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网3月14日消息,随着ChatGPT近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关注,它将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引发人们的思考与热议。
近日,数感星球CEO靳志辉作为主持人,与数感星球CTO来斯惟、前香港主板上市公司集团CEO谢鹏、“一站式教育规划”发起人卡拉老师一起,就ChatGPT和教育结合的相关话题,在视频号“Rick博士玩数学”展开了一场线上直播讨论。
以下为直播对谈内容(经多知网编辑整理,略作删减):
01 教育体系可以融合使用ChatGPT,使之成为一环,而非一禁了之
是否要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当前,为避免学生利用ChatGPT抄袭,部分学校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但另一部分人则对其持开放态度。
谢鹏:
对于ChatGPT,可以从大的教育体系和个人家庭两个角度考虑。
从教育体系管理者来讲,因为要促进公平,在相关管理体系成熟之前,禁用可能是比较合适的。
但希望现在的教育体系可以融合使用ChatGPT这类工具,比如设计作业时,使得使用这类工具只是作业中的一环,而非一禁了之。举个例子,有些作业要带回家做的,学生确实可能会用这个工具来直接给出答案,那么老师或者教育体系应该设计出一种方案是允许学生使用这个工具去深挖某些知识。举个例子,费曼学习法有一环是需要孩子把牛顿第一定律复述出来,是他自己来写,还是由ChatGPT帮他组织一段语言,然后孩子自己复述出来?其实在我看来都可以,因为孩子在复述过程中是会完全理解这个知识点,会增加他的学习效率。
但,到底什么样的作业设计才会产生合力,对教育是好的?西方有些地方的作业题目可以更深更广更灵活多变一些,允许学生用多种工具去搜索相关信息,而在学校考试就闭卷考。也就是过程管理是放松的,最终的结果检测是严格的。但是这很难标准化,目前在国内的教育体系里,孩子们带回家的作业基本都是足够标准化的,怎么设计作业其实很考验老师的能力。
从个人家庭考虑,家长应该主动去了解这个工具,思考怎么在教育中让孩子去接触这类新技术。如果家庭有能力让孩子去接触这些工具,比如在学习英语的时候,用ChatGPT来自动让孩子进行口语对练,是很好的。
2012年的一本书《与机器赛跑》(RaceAgainst the Machine)中提到的一句话很重要:“人类从来都是人类+机器淘汰人类的一个过程。”注意,不是ChatGPT(工具)淘汰人,而是人类+工具淘汰人的过程。所以我觉得禁止孩子下一代使用先进工具这件事是站不住脚的。1967年德州仪器发明了手持式电子计算器之后,遭到很多学校禁用,但如今回看,这是没有意义的。
卡拉老师:
现在是一个过渡阶段,大家还没有想好到底怎么应用它,但应该只是时间问题。一旦大的技术升级出现,肯定是席卷一切的,走向如何应用一定是唯一结果,只不过是时间早晚、怎么应用、应用在多大的范畴、谁先谁后的问题,禁是禁不住的。
抄袭和剽窃并不是随着ChatGPT才产生,只不过ChatGPT作为一种工具,极大降低了抄袭和剽窃的门槛而已。
面对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禁止的意义不大。对于学校,短期的问题是:怎么样先在一个阶段抑制住某些负面行为的产生,以保证教学及教学管理的正常运行,有一个过渡。
教学管理团队应该已经在研究怎么把它作为一种更加正向的工具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因此,“禁止”和“出方案”应该是双线同步在走的,所以禁用只是阶段性的。
02 AIGC潮下,“创作得最好的依旧是这个领域最专业的人”
靳志辉:
美国已经出现了有人直接用ChatGPT来做项目,得分还很高,引起了轩然大波,这类的AIGC(即AI Generated Content,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AIGC也被认为是继UGC、PGC之后的新型内容生产方式,AI绘画、AI写作等都属于AIGC的分支)作品和人本身的作品如何对比?
