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东方IC)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钱玉娟 陈奇杰 曾经的“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在2023年经历了一场股价的过山车。
2023年初,由ChatGPT而引爆的生成式AI浪潮给寒武纪带来了新的机遇,寒武纪股价从年初54元/股左右一路上涨,于4月份曾达到271.47元/股高点。
但到了9月底,寒武纪创始股东清仓的消息引发巨大关注。9月22日,寒武纪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创始股东之一国投创业基金减持739.87万股,套现14.82亿元。减持后,国投创业基金仅持有寒武纪股份1176股,占总股本比例不到0.01%。事实上,在更早之前,古生代创投、南京招银、湖北招银、宁波瀚高、智科胜讯均已完成清仓寒武纪。
不过,针对本轮创始股东减持风波,9月26日,寒武纪发布两则公告。先是当天早间,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陈天石自愿承诺不以任何方式进行减持;当天下午公司再度公告,称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首次回购股份。
截至10月13日记者发稿,寒武纪跌2.31%,报121.04元/股,总市值504亿元,相比此前股价高位,当前股价已腰斩。
从市场表现来看,创始人的承诺和回购对投资者的信心加持有限。而背后主要还是由于寒武纪目前状况并不算乐观。今年以来,该公司两度传出裁员消息,核心技术骨干、CTO梁军更是在去年就已因与公司决策层发生分歧而出走。
作为上轮人工智能浪潮的明星公司、中国科学院孵化的独角兽企业,寒武纪曾被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孙凝晖称作“中科院计算所在处理器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超前布局的结晶”,并寄予其“引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弯道超车’”的厚望,这也使得寒武纪在国内一众AI芯片企业中具有重要代表性。
但寒武纪接下来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当“连年亏损”、“商业化不及预期”、“被列入实体清单”等问题接连出现,寒武纪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市场转折时刻
时间往前拨回至2016年,当年谷歌旗下采用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的计算机围棋程序AlphaGo战胜世界顶级围棋棋手李世石,成为AI发展里程碑式事件之一。
正是在这一年,寒武纪科技公司成立,其前身是中科院计算所于2008年组建的“探索处理器架构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10人学术团队,最主要的创始人,则是来自中科院计算所的陈云霁、陈天石两兄弟。
或许要举个例子才能更加体现中科院的前瞻性——2015年,寒武纪团队发布了全球首个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芯片“寒武纪”,寓意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大爆发”。
在外界看来,寒武纪有着鲜明“中科系”印记。天眼查显示,中科院旗下的中科算源仍是持有寒武纪15.76%股份的第二大股东,且从未减持。
据中科院网站信息显示,2017年11月,中科院偕同寒武纪在北京发布了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寒武纪”系列:分别是3款面向智能手机等终端的“寒武纪”处理器IP,2款面向服务器等云端的“寒武纪”高性能智能处理器,以及1款专门为开发者打造的人工智能软件平台。
彼时的寒武纪充满信心,其芯片研制团队称,力争在未来3年占有中国高性能智能芯片市场30%份额,并使全世界10亿台以上的智能终端设备集成有“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
这份信心,有一部分源自重要客户华为的加持。2017年9月,华为在德国柏林IFA展上正式发布集成了寒武纪NPU(神经网络处理器)的麒麟970芯片,成为寒武纪的高光时刻。通过技术向华为进行IP授权,寒武纪该项业务在2017、2018年收入分别为771万元、1.17亿元,占总收入 98.34%和97.63%。
但在此之后,华为选择了自主研发人工智能芯片,并在2019年发布搭载自研达芬奇架构NPU的麒麟810处理器,意味着与寒武纪正式“分手”。
