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前沿技术突破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行业变革。借由科技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也更加通畅。而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一种新型的内容创作方式,打造了全新的数字内容生成与交互形态。借由 AIGC 技术,各行各业的内容生产流程都迎来了颠覆性的变革。而当这股风暴「席卷」教育行业,企业端又该如何借助当前的技术筹码,融合数智化理念,打开行业新思路,奔赴下一个的未来?
8 月 3 日下午,多鲸、腾讯云和腾讯教育共同发起 2023 年「发现教育新势力」第六期。本期在线论坛,邀请了新道科技副总裁贾大明、高木学习创始人及 CEO 刘瞻、ACG 国际艺术教育 CTO 苏波、彩色斑马学院创始人王伟和壹点壹滴互联总裁张缪兴共五位嘉宾,分别来自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艺术教育、素质教育、早幼教等多个领域,齐聚云端共同探讨教育行业的发展新方向。
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 50.2 万亿。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 41.5%,位居世界第二;中国数据产量达 8.1ZB,占全球数据总产量 10.5%,位居世界第二。然而,目前的教育行业还没有大量地生成教学数据,尤其是全国的高校及社会机构。根据「2522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框架」,国家明确了在数字企业、数字政务、数字文化和文明中,要突出数字主线,构建数据应用环境,强化人才支撑。基于此,新道科技副总裁贾大明提出了数字化升级的六个关键方向:「一是通过云计算把业务升维;二是通过大数据进行业务要素的创新;三是通过人工智能加速商业的演变;四是通过物联网拓展我们创新场景;五是通过产业链进行多组间的可信背书;六是通过元宇宙来重新获得体验的升级。」可以看到,教育部也新增了与科技相关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大数据应用等,以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需求。
在新时期,中国教育数字化是大的基本面,贾大明对此指出了三大关键方向:一是产业数字化升级。「如果说中国经济的走向在前 20 年是 TO C 的消费互联网,那么后 20 年,尤其是近几年,则关注的是 TO B 的产业互联网和产业经济实力。从需求拉动转为技术驱动,从技术进口转向国产替代,大量的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从消费、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产业端,从产业技术到数字应用人才,都在普及产业数字化。」
二是是师资培养与教育改革。谈及高等教育当下面临的任务,贾大明提出了创见:当今社会亟需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综合型教师,强化产教融合。通过学科交叉设置新课程、新专业、新方向,鼓励高等教育培养紧缺人才。鼓励职业教育,培养适应性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方案。
三是应用层变革。「每个院校和公共组织都期待像我们企业一样进行数智化升级。」新道科技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助力高校搭建新一代的 ICT 架构,使其成为高校数智化建设的数字底座。
(新道科技副总裁贾大明)
针对市场需要和产业需求,新道科技明确自身定位: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教育科技水平的提高,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具体到与院校的合作模式上,可细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产业的合作,通过将人工智能应用到院校的课程开发、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和产业学院,以及通过社会培训和企业培训来拓展服务。二是深化教育数字化,包括智慧教育园建设,通过数字化转型赋能院校,推动内容数字化、业务数字化、数据业务化,围绕专业建设提供教学中台的底座。
新道科技的 AI 布局理念叫做:围绕客户的价值来展开 AI 应用,强调点线面覆盖客户的场景。当下中国已进入 AI 普及时代和 AI 重塑教育业务、应用的时代。对于智能教育运营,新道科技提供包括私有云、专属云、智能化教育运营服务在内的社会化的服务;对于人机共教模式,新道科技通过自然人和虚拟讲师、虚拟助教、虚拟办学共同形成共教的模式设计;对于知识生成,新道科技采用知识文案、讲义、PPT 微课都交由 AI 的模式制作;最后,针对教育应用,尤其是语义化应用组合,新道科技也积极融合大模型,并与清华、百度进行合作。