谢鹏:
我完全不介意学生们用工具产生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举个例子,去年9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艺术比赛的数字类别中,画作《太空歌剧院》(“Théatre D’Opéra Spatial)获得头奖,但这幅作品其实是由AI绘图工具完成,迭代了700次,然后拿了一个冠军。大众迟早会认为它是个人创造,而且科罗拉多州博览会艺术比赛的评审会也接受了这个点。
卡拉老师:
有一篇评论文章里讲到,现在使用AI工具创造新作品的过程中,创作得最好的其实还是这个领域本就最专业的那部分人,因为他们具备普通人在这个领域所没有的感知力和判断力等等。所以还是一种艺术修养在做底层的支撑,这个在各行各业都成立。
谢鹏: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教授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提出过“人类能力地形图”(Landscape of Human Competence)的概念,他其实就是把AI视作洪水,会淹没人的各个能力。最底层的是死记硬背和算数,但遗憾的是,这也是我们现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两个能力。但是最高的两座山峰——基础科学、艺术美学,其实是我们现在所有家庭应该非常重视的东西(低地代表一些像“算术”、“死记硬背”的能力,丘陵和山脚代表“围棋”和“驾驶”,海岛和半岛代表“翻译”、“图像及语音识别”,山峦代表着“社交”、“管理”、“艺术创作”和“科学”等。不断上涨的海平面代表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现在能做的事情。半个世纪以前,它开始淹没低地,将人类计算员和档案员逐出了历史舞台。不过,大部分地方还是“干燥如初”。现在,这场洪水开始淹没丘陵,逼近山脚,海岛及半岛也逐渐被海水吞噬,人类能力的“前哨部队”正逐步向后撤退)。
(人类能力地形图)
03 ChatGPT来了,高考作文、英语学习还有必要吗?
靳志辉:
我同意卡拉老师说的顶尖的那波人肯定还是最优秀的。但原来普通人和艺术生之间的这种差距,由于这种工具的介入,能力被拉齐了。类似的还有英语和作文,ChatGPT都很擅长。那么,现在的教育里,孩子学写高考作文还重要吗?学英语还重要吗?
卡拉老师:
高考作文还有必要吗?这实际上是两个问题,一是高考还有必要吗?二是人类手写作文还有必要吗?虽然ChatGPT在很多智识化输出内容的层面比人类强悍,但高考主要还是把大家拉到一条线上,做筛选的功能。
在写作方面,凡是写文案、写公文、写话术这种普通格式化的内容型输出,ChatGPT会做得很好,但是真正的写作,跟艺术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因为它是跟人性、跟情感和人类体验相关的东西,这个是AI淹没不了的东西。
另外,大家可以逆向思考一下,不能被ChatGPT替代的另外一个侧面,可能是一些所谓的蓝领工作,比如修下水管道和修马桶这样的事儿,ChatGPT或机器人还是要花点时间才能替代,因为差异化的情况太大了,更可能的情况是AI或机器人作为一个辅助工具,随着人口下降,很多劳务服务的成本与价值在增长。
同比一个中规中矩的普通大学毕业生,其实也可以反向考虑一些体力工作,这类工作未来的护城河也是有的。
靳志辉:
所以大家还是认可写作能力是一种高级的类似艺术的能力。
谢鹏:
我想抛出两个客观事实。第一个是麦肯锡最近宣布裁员2000人,同时,贝恩咨询和open AI公司签了战略合作协议。咨询工作是传统意义上高端的白领工作。但是,好像在部分层面上他们的工作是可以被替代了。第二个是OpenAI创始人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的一条推特很有意思:在今天的美国要做一个普通的APP需要花3万美金,再过五年可能就要300美金了,但一个通水管的工人的劳动可能几年后还是一样的价格。这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无论是ChatGPT还是其他工具,都是由人发明的,是由人深度的思考和创造的,写作最终的底蕴也还是这两个东西。对东西方文学的阅读,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写作,而是在阅读过程中,会使孩子大脑的通路产生各种各样由点及面的创造力。所以写作能力和英语能力对人的成长来说都是很必要的。
我要补充另外一个点是,我在深圳看过两家企业正在做触觉的模拟,而谷歌之前做过嗅觉的模拟。是不是意味着,未来体力劳动的工作也没有那么安全呢?这是想延伸的一个思考。
04 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需要培养哪些素质?
