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ID:zgtrend) | 王延鹤
这两天,你要是不能聊上几句ChatGPT,好像就落伍了。
事实上,的确如此。
长期停滞的科学发展,好似在人工智能突破、开始大规模普及后,又走到了技术大爆炸的拐点。
不管你愿不愿承认,人类下一次工业革命就是智能革命。
所以在ChatGPT横空出世后,各大行业都在蹭热度,有实力的科技公司都加紧开发自己的AI产品。
但没想到,有人在这个节骨眼上站出来反对。最先提出“封杀”ChatGPT的,是欧美教育界。
为什么教育界坐不住了?AI对教育的影响有多大?
为什么科大讯飞等AI顶尖企业,反而首先将技术应用到教育?
为什么中国的态度,是反其道行之,大力推广智慧教育?
一场和所有人有关的教育改革,正在拉开大幕。
01教育界,如临大敌?
美国北密歇根大学的学生,用ChatGPT写了一篇有关宗教的论文,结果拿了最高分。
这篇论文探讨的,是一些宗教禁令的道德问题。
他的教授觉得,文章逻辑极度严谨,用词也简洁,列举的案例也恰如其分,很少见到这样出色的宗教论文,没想到竟然是AI写的。
短短2个月,同样的事情在美国校园大面积泛滥。
据在线教育机构Study.com调查,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53%的学生用它写论文,甚至还有48%的学生会用来完成考试。
在《大西洋月刊》上,出离愤怒的教育专家们发表了评论,高呼“论文已死”,“高中英语终结了”!
美国高校如临大敌。
以纽约大学为代表的一派,将使用ChatGPT等AI工具定性为“作弊”,涉嫌学术诚信问题,选择进行封杀。
另一些高校,则从技术上“以智制智”。比如,斯坦福大学专门开发了DetectGPT,用来检测文章是否由AI生成。
最夸张的是纽约教育局,直接颁布禁令阻止所有部门设备、网络访问ChatGPT。
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明发展的根系。像我们现在面临的一系列卡脖子、产业发展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难题。
也难怪美国高校如此谨慎。
我总结了一下,专家们对AI给教育的冲击,主要有以下担忧:
1、学术诚信。这里前文已经讲到,对作弊的担忧。
2、技术依赖,这是老师们比作弊更担忧的问题:学生过于依赖AI,自己停止了思考和学习,失去了批判性思维,这会动摇教育的基底。
3、教育不公。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用上AI,学生获取AI的差异性会加大教育的不公平。
4、教师失业。这也是很多行业担心的,会有一大批老师被AI替代丢掉饭碗。
我又询问了ChatGPT,它补充了这些思考角度:
经过一段冷静期后,更“技术乐观”的教育专家也开始发声。
他们认为,教育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改变,我们现在的课堂,应该还和一百年前的私塾长得一样。
技术对教育的改变早已发生。
早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们就比老师们更快学会新技术;学生们从网上快速获取信息,学知识,看公开课,甚至分享知识;当然,也学会了在网上搜答案。
以前直播上课还是业界先锋实验,在过去三年成了主流模式。
AI对教育的改变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改革教育制度、提升教师水平、与科技公司合作……来适应这场变革。
ChatGPT这样推销自己:
一位美国老师说,如果ChatGPT能用来写论文了,那是一件好事啊。
这样我就会让学生去思考,如何写出一篇超越ChatGPT水平的论文。
02中国,智慧教育何为?
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对人工智能在教育的应用,是以鼓励为主的。
这其实不奇怪。中国人向来就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也对新兴技术很包容。
这也是为什么,像移动支付、电商购物、人脸识别这些业务能快速在中国发展。中国人在生活数字化上,一直是走在世界前面的。
只要有利的东西,就先用起来,然后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这是中国一贯的路径。
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里,已明确对智能教育作出部署;
在十四五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中国教育设计的蓝图中,都将技术赋能教育,将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列为重点工程。
2022年,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发布当天,教育部长说,技术平台将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有助于帮我们深刻思考:新形势下,“教育何为”?
当前中国在适应新常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模式。
这会给地方改革的政策空间,选出“特区”和“试验区”。如果改革成果突出,就会给予更大支持,并把成功经验复制到全国。
教育改革,是一项事关国本的改革:
如何利用先进科技,建立培养下一代人才的教育体系?
如何推动改革向有利于教育公平的方面发展?
智慧教育何为?