贾大明表示,新道科技通过内涵层(新商科、新工科、思政)和应用维度(学习、教学、管理)来推动人工智能的应用。实际的应用场景十分丰富,包括知识推荐、项目设计、学情预测、个性化学习等;AI 还能担任教学助理的角色,帮助老师进行大纲制定、教学设计、学情管理等。
谈及职业教育供给侧的需求与变化,他表示机遇和挑战并存。「相比之前院校的老师是从企业转型到院校,现在更多的老师是从院校毕业,硕博之后留校,他们没有在产业干过,也没有去过新技术岗位。」贾大明指出。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老师进行跨学科的新技术学习需求是很大的。在 TO B 领域,从师资研修到给老师提供新的专业课改课程平台、新的专业建设方案,都是职教服务的机遇。
教育科技领域长期以来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叫做:教育领域的技术发展周期较长,教育产品同质化问题长期存在。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教育技术突破提供了支撑,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对教育产生革新。高木学习的创始人兼 CEO 刘瞻介绍道,高木学习是基于知识图谱和语言模型开展中小学教育数字化的公司,致力于用人工智能赋能个性化学习,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他谈到,如果让ChatGPT向全国小学校长介绍自己的生成式AI大模型的工作原理,它说:「正如我们小时候学画画一样,我们画不出来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可当见的多了以后,开始学习细节的描摹,慢慢就能画出来了。」一言以蔽之,生成式人工智能就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复杂性的涌现,创造了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教学、评价。有人提出的人机复合智商的思想,即把 AIGC 也当做人脑的一部分,那么将来学生是否不必学习知识?反正智能问答触手可及,但也有人认为这会导致知识空转,堕化思维,让人缺乏发展更高智慧的基础。教学,则从传授真理,变成更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ChatGPT的在网络爆火的一个诱因来自北美学生大规模利用其作弊;然而,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要求学校教师在命题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手上都有 ChatGPT,于是将命题内容先交由 ChatGPT 完成,对其答题结果打 70 分,那么及格线就是 70 分。刘瞻表示,「如果不能超过 AI,这样的人才则没有意义。」这说明了人工智能在考试命题中的应用,并且如今社会更强调培养超越 AI、强创新能力的人才。
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面临逻辑性、可信度、可解释性等方面问题。在教育领域,AI还需要很好地掌握教学方法论和意识形态价值观。
(高木学习创始人及 CEO 刘瞻)
针对解决以上提到的问题,刘瞻介绍了其技术策略,即大模型与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小模型是凝结了人类智慧的大数据知识工程;而大模型则完全是数据驱动的。「简单而言,大模型把猴子变成人;小模型让人变成专家。」刘瞻分享道。这两种模型共同形成了「教育大脑」。教育大脑可以应用的场景包括智能学伴、智能导师、智能助教和智能督学等,目标是发展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高木教育大脑的启动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5 年,七年的时间服务 2000 多所学校,超过 200 万的学生,积累了海量智能学习的行为数据。截至今年,已经产出了诸多的小工具。刘瞻提及了一款已经比较成熟的产品——理科智适应学习系统,并用视频的形式展示了该产品在面向学生时带来的个性化学习任务推送、学生学习路径、能力及情感图谱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而对于老师,该产品可以帮老师基于学生数据生成相对应匹配的教学资源、项目设计;在语言场景上,它可以提供 AI 作文辅导和 AI 外教。该产品的打造基于三个基础,「第一是技术,如生成式 AI 、知识图谱、自然语言等。第二个是教育场景的数据资源,第三是教学应用场景。」
实证上,通过上海知行中学等超过200学校的验证,「教育大脑」系统能够显著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学业质量,该产品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奖。新建的未来学校也在利用这个系统,促进年轻老师成为资深教育者。集团学校建设集团教育大脑促进资源优质均衡。作为城市级教育数字化试点,该系统在上海已覆盖超过 300 所学校,孩子作业负担下降,平均单科分数提高。在农村,其应用有助于将一流教育资源精准适切地提供给每个农村孩子。