谢鹏:
家长可能要看清楚一点,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教育的所选择的一种方式,更多的责任在家长自身应该要承担更多的部分。学校教育永远只是家长作为教育孩子的方式或工具,甚至不是一个最主要的工具。家长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该要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这样才能避开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举个例子,兰小欢的《置身事内》和黄奇帆的《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提到,过去在工业化转型不断产生高效率的生产线和生产业态的过程中,将近有20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了。这是先进制造力造成的结果,所以地方政府转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增加第三产业的用工人数来填补在制造业失去的工作岗位。
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我认为它是第五次工业革命,或者说伴随着第五次工业革命,它会造成很多影响。所以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起到更大的作用。
来斯惟:
如果把时间拉得足够长的话,高考的制度可能会改。但是高考即便要改肯定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技术的进步会比整个制度的变化来得更快更急切的时候,肯定是先要通过一些家庭的补充方式,来把孩子这一部分的该培养的素质去培养起来。如果时间拖得足够长的话,在未来,很有可能高考考察的素质就是我们以后跟人工智能结合得更深入以后需要的那些素质。技术可能会倒逼高考改革,但或许时间不会那么快。
靳志辉:
那么,未来的高考考什么、什么东西是重要的?孩子学什么?现在的刷题导向还能维持吗?接下来的20年里面,教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孩子现在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原来信息时代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计算机的工具很重要,每个人都要学计算机。现在人工智能时代,ChatGPT是每个人都要学吗?都要用吗?
谢鹏:
我有个小众的观点。以前国内的信息奥赛如火如荼,但我认为,四年级孩子学习C++,首先这是反智的;其次,C++是面向对象的设计思维,就是C++最本质的那层是四年级的孩子学不到的,因为四年级的语言天赋刚到。
其实有一个素养很重要,computational-thinking计算思维这个素养是这个时代需要培养的。
我们大学有个专业叫computational finance(计算金融专业),它解决的问题是现实中在金融行业你怎么通过计算或者是用各种各样工具(包括编程语言、算法、逻辑思维、创造力等综合的素养)做一些项目来落地。不仅仅只学计算,不仅仅只是学几何做题,而是要锻炼一个未来的综合的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思维把东西落地的能力。computational和programming编程是完全两个概念。
来斯惟:
我们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应该是人工智能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取代的能力。在我跟ChatGPT沟通的过程中,我感觉这种能力类似创造力。比如,现在ChatGPT已经看了很多的资料,已经能够做总结,做不符合逻辑的推演,那什么样的东西是ChatGPT现在还做不到的呢?