2020年7月,寒武纪选择上市融资,拟发行不超过4010万股股份,融资28.01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新一代云端训练芯片及系统项目、新一代云端推理芯片及系统项目、新一代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及系统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作为当时国际上少数几家全面系统掌握了智能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和产品化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寒武纪仅用了68天就过会,并受到资本市场热捧,上市当天开盘涨约288%,总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元。
不过,寒武纪的招股书已透露出一部分商业化问题,在招股书中,寒武纪提到“终端智能处理器IP业务方面,华为海思终止与公司合作使得公司IP授权业务收入下滑较大,未来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此外,“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的销售情况受关联方中科曙光采购金额的影响较大,如果中科曙光未来没有持续大量采购公司的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产品且公司未能及时拓展该类产品的非关联方客户,公司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将难以持续发展。”
从产品到经营
一个月前,在广州市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的大礼堂内,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开学讲座。
在前香港特首梁振英致辞后,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陈天石,现身其中进行了《走近芯片:以人工智能芯片为例》的主题分享。他在分享中提及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创办商业公司寒武纪之前,作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天石发现,创新技术研究花钱较多,研究所负担不了。他认为,很多前沿研究需要由商业公司来推动发展,当然,科技创新与商业公司两者间也需要合作,于是,2015年夏天,陈天石选择一边进行着科研工作,一边忙着跑起了融资。
起初投资人对陈天石的科研项目表示听不懂,他的一些路演等尝试,大部分也都不成功,直到同为“中科系”的校友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向陈天石投注了1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
其实,在2016年3月注册成立寒武纪,此后短短4个月时间里,陈天石获得的5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中,其所在的中科院成为早批投资中的重量级机构。
“学者下海创业,说明中国的科研力量开始起到引领的能力。”半导体行业资深观察人士慕容素娟认可陈天石在行业内切入AI芯片创新研究的时间点,“寒武纪一亮相基本就是高光时刻。”
陈天石在上述分享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快乐的时间是短暂的,无尽的痛苦是常态。”
顶着“AI芯片第一股”的光环登陆科创板的寒武纪,虽让陈天石不再苦恼于投融资之事,但如何赚钱,之于这家公司,始终是个难题。
早在寒武纪为IPO提交的招股书中就显示,其上市前的2017年-2019年三年间,共亏损超16亿元人民币,上市后仍是持续亏损,自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财报看,寒武纪上市以来合计亏损金额高达31.5亿元人民币。
在国内芯片领域创业多年的黄永,对陈天石的“科学家创业”模式背后的技术领先性予以认可,但他从商业视角分析认为,技术研究方面“早起步”与商业成功“还差得远”。
“无芯片,不AI”,尤其在以AI芯片为载体实现算力,且算力成为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时,作为国内率先探索AI芯片产品的企业,寒武纪备受关注。
一位接近寒武纪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在与寒武纪的多次交流过程中发现这家公司的发展策略并不清晰,特别是在亏损压力下,寒武纪甚至决定调整销售策略,以服务毛利较高、信用较好的客户为先。他觉得科研和生意之间“有差距”,而根源在于“老板缺乏商业化的经历”。
寒武纪想要止血,这并非错事,上述人士认为,公司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于自身内部管理。上述人士同时也对寒武纪的AI芯片产品有较高评价,“在国内算是不错的,最新一代产品能达到英伟达A100的70%的水平,基本上可以用起来了。”
黄永对此深有感受,一旦商业没法落地,就无法形成足够支持进一步研发的收入,从而陷入亏损的死循环里。
亏得比赚得多,找不到盈利方向,正是陈天石与寒武纪的难题。
