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ChatGPT|MOSS

有了 ChatGPT,我们还需要游戏编辑吗?

作者:IGN中国发布时间:2023-03-18

* 本文由 IGN 中国原创撰写,原作者 Kamui Ye,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流浪地球 2》里有个表现力很强、寓意十分深刻的情节,量子计算机 MOSS 建议刘培强放弃治疗命不久矣的妻子,这样才能让儿子刘启以及老丈人韩子昂都进入地下城。客观讲这显然是个理性的好提议,但刘培强听了之后整张脸因为愤怒而涨得通红,转过头对着单面镜另一边工作人员的方向骂了脏话 —— 冰冷的逻辑理性与炽热的人类感情在这一刻产生激烈的碰撞。

ChatGPT 近日更新到了最新版本「GPT-4」,相较于之前本来就很强大的逻辑化文本生成功能,「GPT-4」是一个大型多模态模型,现在能够接受文字以外的图形信息,比如在官方演示中工作人员给 GPT-4 输入了一张他用手写的网站结构草图,几秒钟之后机器就输出了比较完整的前端代码。

从数据面来讲,GPT-4 跟前几个月就风风火火的较早版本相比也有着飞越性的提升,开发商 OpenAI 拿它接受了包括 SAT 试题(可以简单理解为美国高考)在内的 30 多种标准化考试测验,发现分数最高可以排进前 10% 以内,而之前的 GPT-3.5 做出来的分数差不多是倒数 10% 的水平。

也就是说,GPT-4 如果是个真人,那它现在已经可以在美国上最好的大学,并且同时获得包括律师执业资格证在内的一系列专业证书。

此外官方还表示 GPT-4 可以进行一些创意类工作,包括根据主题创作诗歌、在回答时模仿特定的文字风格、处理数据的上限相较 GPT-3.5 也有指数级的提升。

于是最近一段时间网上关于 GPT-4 本身、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再次火热起来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这项技术进步既前沿又平民,尽管有一些障碍,但并不能阻止越来越多的人借助各种手段进行体验,有人觉得不过如此,有人则把这看作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端。

不过作为普通老百姓,普通的游戏媒体从业者,我更关心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 包括 GPT-4 及其后续版本在内的人工智能工具,究竟有多大的可能会让我丢掉饭碗?

游戏媒体究竟是干什么的?

这是个很大、很宽泛的话题,可以牵扯到广义的「媒体」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角色与作用,那样的话一本专著的篇幅可能也只够开个头,所以我并不打算在这篇小短文里把它说得那么透彻,结合实际谈谈游戏媒体目前的生态位以及 GPT-4 带来的影响就行。

简单来讲游戏媒体是一种降低信息的获取和分发成本的「中介」机构,通过访问媒体提供的信息,玩家不必挨个去搜索自己关心的游戏产品、游戏公司的相关消息,开发商也可以反过来使用现成的媒体平台将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分发给更多人,而不必费劲吧啦地自己搭平台、自己维护。

C 端减少的时间成本以及 B 端节约下来的信息送达成本打包到一起形成的利润空间,就是游戏媒体的生态位。

具体到本土主单机媒体这个领域则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由于产业规模、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可以说整个业态里差不多有 99% 的信息都来自英语或是日语经济圈,所以准确的翻译能力向来是本土游戏媒体的基本指标之一。

在这些最寻常的信息传导工作领域,有一个 ChatGPT 这样的信息整合对话 AI 的确能省很多事,首先翻译问题几乎不存在了,早在 GPT-4 之前,国内外各种文字、图片提取翻译工具的可用性就在最近几年有很大进步,准确性大幅提高。我们的同事之前就曾用 ChatGPT 帮忙写过《霍格沃茨之遗》的微博新闻文案,生成的内容本身就可以直接用,噱头效果更是直接拉满。

不过机械的、纯粹的、可替代性极强的信息转译只是游戏媒体日常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当然具体的运营技巧和方法这里边也有很多供从业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包括文字技巧、配图等等),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对未公开、未发售游戏进行试玩、评测、分析,有时候还需要汇总自己的体验给发行商、开发商提出意见或建议,属于偏咨询以及预测方向的职能,而这恰恰是几乎所有 AI 工具目前所欠缺的能力。

为什么现阶段 AI 很难代替我们做评测?

这件事要从输入和输出两个端口来分析。

输入部分,尽管 GPT-4 已经支持了多模态,不过目前来看它能够分析的还只是平面图形(这部分没有完全开放),将来有极大可能会拓展到语音、视频等,但这些素材的识别再结合搜索的技术并不稀奇,国内外都有很多具体应用,把识别出来的信息按照固有逻辑进行分析转译之后生成解答,底层逻辑还是其实还是围绕文本展开的。

当然我不是说这个进步不大,毕竟从纯文本到文字+图形对用户来说肯定是在便捷性上的显著提升,只不过具体到我们的游戏评测工作上,至少现阶段而言这还远远不够。

首先游戏体验除了画面效果、流畅与否这些也许能够被数据化之后让 AI 来做归纳分析的量化指标以外,还有故事情节是否吸引人、操作的流畅度、打击感高低、音乐水准、音效品质等十分依赖个人主观情感意愿来定性的、无法量化的元素,不仅这些内容本身极难以客观的标准量化成数字让人直观地看到,哪怕将来进化到可以量化了,实际感受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存在一个放到所有游戏上都适用的统一标准,一段情节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难以接受,一场打斗设计有人心满意足有人嗤之以鼻,都是很常见也很合理的情况。