第一个是很严密的逻辑,ChatGPT现在做不到,那可能是人需要补齐的。
第二个是ChatGPT看了一些东西以后是否能形成一些新的创造,我觉得它还做不到。比如回到几百年前,可能是牛顿、莱布尼茨他们那个时代,那个时候是没有微积分的,只有一些更古老的数学工具,然后他们那代人基于当时所知道的信息,去总结推演,形成一些新的数学工具,这个数学工具可以解决之前的数学工具都还搞不定的事情。这种能力,目前ChatGPT应该要很久之后才可能拥有。
卡拉老师: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上最大的分水岭还是考验父母。在起点的理念上就能把家长区分开:家长现在在教育上的一切操作,到底是为了名校,还是为了孩子真正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目标、不同层次的东西。
仍然追求单纯以中高考为导向的名校,这部分家长会落后于时代的。
高考体系的变革往往是滞后的,虽然在往进步的方向走,但比起产业进化的速度,实在慢太多了。
另一部分家长,如果直接奔着能力和素养去,如果直接跟产业进步对标,会更接轨时代的进步与更新的学习方式,是走在教育制度改革前面的。
所以对标产业升级的能力塑造,其实可以作为家长新时代教育规划上的一种新观念。大家应该合理看待名校,在有空间的年龄段,将一部分精力放到真正的素养和能力建设上,以及更底层的一些东西上,比如习惯、内驱力、独立思考能力等。
以后的分化也会越来越大,这个真的没办法,技术进步会导致学习效率的系统性提升,如果爱学习,掌握了语言、现代学习方法的话,能灵活使用开放性AI工具的小朋友,学习完全没有上限、没有边界,一个三五年级的小朋友完全可能做出令大家震撼的东西。
但对于其余一大部分的小朋友而言,出于各种原因(或者是家庭教育、家长理念的问题,或者是学校陈旧的教学法让他们不感兴趣的问题),不管技术怎么进步,这波孩子不学就是不学,不会就是不会,没有动力学,没有兴趣学。
这就是内在的亲子关系、早期教育、学习认知与价值感等更底层的问题,这些是不可能靠技术来解决的,技术会加大分化与马太效应。
教育的核心——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的问题,我们应有更多的思考。比如,现在科学或者STEM在我们的小学教育体系中还只能算一个副科,中学阶段,也重在单学科知识点的传授与练习。跨学科的能力、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能综合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下一个时代我们核心要具备的能力。
怎么站在ChatGPT之上来学习,是一个重要命题。
05 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给孩子规划职业的实用建议
谢鹏:
这个真的要看家长。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专业排世界第一,梅隆学院的院长在深圳做过一个演讲,他说过一个目标:“我们学院培养的学生有2/3将来会工作在现在还没有的职位上。”我觉得这是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因为未来就是这样的,比如提示工程师这个岗位,其实就是人机交互专家,虽然这个职业存在很久了,但是他们在学校学的内容和今天做的一点关系没有,但是这群人能轻易地适应新的这个时代。其实还是要回到教育的底层逻辑,就是他的哪些素质是要学好的。
谈到给家长非常具体的孩子未来专业的建议,我建议,如果孩子擅长理科,类似四大天坑这些基础科学的专业,未来就不一定是天坑了。有这方面能力的孩子,一定要抓住机会,用这种工具把长板做到最长,成为T形人才。
来斯惟:
我孩子刚刚二年级,我目前考虑的最多就是他以后可能会做什么工作。对于我来说,我现在就是对产业保持更紧密的关注,就像刚才谢老师提到的那2/3的工作,现在我们都还不知道是什么工作,孩子以后的工作我可能见都没见过。其实我小时候也不知道有编程这种工作的,只是因为对电脑感兴趣就一路做下来的。所以,现在对我来说,我的选择是时刻对产业保持关注,看看最新的进展,慢慢理解它的发展。
另外,也要注重英文素养的培养以及数学素养的培养,这两个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事情。第三个就是身心健康。
谢鹏:
对,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想办法让他对某一个行业产生兴趣。不论是编程还是数学,甚至是昆虫,我觉得未来就都有机会,因为每个行业未来都会被重做一遍。
靳志辉:
我分享一下李开复和吴军的观点,他们分别写了一本人工智能有关的书。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中提到“5秒钟准则”,也就是一项本来由人做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5秒钟之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替代。所以大家可以想一下,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在五秒钟之内人类就能够反应过来,能快速处理,这样的工作未来会大量地被机器替代掉。
吴军在《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中预言,在智能革命中,只有2%的人掌控世界,其余98%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而被淘汰。他的建议是要做top的2%,当然这个要求是很高的。
《未来简史》和《生命3.0》两本书的作者也提到,人们未来需要具备4C的能力:Criticalthinking(辨证思维)、Communication(沟通)、Collaboration(协作)、Creation(创造)。
END
来源|多知网
整理|徐晶晶
图片来源|Pexels、Rick博士玩数学
OBOO鸥柏 2024-11-19
昂科烧录器 2024-11-19
西南发布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