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OpenAI

OpenAI“权力游戏”始末—— 一场104个小时的闹剧会决定AI走向吗?

作者:中国经营报发布时间:2023-11-24

OpenAI“权力游戏”始末—— 一场104个小时的闹剧会决定AI走向吗?

本报记者 黎慧玲 北京报道

AI世界的首次“权力游戏”,在短短104个小时后即落下帷幕。

结局是清晰的。在各种支持之下,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成功重返OpenAI,像上周五被辞退之前一样,继续担任CEO。对他来说,这104个小时里发生的事情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

而这处闹剧带来的客观变化,反而是以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韦尔(Ilya Sutskever)为首的反对Altman的部分董事会成员遭到清洗。

最初罢免的真相仍然扑朔迷离,当下的结局似乎已经为这出精彩的大戏盖棺定论——这本质上可能就是一场争夺公司控制权的游戏。

从被董事会驱逐开始,看似受害者的Altman实则占据了最大的优势,OpenAI的大股东微软率先支持他,以Thrive Capital为首的OpenAI其他投资者也乘机抛出要约收购计划,支持他重返公司。而在这些支持背后,重组董事会,是这些投资者们共同的条件。

从目前的结局来看,在这104小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里,胜利者是Altman以及他背后包括微软在内的一众投资人。对于一家每日烧掉上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来说,Altman更看重AI商业化的主张,显然更符合他背后支持的利益。

而对于伊利亚等人来说,尽管身位OpenAI的首席科学家,他对于ChatGPT的贡献可能远胜于Altman。但作为一个更关注AI安全发展的保守主义者,他与同伴们失败了。

在Altman最新的推文里,他多次提到了“微软的支持”、“与微软继续携手”等。如果不出意外,在OpenAI的未来以及ChatGPT的未来里,微软无疑将成为更重要的角色。投资人的胜利似乎也预示着OpenAI曾作为一家非盈利技术机构的畅想和理念已经终结。

没有人能准确预知AI与人类将会发展到什么地步,或许真如伊利亚所说,他曾经发现ChatGPT已经具备“自我意识”。无论如何,重新复盘这场人类之间的权力游戏依然很有必要,因为它可能会成为未来AI发展走向的一个里程碑——

且难说好坏。

一切照旧,微软赢了?

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原点。北京时间11月22日下午,OpenAI公开声明称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将重返OpenAI担任首席执行官。

从上周五Altman突遭董事会驱逐,这五天密集发生着一系列反转事件,让这家全球领先的AI公司的命运一度变得扑朔迷离,而今天突然的官宣或意味着OpenAI此番大戏落幕,我们能看到的直接结果是:原董事会洗牌,微软增强了对OpenAI的控制权。

OpenAI在X平台上公开表示:“我们已经达成原则性协议,山姆·奥特曼将回到OpenAI担任首席执行官,并与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董事长)、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和亚当·德安格洛(Adam D'Angelo)组成新的初始董事会。我们正在合力解决细节问题。”

OpenAI的这条推文也让新董事会名单随之披露,原董事会成员Helen Toner、Tasha McCauley将离开。新加入董事会的成员名单豪华,布雷特·泰勒此前是Salesforce高管,在马斯克收购Twitter时,他曾担任Twitter董事会主席,也曾是Facebook的首席技术官;拉里·萨默斯是一名经济学家,曾任财政部长和哈佛大学校长。

Altman本人也在其X账号上回应:“我爱OpenAI,过去几天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团队及其使命保持一致。很明显,这对我和团队来说是最好的道路。在新董事会和萨蒂亚(Satya)(注:Satya为微软CEO)的支持下,我期待着回到OpenAI,并与微软建立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转发Alteman这篇推文时说:“我们对OpenAI董事会的变化感到鼓舞。我们认为,这是迈向更稳定、信息更灵通和更有效治理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第一步。Sam、Greg和我进行了交谈,并同意他们在OAI领导团队中发挥关键作用,以确保OAI继续蓬勃发展并实现其使命。我们期待在我们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为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下一代人工智能的价值。”

Greg Brockman也在X上确认回归:“今晚回OpenAI继续敲代码”。

回溯这场“权力”角逐,从大股东微软的行动,投资人的要约收购,坚定驱逐Altman的董事会决议,以及互相意见并不统一的董事会成员等等组成了一张纠葛利益与立场的网。当Sam Altman和Greg Brockman在X平台放出自己被董事会驱逐的消息不久,微软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就公开表达了对他们二人的招募,这一行动在周日当晚,OpenAI董事会通过员工备忘录,进一步公开宣称对二人的驱逐后进一步升级。

微软在当晚的备忘录被曝光后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宣布将聘请Altman、Brockman 和未透露姓名的“同事”加入一个新的人工智能部门,并由 Altman 担任首席执行官。

“我们期待迅速采取行动,为他们提供成功所需的资源,”纳德拉在X(以前称为Twitter)上写道。而Altman则用“使命仍在继续”的说法隐晦的做出回应。

这样的做法很快赢得了包括OpenAI员工以及Altman支持者们的欢迎。微软这套与OpenAI董事会完全相反的动作,甚至让很多人都忽略了微软本身也是OpenAI董事会的成员,这也意味着最初驱逐二人的决议,他们也一定了解并看到过。而这样的行动背后似乎与为了在微软争取更多董事会席位以及决定OpenAI未来发展的话语权息息相关。

后来发生的事实表明,微软确实确实可能存在其他目的。据彭博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在公开平台表达了为二人提供岗位,并极力促成他们回归的背后,微软也有自己的条件,首先是公司目前的董事会必须辞职,其次OpenAI的治理模式也必须改变,以确保类似的巨变不会再次发生——而为确保这一事项,微软可能要求增加自己在OpenAI董事会中的席位。