公开信息显示,寒武纪的云端产品线于2019年开始产生收入7888万元,彼时新增的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收入更高,达2.96亿元,IP授权及软件收入则下滑41.05%至6877万元,当然,寒武纪在业务拓新上不遗余力,从研发开支上看,其2017年-2019年累计研发投入为8.14亿元,占同期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142.93%。
但发展到2023年,从寒武纪日前发布的半年报看,其研发费用与研发人员均出现大幅降低。首先是费用同比降低23.3%,为4.83亿元;其次研发人员规模为980人,直接比2022年末减超200人。
其实在股东减持套利之前,寒武纪被诟病更多的是其技术路径不清晰,特别是在CTO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而于2022年3月离职之后。一位寒武纪前员工向记者透露,梁军2017年加入公司后,成为陈天石带队的寒武纪技术团队核心之一,短短两年时间梁军就升为CTO,但在一些重大技术问题上,虽有他把关,但决策依然要听CEO的。
此前,陈天石曾对外强调,尽管作为寒武纪这一商业公司的CEO,但因科研出身,相比公开场合亮相,他说自己更适合做拜访客户公司的工程师。
此外,本轮陈天石的不减持承诺也引发了外界诟病。因为按照证监会最新规定,若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证监会要求,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也就是说,陈天石本身就没有减持的资质。
寻找护城河
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寒武纪曾指出自身最具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是智能处理器微架构、智能处理器指令集等,而其云端智能芯片产品则依托于此。
相较传统CPU、GPGPU(通用图形处理器)所采用的架构,寒武纪称其产品在人工智能计算处理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可覆盖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系统、搜索引擎及传统机器学习等多样化应用领域。
不过,从寒武纪的财报可知,其收入的核心来源并非AI芯片,而是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且该业务主要面向的客户群体是政府。
从寒武纪最新财报中可以发现,单一政府项目占比超70%,加上其他政府相关行业项目比例更高,有投资人对其的评价是,“本质上(寒武纪)是一个ToG公司。”
在“国产AI芯片独角兽”的称号下,寒武纪的护城河究竟在哪里?
人工智能芯片属于快速发展、多样化的一个领域,相关产品背后的核心技术升级迭代,尤为需要与行业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如今,从寒武纪的研发成果看,它正在被更多的友商赶超。
来自AI芯片应用下游厂商的一位内部采购人员透露,目前寒武纪的“思元”系列产品多用于大规模推理中的一小部分场景,像在百度通用大模型“文心一言”的个别业务场景中,有“几百片”的小规模部署。“芯片产品要实现在大模型训练中的大规模部署,寒武纪既面临外部厂商的竞争,自身产品还需进一步优化升级。”上述下游厂商的采购人员觉得,暂且抛开海外厂商英伟达、AMD的实力产品,仅与国内AI芯片厂商相较,寒武纪曾经的“明星效应”变得式微。
曾经的合作伙伴华为,在自研麒麟芯片、鲲鹏芯片的同时,早在这一轮AIGC浪潮涌起前就打造出了昇腾系列的云端AI加速芯片;寒武纪的股东之一,阿里巴巴也针对国产AI服务器所需的AI加速芯片加以自研,推出了含光系列……同样在做国产AI芯片,但华为、阿里巴巴的优势在于,他们不断将自研芯片投入到自身的大模型训练以及生态应用中,仅这一方面,就将寒武纪甩在了身后。
资深芯片专家、千芯科技董事长陈巍向记者称,目前国内和国外,除了英伟达之外的AI芯片与GPGPU企业都面临生态的问题,包括一些非NV的GPGPU企业在生态上占有率加起来可能也只有百分之几,这个短板是全行业的,不光寒武纪一家;除了英伟达的计算卡(CUDA生态),其他AI芯片或GPGPU在部署时要做额外的适配工作,大部分中小客户没有资源来做这样相对专业的适配。
但寒武纪并非没有机会,“在纯AI计算场景和一些专用场景(例如车用场景),寒武纪这类产品比GPU更具性价比。”
一位专注芯片领域的投资人告诉记者,未来一到两年时间里,各科技大厂依然会对AI算力芯片保持渴求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助力AI芯片企业向前发展,但这也意味着会出现寡头效应。
于行业内较早起跑的寒武纪,其先发优势能为其接下来的行业竞速带来多少的加速度,不得而知。但作为国产芯片创新突围的一员,黄永认为,说到底“做芯片,没有好产品的话,就很难有地位。”
云瑞将军 2024-11-01
作为科技 2024-11-01
Rapha拉法箴言 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