为了一时上镜就杜绝美食的快乐、甚至牺牲健康。这些实际上都是本末倒置的“延迟满足”。
作者米歇尔在也书中建议道,为了使延迟满足不在带来痛苦、而成为一件能长期坚持的事,我们也必须要给自己休息的空间,适时地用“即时满足”来强化自己的意志力。
为了实现目标而延迟满足的过程犹如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不免会有想要偷懒、或者气馁的时候。及时的反馈或奖励,就好似我们心灵的“补给站”,以便我们迅速调整好状态,向着终点更顽强地奔跑下去。
钱钟书的《围城》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堆葡萄,有些人是从最坏的一个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把希望留在前头;有的人则相反,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
这句话折射着生活。天性驱使我们先做那些轻松且快乐的事情,逃避困难和麻烦。但往往越是有意义的目标,则越需要经年的坚持,和一次又一次的延迟满足。然而,我们不能总一直低头走路,也得时不时地“抬头看天”,在用汗水换取的成就的同时,也去体会生活中那些简单而纯粹的美好与快乐。
《延迟满足》一书,来源于作者沃尔特·米歇尔持续一生的一场实验。在实验与写作的最后,他终于顿悟:人类虽然有着享乐的天性,但我们完全能够通过改变思维方式、调动精神力量来帮助自己掌控生活、实现人生的意义。
人生复杂而多彩,就像一串“喜忧参半”的葡萄。选择延迟满足,是拼搏之后的苦尽甘来;而选择及时行乐,却也是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体现。毕竟,谁也不知道,剩下的“好葡萄”是否会在哪一天“变坏”,尝尽各种滋味,才算是真正活过一生。
《延迟满足》
作者:[美] 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
译者:姚辉
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简介:
棉花糖实验揭示童年影响一生的内在逻辑,是每个人都应该熟知的决定一生的科学研究。 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进行棉花糖实验,他在这本书 中介绍了棉花糖实验的诸多发现,以及心理学史上最具洞见的研究成果,并给出了提升延迟 满足、自控力的路径和实操方法。
这本书以严谨缜密的学术理论与贴近生活的实用案例告诉我们,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可 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改变和提升自己的自控力。这本书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培养积极阳光、 蓬勃向上的孩子,也可以帮助我们修正固有的思维方式,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
沃尔特·米歇尔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棉花糖实验之父。自 1962 年起,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开始进行棉花糖实验,实验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 预测出儿童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日后生活幸福与成功的相关性。 近半个世纪,在棉花糖实验上延伸出了无数有关自我控制的研究和图书。米歇尔因对自控力、 延迟满足、意志力的研究,于 1978 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杰出科学贡献奖”, 该奖项于 1982 年再度颁发给米歇尔。2002 年出版的《普通心理学评论》将米歇尔列为 20 世纪第 25 位被引用最多的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