增加自己对OpenAI的控制权,这此前被认为可能激怒美国监管机构对反垄断的认定。但从战略上讲,微软的操作几乎算是神来之笔。现在,微软能在短期内继续使用OpenAI的模型为其产品提供动力,同时也为Altman领导的新团队提供资金和算力,从而建立长期的微软新模型。他将从OpenAI获得一群才华横溢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微软现在实际上拥有一个新的人工智能实验室100%的股权,任何硅谷的风险投资家都会排队投资这个实验室。

OpenAI在创立初期曾坚守自己是一家非盈利技术机构,这导致其董事会成员相当多元,且意见不统一。尽管微软已经是最大的投资者,但在一场“合适的政变”没有发生之前,他们显然也无力撼动早前的架构,而在这次事件中,OpenAI董事会的操作,更加暴露了其董事之间的意见不统一,以及究竟是哪种思想在代表这家公司。

谁该主导公司

与微软类似,OpenAI其他投资者也各有立场。而他们在事件中的选择与立场,则与以OpenAI首席科学家伊利亚为首原董事会们的立场截然相反。

双方之间,在意的可能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眼下,以Thrive Capital为首的OpenAI投资者正在需求通过要约收购的形式,来重新执掌公司,并以此吸引Altman的回归。据彭博报道,他们计划通过吸纳OpenAI员工手中的股票,来发起要约收购,从而进一步推高该公司的估值到860亿美元,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摆平董事会目前的争议,同时吸引Altman回归,但事态发展让成败与否核心仍然取决于Altman究竟会以哪种身份回归。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投资人当下看起来积极挽救公司的行动可能另有目的。据彭博和纽约时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这些投资人中的一些人在周末OpenAI董事会决议驱逐Altman时的立场并不坚定,相反,他们还在帮助董事会成员积极寻找Altman离开的后补者,比如前推特的首席执行官,Emmett Shear。而后者正是后来OpenAI董事会公开宣布的继任者之一。

投资人的立场与摇摆不定,恰恰说明了一路顺风顺水OpenAI内部可能早在酝酿不为人知的巨大变故。各种互相冲突的细节颇值得玩味,比如据纽约时报报道,上周日当晚,OpenAI 临时首席执行官Mira Murati曾告诉一名董事会成员,她计划将Alteman重新带回公司。

但董事会当时其实已经决定任命前推特首席执行官Emmett Shear接手她的工作,并在这位临时执行官几乎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OpenAI董事会于当晚向全体员工发布了一则备忘录,其中明确表示,没有任何具体时间导致Altman被解雇,只是他失去了董事会的信任。

“简单地说,Sam 的行为以及他在与董事会的互动中缺乏透明度的做法削弱了董事会有效行使对公司拥有的法定监督的能力” 备忘录写道。

这则备忘录模棱两可的解释,进一步让微软在周日当晚宣布招募Alteman的举动成为高光时刻,而让OpenAI的董事会进一步陷入了众矢之的。微软当时的反应相当迅速,Satya Nadella几乎是在该消息刚刚被曝光,就主动宣布了他们的计划。

微软的操作,投资人的摇摆,已经不难看出这种闹剧背后实际上是对OpenAI控制权与走向的争锋。

当然,不少国外评论家也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核心原因,正是在两周前的OpenAI开发者大会上,Sam Alteman宣布将推出GPT商店这一商业化行为。

作为一家每日烧钱上亿美元的创业公司,OpenAI仍然有着一个非商业化团体的董事会。而据纽约时报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 Alteman过早的为AI发展引入商业化,是与董事会其他成员的主要分歧。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很多该公司员工的认可。一些支持者提出理由,OpenAI的非营利董事会早已不再能支持OpenAI已拥有的业务规模,这是一家拥有700名员工、众多客户和企业合作伙伴,并有望实现10亿美元年收入的企业。

持续的烧钱不是投资人希望看到的,而对员工来说,要求每一个都将这份工作视作“人类的使命”似乎也不现实。公司估值水涨船高带来的可能是工资和奖金,对普通人来说这或许比AI去向何方更实际。

需要注意,在Altman回归这件事上持反对意见的董事会成员主要包括公司首席科学家兼联合创始人伊利亚·苏茨克韦尔(Ilya Sutskever)、Adam D’Angelo,Quora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塔莎·麦考利 (Tasha McCauley),GeoSim Systems 首席执行官;乔治敦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战略和基础研究资助主任海伦·托纳 (Helen Toner)。

其中,伊利亚·苏茨克韦尔是反对Altman的核心发起人与领导者,他与Altman的矛盾此前也曾在X平台公开交锋。不过有碍于近期几乎全体员工宣布辞职“逼宫”,伊利亚·苏茨克韦尔已经就此前逼走Altman的决定在X平台公开道歉。

纽约时报近期在一则报道指出,在有关Altman被驱逐这件事上,某些人工智能末日论或者有效利他主义者也是显然的赢家,尽管当下对于AI威胁人类的言论看起来还比较幼稚,但在董事会中,包括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韦尔、塔莎·麦考利和海伦·托纳都曾是此类言论的支持者,而他们也恰好是支持解雇Altman的人,其中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韦尔甚至是反对Altman行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

从某种层面看,在迷雾重重的商战背后,这个单纯的理由或许不乏正确性,毕竟一家公司总是需要和产品发展方向的掌舵者,而掌舵者的意志又取决于集体共识,当这种共识在对AI的发展和理解出现明显偏差时,谁说了算,可能必须通过“政变”来实现。

Altman无疑是眼下最适合主导这家公司的人,毕竟无论微软、投资人还是员工,对他的信任在当下似乎已接近乔布斯之于苹果。但在经历这场权力游戏后,AI技术究竟会走向何方可能又得另当别论了。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