去年,人工智能的绘画作品登上艺术殿堂,接受世人的目光与评判,当然,也引发了系列争议。今年,伴随着大模型的火热,Stable diffusion、Mid journey 等 AIGC 工具再次令人审视艺术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艺术教育变革在即,挑战也接踵而至,又该如何应对?ACG 国际艺术教育的 CTO 苏波就 AIGC 对艺术教育的影响以及未来艺术教培行业前景进行了观点的分享。
ACG 国际艺术教育公司成立于 2006 年,以「匠人之心做教育,跨界思维学艺术」为企业发展愿景,坚持培养、输送优秀艺术人才去到各国顶尖院校。2019 年 10 月,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成为美股上市公司。ACG 作为最早按国际标准搭建作品集课程体系的机构,多年来致力于推动艺术人才培养以及中外艺术产业发展。近来,ACG 国际艺术教育也开始关注艺术领域的 AIGC 技术,以期在未来做出布局。
作为 CTO,苏波对于 AIGC 技术有着深刻的洞见。从狭义的角度来说,AIGC 的底层逻辑,就是根据用户的提示生成相应内容。目前,人工智能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并不完全具备人类所擅长的逻辑推理能力。AIGC 的艺术创作,推究其因,本质上还是一个在不同分类模式下的概率计算结果。因此,目前 AIGC 工具的使用,其实对用户能给出的提示词的准确度要求很高,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AIGC 已经踏平了艺术创作的门槛。
由软件技术出身,苏波对需求分析在一个项目中的重要性深有体会。他指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已经存在障碍与不便,但在人际交流过程中,人会主动使用设定场景、追问和预设等沟通技巧规避问题或化解矛盾。然而,在人与系统交互时,系统只是被动接收信息,不会主动追问或替用户设想场景,而用户有时难以清晰地描述需求,生成的内容即可能出错。
苏波表示,某种程度上,这也解释了当前 AIGC 创作内容的专业性引发争议的原因。但与此同时,这点明了未来艺术教育市场的一个全新方向。在既往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技法训练着墨甚多,而在未来,技法训练的重要性可能适当削减,教授学生如何结合专业知识使用 AIGC 工具得到定向的作品,也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ACG 国际艺术教育 CTO 苏波)
苏波指出,艺术教育目前存在两大痛点。首先,老师的水平决定了学生水平的天花板。类似于学习围棋,如果学生选择一个业余五级水平的老师教学,即使学生再聪明,也可能在水平达到四级或三级时遇到瓶颈。换句话说,老师水平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其次,每位老师都有固定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尤其是在从事教学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改变其习惯是很困难的。这种固化的思维和取向可能会弱化教学效果,而现在急需通过技术手段来突破这些限制。另外,除了艺术教培领域之外,如何使用 AIGC 技术实现降本增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多元化人才,将成为所有商业机构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而 AIGC 技术的出现,则一定程度上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思维固化的弊端,并赋予艺术家新的创作灵感。苏波首先将 Photoshop 这类创作工具软件比作一个「锤子」,使用这些工具的过程就是「拿着锤子找钉子」,「锤子」除了「锤钉」别无它用。而 AIGC 除了具有工具属性外,本身还具有独特的艺术属性,不仅帮助艺术家获取创作灵感,还可能衍生一种新的艺术门类。当然,这种新的创作形式包含了 AI 给予的创作元素,作品的归属仍然值得公众探讨。其次,AIGC 的引入使得普通人也可以接触艺术创作。传统绘画需要大量基本功的练习,但现在借助 AIGC,人们用 AI 实现自己的艺术想法,降低了对艺术技法的要求,这或将使得更多潜在的客户涌入艺术培训市场。
苏波总结到,面对未来行业的发展,要「突出亮点、忘记痛点,勇敢迎接挑战。」他观察到,AIGC 的出现可能会对一些从业者造成冲击,但不必过于焦虑。现有的 AIGC 更像一个「小镇做题家」,通过读取大量的「题目」信息然后将信息进行「复现」,但最终结果仍缺乏逻辑和创意。因此,它适合处理重复性的工作,例如低级原画师的描写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被 AIGC 替代,而高级原画师需要更多的创意,这是 AIGC 目前无法做到的。因此,艺术教育、乃至未来教育的重点,应该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不仅仅是传授技巧。在技术影响一代人的同时,又为时代注入了别样的生机与活力,快速适应 AIGC 带来的变革,才是生存之道。
春季以来,AIGC 技术在教育垂直领域已取得多个技术突破,多模态特性更使得人工智能实现了从文本到图像多模态的突破。从教材编写到绘本创作,描绘出新一代艺术趣味学习和美育培养的蓝图。正如前文苏波先生所探讨的那样,为何 AIGC 技术具有如此深刻的影响力?「小镇做题家」最终能进化到哪一步?彩色斑马学院创始人王伟对此给出了更加乐观的预测。
