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工智能驱动的新一代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因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一经问世便备受关注。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如何回应ChatGPT对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冲击?如何利用ChatGPT带来的机遇促进教育变革与转型,更好谋划未来教育的图景?《教育研究》杂志社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3月4日联合举办了“ChatGPT与未来教育”沙龙。
“我们面临的时代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复杂的多。”会上,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韦青认为,在新“人-机”时代,需要对机器进行祛魅,不能将机器神化。ChatGPT是知识的提炼工具,让人类的知识转变成机器的知识。现在所有人工智能AGI会不会代替教师?韦青认为机械的教师会被代替掉,而正在学习且终身学习的教育者则会保留下来。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宗凯教授指出,ChatGPT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对学习者而言,ChatGPT能够“让生生有学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学者而言,ChatGPT有助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评价,“让师师有助教”。教育既要积极拥抱ChatGPT,也要预防其可能风险。未来需要驾驭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共生共在的人,教育要加强理论和创新研究,出台ChatGPT相关的学习指南、奖惩制度;教师须具备数字素养,学习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并且和人工智能一起学习,走向人机协同。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郭文革指出,人的智能具有“人工性”,人的智能需要技术辅助,人的直接感知范围非常有限。人的智能飞跃起源于语言的诞生,而技术本身是外在知识的容器,其功能就是进行表征交流和传播。人工智能就是波普尔“世界3”范畴的技术,机器不具有人的感知系统。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AI能够大量生产文本,其很可能成为文本的终结者,将生成基于大数据、可视化的新的表达修辞形态。教育应培养创造性人才,注重数字素养、批判性思维等的培养。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王鑫教授指出,ChatGPT使用的是互联网中的海量语料,并不一定是人类想知道的内容,它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完成训练。ChatGPT是学生个人学习助手、语言类的学习,是教师教学辅助工具;但也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问题,影响独立思考,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评价难度。ChatGPT也存在知识图谱、时效性问题、准确性问题。未来教育应注重价值观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做到与ChatGPT共生,并增加对人工智能伦理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指出,ChatGPT具有快速获取信息、处理大量文本数据、个性化学习、实时反馈、多语言支持等优势。但是ChatGPT存在专业知识限制、受训数据的限制、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的限制,存在缺乏情感交流、隐私和安全问题。ChatGPT既为教师带来了辅助工具,也可能导致教育过度关注知识教学、忽略学生批判性思考、导致学术作弊、忽视情感交流等问题。未来教育应坚守育人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重视情感教育、加强智能伦理的教育。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认为,ChatGPT引发了知识不再有用、教育工具失效、能力模型迷茫、教育信仰危机等恐慌,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教育应该彻底转变,要从“有目标的教育”转向“有意义的学习”。教育要培养和创造更多样的思维,而不是试图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未来教育应该要重新认识人机协同智商,增加实践性课程、设计脚手架支持个性化学习、回应谁的知识更重要的问题和创造更多样的学习方式。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政涛教授指出ChatGPT的性质与价值,提出直面ChatGPT教师所应具备的三大能力。他认为,ChatGPT既是“筛选者”和“搬运者”,也是“分析者”“生成者”和“创造者”。ChatGPT引发的最大危机,不是职业,而是人本身。由此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包括重构人与机器关系,推动人类自我进化,由替代思维走向共生思维,理解人师存在价值的机遇。直面ChatGPT,教师最需要三大本领:善于挖掘和转化人机对话的育人价值、善于选择并且教会只有人师才能赋予学生的教学内容、善于与作为机师的ChatGPT协同育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永智就未来关于ChatGPT的研究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倡导以全面使用英文版的ChatGPT作为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二是倡导以科学理性把握该项技术本质特征及潜力作为相关研究的基本路径和框架;三是倡导对整个技术进行综合审视和哲学思考;四是倡导保持对技术突破发展的关注和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