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李琤洁
蒙牛集团首席数智官李琤洁女士和新经销CEO陈思廷,以《重铸 数智力》进行了深度对话。围绕“重铸 新增长”、“重铸 新动力”两部分,结合千亿级的行业龙头企业蒙牛在数智化的实践和思考,在第五届中国快消品大会的现场为所有观众做了深刻全面的专业解读。为此,新经销将此次精彩的对话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部分有删减)。
陈思廷:蒙牛上半年的业绩公告,显示利润增长了30%,在蒙牛发展的过程中,数智力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从数字化到数智化,一个字之差,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李琤洁:数智力,先有数、再有智,经营的各个环节要能够得到数。从数字力到数智力,其实就是数据背后的洞察要能够赋能。蒙牛的增长,数智力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我看来是三个方面:
第一,应该说是老生常谈,是依靠数据的洞察帮助经营。
比如消费者洞察对研发的帮助,销售数据给排产的帮助,经营门店的模拟销售,等等。各家有自己的方法,但收得到数,这是关键。这意味着在策划经营活动的时候,要带着数据的思路去做,而不是盲目完成一个动作。
第二,所有的消费都基于场景,今天的数据,在一定的技术手段之下其实可以共享。
举个例子。想知道单点卖力怎样,就可以通过基于场景的脱敏数据合作来获得。在早餐场景下,牛奶和鸡蛋是协同产品。如果是下午茶,咖啡和饼干是一个协同场景。如果是休闲,可乐跟薯片是不是一个场景?如果是好友聚会,就是啤酒和炸鸡。不同品牌品类之间可以脱敏做很多数据的交流。
此外,消费无非是货、人、场,我们拥有货的数据,你有场的数据,或者人的数据,叠加起来就有经营上的帮助。
第三,国家允许数据入表。
这件事情是实实在在的,在经营报表里面就能够帮到我们。
今天的数据能够成为无形资产,数据产品能够通过交易成为收入,这些都需要做到数智力的储备。要确保数据所有权,确保数据的价值可被预测和评估,要确保有一定的技术储备。
陈思廷:作为千亿级的龙头企业,蒙牛在数据驱动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哪些成效或者是经验,可以为我们在座的1000多位嘉宾分享?
李琤洁:蒙牛在数字化上起步比较早,可以分享三件事情:
第一,做任何事情要确保有数,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蒙牛的数字化转型,最早可推到2015年以前。从牧场的一棵草到桌上的一杯奶,整个过程如果去解构它,一杯牛奶大概是170兆的数据,这是数据积累中“货”的逻辑。
货的整个生命周期搞清楚了,最终每一家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够从控货到控人,就是对人能有个性化的服务。
从人辨识的角度来讲,接触过蒙牛的所有消费者,如果拿在一起来看,去掉重复的,大概能辨别2.2亿的人。
这些人都是有标签、动作、认知的,我刚刚讲第一层面的使用,就是从洞察去赋能后面的一系列动作,都是从数据积累开始的。这是积累的层面,第一件事情是要有数。
第二,有数可用,不能是垃圾进垃圾出。数据一定要经过治理,通过一定的工具和规范,才能使用。
在AI时代,很多不像蒙牛这么庞大的企业,也有一定的机会。以前数据追求的是量,有规模才有量。
今天没有特别大的量,但是有特别丰富的维度,也很有价值。因为今天数据在泛化,可能相对小的量就能够产生一样效果的洞察。
第三,要把数据能力真正还给一线人员。
以前我们讲数据的时候都是专家做报表,专业人士生产报表,叫数据的PGC。蒙牛顶峰时期有5千多张报表;现在我们让报表瘦身,真正有价值的报表,一张报表穿透到底。
到数据的UGC,就是数据形成集市,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帮助业务人员形成报表,它更灵活,基于不同的场景去配套服务,用户自己来生产报表。
但在AI时代,最有价值的事情是数据的AIGC。一线人员真正懂得自己的业务场景,你最好给他最简单的方式,降低技术门槛,让他通过自然语义的交互就能够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而把报表产生出来,通过技术手段,加上有一定的数据积累,让数据真正易用。
企业做数字化常常是从工具层面出发的,要完成什么动作,设计什么应用。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是,你设计的所有应用都应该带着数据的思路,这个应用产生什么数据?这个数据能为我提供什么洞察?进而能指导什么行动?
带着数据思路设计应用,收集上来的数据才能真正在后续可以使用。带着业务思路的技术先行,才能够真正为业务提供更大的帮助。
陈思廷: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和AI相关,刚才曹虎老师讲了AIGC带来的变革,您也讲到了生成式AI。对于营销,对于蒙牛的实践,生成式AI具体是怎么赋能的?蒙牛打造了营养健康领域模型MENGNIU.GPT,很跨界,做牛奶的企业,搞了这么前沿的技术,背后是什么样的逻辑?这个大模型,又会对整个快消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李琤洁:我觉得有3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在日常的工作中,从增效到降本。
从增效到降本的意思是,有了AIGC的工具,在很多业务场景的效率可以被大大提升。比如营销、创意类内容的产生,技术门槛、运用门槛被大大降低,有了洞察之后产生的内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千人千面,所以这一定是增效的。
增效之后,效率提升,要付出的成本降低了,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企业能不能做得好,背后都是人,人的能力能不能被提升?
AI和人结合,共同为人赋能。不是人被AI替代,是不会用AI的人被AI替代,这是整个组织都会产生的变化。
蒙牛已经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构建了自己的场景工厂,我们进行员工培训,让他们成为合格的提示词工程师,让每一个人都会用AI,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场景里找到合适的方式。
一个人的应用做好了之后,还会被分享到应用市场里,大家都可以去用,创建应用的人的积分会增加,这就把全员的能力提升起来。这是企业应用里可以做到的第二件事情。
有了事的加分和人的加分,企业的智能就可以整体提升起来。
蒙牛跨界的价值在哪里?
最大的价值是真正意义上增加了消费者的黏性。
产品再高频,再低价,也不能做到和消费者实时互动,特别是快消品,大量的成本在广告,就是你要认得我,而且能够很快拿到我,这件事的本质逻辑是什么?
消费者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忠诚度。包装变一变,新奇度上来,消费者就会选择新的东西。什么事情是可以帮助我们把消费者实时黏在一起的?
除了产品以外,要给消费者一些服务,但我们是生成货的厂商,货是我的核心竞争力,再去生产一个服务,门槛是高的。
但是今天AIGC可以改变这件事情。
比如选择牛奶,本质上是要健康。我们做了一个AI营养师,给消费者的整个家庭提供营养健康的服务,比如家里有小孩的,小朋友要长高,希望对他的身高有预测,告诉他怎么动、怎么做;比如要减肥,会告诉你21天该怎么减,7天该怎么减,输出非常智能化。这是基于对消费者的了解,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型理念。
这就是让服务帮助提升产品的黏性,让消费者与品牌在一起,不需要靠打折去打动消费者,而是靠服务拉近。
那AI对整个行业有什么样的帮助和改变?
除了从增效做到降本,再到全员能力的提升,AI的到来会改变产业供应的结构,尤其是供应商的供应结构。品牌商选择供应商和服务,但很多集成化的服务,会被AI赋能或者替代,产业里的很多做法会发生改变,因此整个产业链的运作逻辑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