比如我现在手里握着游戏手柄,上面传来主角受伤时的震动,此时角色模型与敌人的武器模型产生交叉,视觉特效与受伤音效同时出现 —— 这是一个典型的动作冒险游戏场景,多种类型的场景不断堆叠、重复,形成一段连贯的由我的肉体以及精神互动形成的游戏体验,而我的任务就是通过体验这一切得出混合了各方面元素的结论:游戏本身的素质在市场上达到了怎样的水准,会有多少玩家在多大程度上喜欢这款游戏,这游戏到底能不能帮开发商/发行商赚钱?

我不是故意要给自己的日常工作加上一道神秘主义光环以此来对抗 AI 革命拒绝进步,实在是因为在我匮乏的想象力边界范围内,至少目前能看到的 AI 抛开逗闷子、制造段子的调侃不谈,在具体的工具层面都只能对一些有明确目标或准确答案的日常工作提供辅助,其结果还是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修正才能用(比如前端代码的编写等等),具体到文科的一些基础工作上效果的确明显,和现有的搜索引擎相比,这也确实是一个更便捷、更人性化的内容整合工具,能够节省大量的重复劳动时间,大幅提升这部分劳动的工作效率,但还至少现阶段暂时还没有触达到我们工作的核心竞争力领域。

游戏评测不仅仅只是建立在评测者丰富的游戏经验之上就能直接得出一个明确结论的东西,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只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游戏测试 AI」,给它玩过几千上万款游戏之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AI 要想代替评测者来做分析和预测,更重要的障碍在于这是一个并不存在所谓标准答案的工作,AI 并不能通过学习以及部分掌握「规律」来获得预判一款新游戏的素质以及市场反应,因为这行当根本就没有「规律」可言。

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就没有暴雷亏本的产品吗?层出不穷。默默无闻的微型团队出不了爆款吗?《空洞骑士》的开发商 Team Cherry 拢共就 3 个人。不仅如此,如果说客观总结一款游戏本身的素质表现本身对于机器来说就已足够困难,但还不是 100% 没有解决可能的话,那么不同地域、不同兴趣指向的玩家群体面对这样一款游戏的反应如何,就真的如同黑洞一般难以捉摸了,而在工作实践中后者往往才是开发商/发行商最关心也最难以把握的难题。

从业多年,我已经见证过太多开发者志得意满、游戏本身质量也不错,但最终被现实无情打脸的游戏,莫名其妙的偶发意外对游戏产品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戏剧化场面也出现过无数次,目前来看没有任何机制和手段能够预测和防止这类「意外」情况的出现。

如果 AI 能够完成这项工作的话,那说明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好莱坞科幻电影的领域,而这又会牵扯到一系列法律和伦理问题,比如最简单的,谁有权利逮捕一个根据预测有 99% 的可能会在未来 N 小时内犯罪的人?具体到游戏业务上,AI 根据逻辑演算让你不要更新一个功能,这有 XX% 的可能带来大量负面评价,你现在是开发者,你会不会听 AI 的?AI 要如何为它提供的建议以及决策导致的后果负责?自爆吗?

好吧,就此打住。

做游戏内容评估和分析的确是建立在当事人丰富的游戏经验之上,这部分也许可以数据化、也许可以总结出一定的逻辑性被 AI 学习、掌握,但最终的结论一定是基于客观经验以及主观情感所得出的,内容输出的逻辑出发点上机器和人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基于现有和过往资料的逻辑推演,一个在此基础上还会叠加当下的瞬间情绪与个人感情。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刘培强的怒吼与 MOSS 冰冷的话语之间,到底还是存在一道鸿沟的,至少暂时是这样。

总结

再次强调,我不是鄙视、不看好以 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的成就与发展前景,恰恰相反,获得 New Bing 资格之后,我用它来搜集写文章的基础资料的效率相比以往动辄打开十几个标签的时代有指数级的提升,我很享受这种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性。

但问题是至少目前阶段我没有看到一些掺杂了大量感性的、不确定元素的、强烈主观意识的工作内容被 AI 全完替代的可能,比如 GPT-4 现在可以模仿郭德纲给你讲一段全是京片子的笑话,但无法从零开始变出一个新的「郭德纲」,或是评估一个年轻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郭德纲」。

基于现有技术与表达习惯的无穷随机组合每天都在创造全新的、出人意料的游戏产品,这也是我作为从业者始终对这个行业保持兴奋和期待的主要原因,分享这种接触到新生事物的激情既是一种职业需要,也是我作为一个玩家的本能,如果有一天 AI 已经进化到可以取代我的程度,我想知道它要如何把控制林克走出洞穴来到一片绿地时的兴奋传达给所有人。

整篇文章都是我一个老头子在做情绪输出,这一点都不科技,一点都不 AI,最后还是听听 ChatGPT 是怎么说的。

PS:这段回答跟我文章里想要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明显更言简意赅一些,我是得考虑找个新工作了(TдT)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