彩色斑马学院创办于 2014 年,从第一场教师培训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优质内容提供商。与此同时,彩色斑马学院同步发展 B 端业务,为全国数百余家会员学校提供课程、教学、运营管理咨询服务。近来,彩色斑马学院与清华艺术与科学研究院携手,共同探讨 AI 对于职业教育和艺术大学教育的改变。王伟据此分享了他的观察。
王伟表示,要想理解 AIGC 技术给艺术圈乃至各种行业带来的「震动」,要首先回顾艺术的发展史,与 180 多年前照相机发明的那个时刻,人们关于艺术存在价值引发的激烈辩论。
人们对于美学和科学结合的探索其实早已开始。以照相机发明前后为节点,文艺复兴将科学美学融入艺术,并在古希腊时期艺术与哲学之间找到了解决无用之用的平衡。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科学技术取代了生产力,艺术开始融合科学,绘画比例变得更加精准,表现力更强,黄金分割比例和光影关系开始出现,成就了达芬奇、鲁本斯等一系列大师。
而照相机发明后,艺术界曾迎来了一场延续二十多年的争论、怀疑和否定。有一方观点认为,既然照相机能够完全描绘出现实事物的原貌,那么艺术对于人物形体的复刻,还有意义吗?直到 19 世纪后期,艺术家开始反思该如何利用绘画表达人性,才引发了美术史上一系列的色彩革命、笔触革命和自我精神的革命,创造了印象派等多样的艺术流派。
而如今的人工智能,特别是 ChatGPT 等先进技术,则解决了照相机替代的不仅仅是形体,还包括构图、笔触等多个方面。它还能提供大量的素材,启发艺术家的创新灵感。大家所熟知的莫奈、梵高是印象派的代表,而塞尚、高更、毕加索和马蒂斯则是现代派的代名词。现代艺术家,突破了物体形体在现实世界中的既有框架,将情感和个人思辨融入作品,解放色彩、笔触、空间体积与笔触等绘画要素,通过艺术的手段来重新诠释世界,展现个体的精神和内心感受。
王伟认为,这些艺术家所表现的情感、色彩和构图照相机难以捕捉,这正是艺术在不断证明人类价值的过程。虽然照相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艺术在另一个维度上在变化。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配套到工业革命后的科技配套,艺术与科技始终相辅相成,但在表现人类情感和思想方面,艺术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地位愈发重要,它继续塑造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然而,AIGC 技术的出现,就好像 180 多年前照相机诞生的那一刻一样,给艺术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AI 人工智能的出现不再是简单的替代形体,还可以涵盖空间、色彩、笔触等要素,甚至根据输入的情绪指令模拟出无数个情感供用户参考。这标志着人类面临一次新的可能的开始,可能会引发对世界的新的演化和理解方式。
(彩色斑马学院创始人王伟)
虽然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在艺术领域还欠缺深层次的训练,但王伟坚信,历史是螺旋上升的。未来十年内,类似于 1839 年的照相机和 1860 年的印象派的变革,AI 人工智能的进步也将在未来十年左右引发一场艺术教育的革命。据此,王伟展示了一系列使用 AIGC 工具生成的艺术作品。其中一个例子,是人工智能模拟的达芬奇素描的笔触效果。虽然在某些地方显得生硬,但在其它地方已经能够体现出绘画的感觉。王伟认为,这些创作足够作为例证,只要给予足够时间和训练,人工智能必定会不断进步,给予艺术领域带来全新的视角和表现形式。
王伟表示,「我觉得未来的艺术教育一定是基于这样一种原理,先给学生的大脑中植入形状、体积、色调、机理、构图、空间和秩序的美的法则。这叫艺术的方法论。任何画面都是由这几个方法论组成的。所以说未来的艺术教育不再基于技术了,技术 ChatGPT 已经解决得很好了。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学习好艺术的原理层,并且学会跟它发生指令。指令越精准,提供的画面越符合个人的调性。」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美的原理,学习艺术元素之间的组合,形体色理图间序等知识,才能为创作艺术的打下足够的基础支撑。
王伟还强调,在未来,艺术教育还要教授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和语言,以及各种艺术流派的配方。「就像炒菜一样,艺术也有自己的配方。」让人工智能在未来的艺术教育中应扮演配角、辅助工具和技术的支持角色。而真正的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法则,让他们不断深入探索、理解和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而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解放人的创造力,艺术可能像「锅碗瓢盆一样走入人们的大众生活」。此时,王伟认为,「人们对艺术素养的追求会更加深刻,对艺术本源的理解、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将成为主流。在未来,有可能技术上的东西不值钱了,反而是精神的东西更值钱。」
