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OpenAI

OpenAI遭传媒巨头起诉,或面临数十亿美元赔偿;打一次管一周的长效智能胰岛素丨科技周

作者:返朴科普发布时间:2023-12-31

整理 周舒义



“震动胶囊”骗过大脑,提供虚假饱腹感
研究人员12月22日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他们开发出一种“震动胶囊”,可以通过震动刺激胃部神经末梢,“欺骗”大脑:该停止进食了。这种胶囊能显著减少实验猪食量,而且没有明显副作用,在治疗人类肥胖症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进食会导致胃部扩张,刺激胃壁上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向大脑发送信号,产生饱腹感。利用这一效应,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31×10毫米大小、内置微型马达和电池的胶囊。经口服摄入后,其中的凝胶会在接触胃液时迅速溶解,激活电路使马达开始转动。胶囊将持续震动约38分钟(接近它在胃中停留的时间),期间刺激迷走神经末梢,发出饱腹信号。研究人员将其送入与人类体型、体重相近的实验小猪的胃中。结果发现,胶囊在猪体内引起了与进食状态相同的激素水平变化:胰岛素水平上升、胃促生长素水平降低。相比对照组,这些小猪的食量降低了约40%,并且不太活跃,像是“饭后困倦”一般。胶囊大约在摄入4天后被排出体外,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不过,有专家质疑称“猪不会告诉你它有多不舒服”。此外,肥胖症患者的胃部神经末梢对拉伸更不敏感,目前还不清楚他们对胶囊刺激的反应是否与普通人相同。也有专家认为,司美格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而且价格昂贵,新研究提供了一种廉价、安全的替代手段。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j3003




养宠物延缓独居老人语言能力衰退
在过去几十年里,独居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2021年英国和美国的独居比例分别达29.4%和28.5%。此前研究表明,独居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风险较高,独居因素的人群归因分数(PAF)为8.9%。因此,确定独居老年人痴呆症风险的相关因素至关重要。近日,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若有宠物陪伴左右,独居老人的语言功能会衰退更慢;在非独居人群中则没有观察到类似现象。

图片来源:Pixabay
研究人员调取来自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ELSA)队列第5批(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至第9批(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的数据,其中纳入了7945名50岁及以上的参与者,4446名(56.0%)为女性,平均年龄为66.3岁。研究分析了是否独居、是否拥有宠物与语言记忆力、语言流利程度和综合语言认知能力衰退速度的关联。结果发现,独居和语言能力更快衰退显著相关;养宠物与独居者的语言能力衰退延缓相关;拥有宠物的独居者与非独居者在衰退速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宠物的陪伴“抵消”了独居与语言能力加快下降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表示,养宠物可减轻孤独感,而孤独感是导致痴呆症和认知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关于养宠物是否会减缓独居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尚待进一步研究评估。相关论文12月26日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49241




打一次管一周的长效智能胰岛素
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发表论文,他们开发出一款长效胰岛素制剂,能够智能感知血糖波动,动态调节胰岛素释放速率,实现长时间智能调控血糖水平。
糖尿病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截至2023年初,全球多达5.37亿人受其影响。有效控制Ⅰ型及中晚期Ⅱ型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实时监测血糖浓度并适时注射胰岛素。然而,现有治疗模式需要每天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给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负担;一旦胰岛素用量过多,还可能导致低血糖,给患者带来安全风险。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苯硼酸的葡萄糖响应性胰岛素递送系统,由葡萄糖酸修饰的重组人胰岛素(Glu-insulin)与4-羧基-3-氟苯硼酸修饰的多聚左旋赖氨酸(PLL-FPBA)结合而成。在正常血糖条件下,静电吸引和苯硼酸-二醇络合作用使二者紧密结合,仅缓慢持续释放微量胰岛素,从而维持基础血糖的稳定。而在高血糖状态下,葡萄糖与FPBA部分的竞争性结合会降低PLL-FPBA的正电荷密度,断开苯硼酸酯键,从而减弱Glu-insulin与聚合物之间的作用力,促使胰岛素快速释放,将血糖调节到正常范围。新制剂在小鼠和小型猪模型中获得了成功验证。经皮下注射后,制剂会在脂肪层形成一个“药物储库”,可让30千克Ⅰ型糖尿病模型猪维持一周以上的正常血糖,并且没有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新制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相关高分子材料会随着胰岛素释放被人体快速吸收,不会导致成纤维细胞的沉积、形成纤维囊,这有利于制剂长期安全发挥功能。研究人员表示,团队正积极推进临床试验申报,未来有望实现注射一次胰岛素,即可在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内安全、平稳控制血糖水平。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3-01138-7#Sec2




