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来,随着流浪地球的MOSS及ChatGPT热度高涨,人工智能已然成为2023年资本市场的第一个风口。
于房地产企业而言,似乎也在想方设法抓住这个机会。
比如万科,在近期完成与Azure OpenAI合作落地,其中万科预警平台“首吃螃蟹”成功搭上ChatGPT,成为首批Azure OpenAI服务落地的企业。
2月22日,受万科与Azure OpenAI合作落地消息影响,A股ChatGPT概念再度拉升。
截至发稿,鸿博股份、奥拓电子涨停,拓尔思,汉王科技、科大国创、新致软件等股拉升上涨。
开端
近期,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人工智能机器人MOSS,在影视层面打开了人工智能在依靠强大算力不断智能迭代升级,从而更好的服务应用场景的想象。
在现实中,去年末Chat GPT一经面世就迅速引发了各界关注,推出仅两个月该产品月活用户估计已达1亿,成为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
据了解,ChatGPT是OpenAI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推出的对话型消费者产品。其中,微软Azure作为OpenAI的独家云服务提供商,意味着ChatGPT核心是生成内容并根据人类的反馈强化学习。
回到万科与Azure OpenAI的合作,仅是一个初期尝试的阶段,目前嵌入了万科预警平台,后者利用自身GPT-3模型从大量舆情、投诉、突发事件数据中提取特征,对客户服务进行前置化处理。
根据万科方面的诉求,在合作中需要能将产品能够自动采集、舆情分析、大数据处理、AI模型研判等功能,并集合应用于服务需求管理和隐患预警。对于传统人工模式容易忽略的零散客诉,Azure OpenAI模型也做到统一收集,精准分类,并进行预警。
说白了就是Azure OpenAI提供信息监测服务,从而让万科能够实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舆情发酵及事态升级。
据公开资料显示,自试用以来万科预警平台共触发预警3792次,使投诉数据标签准确率相较此前提升了5个百分点。万科通过这个预警平台,分类的部分交给了AI进行过滤,从而减轻人工判断压力,并把问题前置,把业务中事后补救的工作向事前处理的方式转换。
业内人士认为,万科与Azure OpenAI的合作落地仅是房企数字化转型的开端,房企数字化转型的“财务压力”痛点与AI的“低价高效”撞了个满怀。
在当下,大环境开始逼着开发商进行调整发展模式和方向,寻找新利润增长点。房企更多用数字化赋能房地产主业,成为了一个选择。
科技如何与地产高效结合,仍是众房企需要研究攻破的课题。
表象
在房地产开发行业,万科一直都热衷于科技和数字化的应用,“数智化”打造案例较多。
2021年2月1日,万科首位数字化员工“崔筱盼”入职,并在同年获得了万科总部优秀新人奖。
数字人的好处是能大幅度减少人力成本,不仅可以全年全天工作,还能快速适应企业策略的转变。据悉,“她”在万科催办业务中的预付应收及逾期单据核销率达到91.44%。
已经上市的万物云,数字化降本增效的表现更为具象。
比如万物云管理的深圳坂田街道中,通过共享智能设备替代了65个保安及53个清洁工,累计118个基础工作岗位,每月每平方米节约成本人民币0.34元。
此外,作为万科集团信息化部门的万翼科技,则是通用利用AI技术降低人工在建筑设计图纸审核方面的压力及疏漏。
据观点新媒体了解,万翼科技于2016年独立为万科集团全资子公司,专注于地产科技的开发和应用。2020年4月,万科要求集团所有住宅项目全面上线AI审图。据万科方面介绍,产品上线一年时间里,设计底线问题减少80%,在部分领域的审图效率甚至是人工的七八倍。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还批准了深圳市住建局开展建筑工程人工智能审图试点。并在2021年1月18日开始,深圳市住建局与万翼科技达成合作,深圳市所有房屋建设类施工图纸都将通过AI审图系统进行抽查,深圳政府的监管部门和开发商陆续接入这套系统。
截至目前,万翼科技已签约中海、凯德等头部房企,服务超过1500个项目,审查超100万张图纸,发现各类问题100.8万个,避免潜在损失65.5亿元。
而地产的“数智化”转型上,碧桂园则提供另一种方案,将科技与地产项目建设相融合。目前碧桂园打造的“机器人盖房”已成现实,累计交付超1700台建筑机器人。
据观点新媒体了解,碧桂园旗下博智林形成了混凝土施工、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12个建筑机器人产品线,截至2022年底已有33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超600个项目。
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建筑机器人效率对比人工有较大提升。博智林的测量机器人,根据工程应用测试工效为人工的2至3倍以上;清扫机器人再比比人工清扫效果更明显的同时,整体工效为传统人工的3倍。
受政策、市场及经济等因素影响,房企的思路从开发向经营转变,数字化转型和建设同样紧跟房企业务的发展。
虽然数字化建设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不同,但相同的是所带来的降本提效与现如今房企所面临的生存环境高度契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观点”(ID:guandianweixin),作者:观点新媒体,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