幼教互联网服务平台,其作用是通过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为幼儿园提供了不同阶段的赋能和解决方案,包括特色提升、创新增长、降本增效等;而幼教产业互联网的使命即连接上游供应商与分散的幼儿园,为家长提供围绕孩子成长和家庭教育的服务。
壹点壹滴作为民办幼儿园服务平台,近年来成为全国付费幼儿园数量最多的机构,在全国总共服务了近 2 万所幼儿园和几百万的家长,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幼儿园行业。在疫情之前,壹点壹滴集中为民办幼儿园提供 SaaS 服务,而在疫情之后,则面临着诸如普惠教育、经济生存压力和出生人口下降等新的挑战。
谈及幼教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前景,在出生人口下降、幼儿园失去生源的背景下,壹点壹滴总裁张缪兴表示想要继续深耕幼儿园服务赛道,需要通过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来提升效率、应对挑战、实现差异化竞争;相反,如果试图转换赛道,壹点壹滴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有效借鉴。「最早我们作为一家幼教产业互联网,所有的幼儿园单体体量很小,没法自己研发系统和搭建平台,我们就连接上游的供应商与这些分散的幼儿园,这就是我们说的幼教产业互联网,这也是壹点壹滴过去几年一直在做的事。」
张缪兴分享了幼教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实践和技术赋能,重点讨论了整合优质资源的强大效用。
(壹点壹滴互联总裁张缪兴)
据张缪兴介绍,幼教互联网平台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模式,通过智慧教学系统、双师模式和物联网技术,将各领域的头部资源整合到平台上,实现内容普惠性的传递,帮助不同城市的幼儿园提供高品质课程。而在幼儿园的家校共育和整体管理方面,壹点壹滴作为技术和平台的提供商,不断地输出解决方案。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涵盖多方面包括家校沟通、智能拍照、物联网系统等,通过智慧教育系统和智慧托育系统,实现家长、幼儿园和教师之间的高效沟通和信息共享,提升家长的满意度和幼儿园的管理效率。
不仅如此,能帮助有效整合资源的服务系统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也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张缪兴提到了「智慧的教学云盒子」,该系统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向三、四线城市的幼儿园传递,以解决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满足教师和家长的需求。张缪兴认为,技术应该解放教师,减轻其负担,使他们能更专注于教学。
然而,现实是骨感的。目前有报道称幼儿园正在经历闭园潮的阶段,对此,张缪兴表示幼儿园行业正处于阵痛期,幼儿数量减少,需要经历调整。预计在调整期结束后,经过两三年的熬煎,将达到新的供给平衡。
在互动环节,谈及幼教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张缪兴提到了两点。首先,未来家长在选择公办或民办幼儿园时,大多数家长可能会选择公办幼儿园。在近些年内卷的背景下,面对行业竞争,家长的选择会更加挑剔,幼儿园从业者需要做好教学、管理、招生等工作;然而,仍会有一些家长对差异化服务和课程有需求,幼儿园的竞争格局会因差异化需求而多样化,幼儿园的边界可以打破,民办幼儿园有机会满足个性化需求,对行业从业者和服务机构都提供了机会。托育一体化也是近年来幼教领域的一大趋势,张缪兴指出,幼儿园需要向下延伸,以满足托育阶段的孩子,他提到了托育的智能物联网系统。同时,他认为托育一体化是幼儿园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需要适应这一趋势。
此外,幼儿园的经营涵盖零到六岁孩子及其家庭,除学费外,还有周末亲子活动、研学等费用,这些是新的市场机会。他提到一些机构正在借助 AI 和技术开发儿童早教产品,如故事机等,预测这些产品将更新迭代,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最后,在国际扩展和出海战略方面,当被问及是否考虑将产品拓展到海外幼儿园市场,特别是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张缪兴表示已与一些国外市场接触,并提到了在香港的尝试。他认为围绕儿童的产品在国内已有探索,存在定制化需求,按经验来看,海外市场也可能有类似需求。作为一家产业互联网服务商,产业互联网的角色即是将上下游整合,筛选各类产品,并存在将国内的产品拓展到海外市场的可能。「SaaS 平台本身这一块存在一定的机会,需要不断打磨和探讨。不同的国家对于信息化产品的需求,其差异性还是天然存在的。」面对不同国家对信息化产品的需求差异,海外拓展存在一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