异性相吸,同性相“引”
学术界是社会的一部分,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正踏入科研领域,但她们仍面临着论文影响力不足的瓶颈。对此,一项新研究给出了有别于“性别歧视”的解释:女性的学术道路之所以坎坷,部分源自学术引用中普遍存在的“同性相引”现象,导致在女性研究人员比例较低的领域,同等条件下女性作者的被引次数显著少于男性,为其职业生涯带来不断累积的劣势。
研究人员调取了美国2002年至2017年生命科学领域的2432806篇论文,统计自论文发表后三年间的被引次数,并通过程序算法推断论文主导者(即第一作者和最后作者)性别。在将细分领域、发表期刊、作者履历、团队规模等因素纳入考量后,研究发现,学术发表中“同性相引”的现象十分普遍:引用人与被引人之间存在性别一致的倾向,与男性相比,女性作者从男性作者获得的引用次数较少,而从女性作者获得的引用次数较多。在男性研究者多数的领域,女性研究者从同性方面获得的引用优势不足以弥补在异性方面的引用劣势,致使引用次数的整体性别比例失衡;而在性别比例更为均衡的领域,相关差距也随之缩小,但这可能是出于同性引用优势掩盖了异性引用劣势的缘故,“同性相引”仍然存在。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学术引用中的性别分野会扭曲学术交流、加深细分领域的性别固化、限制创新的可能性。所幸的是,在年轻一代科学家中,上述现象正趋于弱化。
为了确认“同性相引”的根源,研究人员比对了同一作者列出全名(易识别作者性别)和仅展示名字缩写(难识别作者性别)时论文的引用情况。结果发现,无论是否展示全名,引用的性别偏向都持续存在,这说明“同性相引”并非来自陌生人基于姓名推断的性别歧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该现象部分源自细分领域的性别偏向,由此产生了性别有偏的科学交流,研究人员倾向于同性间协作,反过来进一步助长了同性相引现象。许多推动学术界性别平等的努力侧重于加强女性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但这可能在无意间使研究者局限在各自的性别圈子里,导致了学术交流的结构化失衡。研究人员表示,学术界需要更进一步,推动两个性别圈层的相互融合。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Research Policy。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733323001798?via%3Dihub






猎鹰9号火箭助推器在返港途中倾覆解体

猎鹰9号 | 图片来源:SpaceX
SpaceX公司12月26日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猎鹰9号火箭助推器B1058在运回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港的途中,因风急浪高,倾覆解体。SpaceX表示,新的猎鹰助推器已经升级了着陆腿,具备自调平能力,有助于减少此类问题发生。当地时间12月23日,B1058执行了第19次、也是最后一次任务,发射了23颗SpaceX星链宽带卫星,随后成功降落在大西洋里的无人海上平台。这枚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助推器在大约3.5年的服役期间,完成了19次发射任务,运送了两名宇航员和860多颗卫星,总重量超过260吨。(SpaceX)




新型“鼻内口罩”,有效防护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
气溶胶是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研究人员近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提出一种“鼻内口罩”的防护策略,经喷鼻给药后,液态药剂在鼻腔壁处迅速转换为凝胶态,从而形成保护层,可拦截病毒气溶胶、使病毒失活。经小鼠以及人鼻腔数字模型、人呼吸道仿真模型验证,新策略防护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效果显著。

“鼻内口罩”的作用机制 | 图片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该新型“口罩”由携带正电荷的温敏型水凝胶(GEL)与表面高表达病毒受体的微米级细胞囊泡(MV)嵌合,从而形成保护层(MV@GEL)。当病毒气溶胶被吸入鼻腔时,保护层中带正电荷的GEL能够吸附、拦截带负电荷的病毒气溶胶颗粒;而嵌合在凝胶中的MV能够借助表面高表达的受体,捕捉病毒进入囊泡内部使其失活,以此保护鼻腔上皮细胞不被病毒感染。上述“拦截”和“失活”的协同作用,降低了病毒感染的风险。仿真计算表明,MV@GEL对气溶胶颗粒的截留率达93.2%。由于病毒变异不会影响其与受体的结合,“鼻内口罩”对于不同变异株的气溶胶具有同等防护效果。研究人员表示,新体系尚处研究阶段,实际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在未来应对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时,有望通过更换微米级细胞囊泡上的病毒受体,快速构建病毒特异的“鼻内口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4134-w




ChatGPT全文抄袭新闻报道?AI版权战打响第一枪
当地时间12月27日,《纽约时报》将OpenAI和微软告上法庭,指控这两家公司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其数百万篇文章训练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甚至全文抄袭报道提供给用户,严重影响了《纽约时报》的网站访问量和版权相关收入。《纽约时报》要求OpenAI和微软停止使用其内容,销毁包含侵权材料的模型和训练数据;尽管未提及经济索赔的具体数额,但表示被告需对其造成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法定及实际损失”负责。
据美联社报道,这场版权官司已被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受理。起诉书声称,被告“非法使用”《纽约时报》的原创内容训练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与《纽约时报》产生了直接竞争关系;若无法保护其独立报道,原创新闻内容会随之减少,届时“社会将出现计算机和AI无法填补的真空”。起诉书提及,微软必应搜索的“以必应浏览”(Browse With Bing)功能,几乎一字不差地抄袭了《纽约时报》旗下评测导购网站“The Wirecutter”的内容,但必应没有为相关内容给出引用来源,还删除了原本在产品推荐中附加的返利链接。《纽约时报》认为,这类行为致使原创文章流量减少,造成了收入损失。
OpenAI对此表示惊讶和失望,微软目前尚未表态。有分析认为,作为第一家起诉科技巨头侵犯其版权的美国大型媒体,《纽约时报》的这场官司将会对新兴的AI相关法律框架带来深远影响。据透露,自4月份以来,《纽约时报》一直在与OpenAI和微软就“内容付费”进行商谈,但双方并未达成协议,此次诉讼正是谈判破裂后提起的。(美联社,界面新闻)
相关阅读:OpenAI将付费使用施普林格的新闻内容

本文受科普中国·星空计划项目扶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