这个探索的过程,需要产、学、研、政相互配合。政府牵头搭台,学校勇敢尝试,科技企业积极合作。
从2019年开始,全国陆续遴选出20个“智慧教育示范区”。
既包括了北京海淀,这样全国闻名的教育高地,也包含了大量二三四线地方城市。这些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地方,已经一起探索出了很多AI教育的经验。
蚌埠是最先在国内探索智慧教育的试验区之一。
这座城市的GDP在安徽省内排在中游,但当地却拿出了16亿资金,支持市里的800多所学校建设智慧学校。
市级统筹的智慧学校建设可不多见,蚌埠的尝试放眼全国都是开先河的。
经过综合评估,他们最终选择了与科大讯飞合作。科大讯飞根据蚌埠市的情况,因地制宜,定制了蚌埠智慧教育的综合解决方案、智慧课堂等信息化工具,全学段、全学科的系统化资源,培训和比赛为一体、多层次的教师信息能力提升,全方位提升了蚌埠的教育质量。
2020年8月,蚌埠市入选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2021年2月,蚌埠市入选教育部2020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
在课后服务方面,科大讯飞已经成为行业第一,覆盖了全国300多个区县、12000所学校,同时也为国家的课后服务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蚌埠对智慧教育的探索,被选为了人工智能十大示范场景。
更多的蚌埠模式在全国各地推广。科大讯飞也陆续走进了青岛、重庆、昆明、新疆等地,为3.8万所学校带去了智慧教育升级。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直言:
我们做教育的初心,是希望让最偏远地区的孩子能够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实现教育均衡。
03科大讯飞,因材施教
在智慧教育这条路上,科大讯飞是国内探索在最前沿的AI企业。
ChatGPT爆红后,在一场投资人会议上,董事长刘庆峰等人被机构们抢着问:
科大讯飞什么时候出类似的产品?
技术差距到底有多大?
智慧教育接下来会如何发展?
出现这样的场景,是业界对科大讯飞抱有很高的期待。
因为ChatGPT主要涉及到人工智能中,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技术,属于认知智能的领域。
从2018年起,预训练模型范式就开始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应用。
目前领先的企业和机构其实有目共睹,国际上像是谷歌、OpenAI、微软,国内像是科大讯飞、百度、智源,他们都拥有自己的预训练模型。
科大讯飞拥有的,是业界最广泛流行的中文预训练模型之一。
不仅如此,科大讯飞还拥有唯一的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在关键核心技术处于世界前沿水平。
预计在2023年5月,科大讯飞会发布类ChatGPT产品,并且首先应用到教育领域,应用到AI学习机上。
近年来,教育已经是科大讯飞最大的业务,AI学习机也是其在C端布局的核心产品。
随着AI技术继续进步,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学习机对学生的重要性,和手机电脑是等同的。
因为在未来,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都将围绕这个智慧教育终端来展开。
阅读教材、搜集信息、做作业、完成测试、与老师互动……这些学习行为,都会转移到学习机上。只有这样,所有行为才能变为数据,变得可量化分析。
教师可以实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定制化的学习方案。
再加入类似ChatGPT的技术后,学习机在现有实现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交互能力与认知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相当于一个24小时在线的AI老师,一直解答你的所有疑问,实时辅导你的数学题,和你进行中英文口语对话练习,并根据你的情况自动调节教学方案。
我想象中,以后的学生,学习就像打游戏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物面板,自己哪些学科、技能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
想要往哪个方向发展,都有相应的技能树和发展规划,像通关涨经验一样,一步步去达到自己的目标。
目前而言,学习机更像是一个探路者、试金石,成功的经验还可以进一步复制到各个应用中,实现行业应用的进一步深耕。
为什么这样说?
科大讯飞的底气,来自于他们在大模型的积累。大模型的几个支柱,无非算法模型、算力和数据。
在三年前,讯飞发布了开源预训练模型,现在已经是中文预训练模型的NO.1,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布局超脑大模型,要在专业领域超过人类专家的平均水平。
数据方面,向来是中国的优势。科大讯飞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400亿过程化学习数据,数亿的教学和试题资源,并且还在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
在这场会议上,科大讯飞坦诚地说,中国整体上和世界顶尖有差距。在现在的大环境下,算力方面讯飞也对服务器、芯片进行了国产化替代,一些服务器的效率甚至比原来更高。
ChatGPT的到来,AI学习机的登场,只是教育智能化的又一个起点。
就好比,智能手机的普及,创造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时代。
一些老师在尝试,直接用AI快速准备教学大纲、教学材料;
学校的辩论队,开始与ChatGPT争论和练习,这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老师用AI生成了一首诗,让学生们去指出不足,发现如何修改
……
生活的一切可能性,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世界又进入到一个,变化快到让人害怕的周期。
不管愿意与否,大家只有两个选择:认输,或者克服恐惧、拥抱改变。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24-12-23
Eva的科技生活 2024-12-23
三言科技 2024-12-23
钛媒体APP 2024-12-23
IT时报 2024-12-23
IT时报 2024-12-23
IT之家 2024-12-23
IT之家 2024-12-23
IT之家 2024-12-23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