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互联网大会
多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一直被用于分析和翻译人类语言,促进了基于语言技术的高科技智能产品和设备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开始尝试利用AI来解码动物的语言,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动物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也有助于保护濒危物种、改善人类福祉和促进跨物种的理解和合作。
图源:pexels
理解动物语言从AI+“大块头”开始
在处理人类语言的时候,AI可能并不了解其所表达的具体意思。即便如此,也不影响ChatGPT等AIGC工具的诞生。
那AI如何帮助我们与动物对话呢?理论层面,行业认为分两步:为动物语言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之后进行有效的模型设计和训练。
抹香鲸是科学家首选的交流目标。这种动物有着庞大的大脑、基于家族的复杂社会结构以及复杂的“语言”系统。它们的“语言”是一系列被称为“coda”的短而尖的叫声。
图源:pexels
在201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科学家分析了大约26000条记录,根据尖叫次数、节奏等,将coda分类。但要真正破译鲸类语言的含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该项目正在加勒比海多米尼加海岸部署水下机器人和装有声波传感器的浮标,届时每年大概能记录4亿至40亿次尖叫。
该项目采用非营利性的模型,汇集了顶尖的密码学家、机器人专家、语言学家、AI 专家、技术专家和海洋生物学家。他们一致认为,只有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将相关方向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更全面、深入、透彻的了解鲸类的语言。
AI“翻译”动物语言有什么用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迈克尔·布朗斯坦教授认为,破解动物语言,让人类可以与动物进行交流,将会是人工智能立下的一个令人振奋的里程碑,这也会是人工智能语言能力发展合乎逻辑的下一步。
图源:pexels
比如对狨猴的研究可以应对人类的某些疾病。狨猴是群居动物,它们的“词汇”包括10到15个叫声,每个都有自己的含义。研究表明,像人类婴儿一样,小狨猴通过听到其他狨猴与它们交谈来学习交流,携带自闭症相关突变的狨猴是研究改良这种疾病的良好模型。
一支麻省理工团队开发了一种算法,将来自狨猴呼叫的频率模式转换为图片,然后将这些类似字母的图像传递给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分类,进而识别狨猴的声音。
《纽约客》杂志曾写道:“人工智能实际上既不懂人类语言,也不懂动物语言,机器可以通过学习数据库内大量的语音资料,将各种语料同情绪、感受建立联系,以及在千变万化的语言中寻找出句法、语法等表达规律。”
在人类试图和动物建立沟通的道路上,AI的加入就像是一块罗塞塔石碑,借由AI对动物语言的翻译,人类再进一步解读,就可以最终破译动物的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