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进入大学,我的首选专业将是人工智能。因为未来一定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年轻人可以获得时代和社会共同发展的广阔前景。”
——比尔·盖茨
这几年,我们明显感觉到人工智能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深度融合,人脸识别、智能分拣、无人驾驶、语音识别、智能诊疗等已大量落地应用。我们可以看到,上至国家政府、下至世界巨头公司,无不将人工智能技术视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性战略。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技术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科技进步起着重要作用,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人工智能顶级人才,人才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高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扮演关键角色,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高地。
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方面已加快推进,多层次地促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成。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2019年,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得首批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资格。今年3月,教育部再次审批通过180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
作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城市,西安拥有优质丰富的高校资源,在人工智能领域科研实力相当突出,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尤为强悍。今天,Dr.蒜为各位整理了这几所高校人工智能的发展,一起来感受下他们的魅力。
01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西安交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七所高校、“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九所高校,“珠峰计划”首批11所名校之一,“2011计划”牵头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入选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发起高校。
1958年西安交通大学在国内首批创建的“自动控制”专业;
1981年,设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1982年,设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1986年在国内最早成立了人工智能专职研究机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
2017年创办了“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探索培养人工智能方向本科生;
2018年,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2018年12月在人机所的基础上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2019年3月获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建设资格。
西安交大人工智能试验班的创办,是对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需求的主动适应。人工智能试验班的培养将充分发挥西安交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优势,与业内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试验班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能够扎实掌握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知识,具备突出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未来能在我国人工智能科研与产业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并有潜力成长为国际一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的优秀拔尖人才。
人工智能试验班自2018年起开始招生,学生选拔按“优中选优”的原则,每年招生40人左右,其中,50%左右通过高考招生选拔,50%左右过校内新生选拔,在学习过程中施行动态管理与进出机制。
0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Xidian University)简称“西电”或“西军电”,是中央部属高校,1959年中央确定的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共建,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行列,是中国最早的2所国防工业重点军校之一(哈军工、西军电并称)和56所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研究生院之一,''两电一邮''成员,先后入选首批5所科技部拨付专项经费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首批6所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首批7所世界一流网络安全学院、首批9所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单位)、首批11所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常务理事单位、首批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1990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交叉学科中心——神经网络研究中心;
2003年成立了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
2005年获准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2007年,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
2008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2年,成立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17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
2005年西电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获批,开启了其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之路,逐步形成具有西电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面向国家国防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积极探索与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融合的新模式。
注重链式思维,构建“国际化+西电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拓展载体建设,厚植产学研协同化人才培养基础;突出研教融合,打造高精尖专业化科技创新团队。
通过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国际合作、本硕博衔接与协同的新工科方式,阶梯式、有针对性地完成让学生“会做、敢想、能创新”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创新”贯穿于学生的成长始终。
03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简称“西工大”,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牵头成员,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欧盟QB50项目亚洲区唯一发起单位与亚洲区总协调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是国内较早在本科阶段开设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向课程的高校,编著出版全国第一部《人工智能导论》、《数字图像处理》等教材。
西工大计算机学院张遵濂教授1982年组织陕西省第一期人工智能讨论班,1987年创建西工大人工智能教研室。何华灿教授从1978年开始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其主编的《人工智能导论》中文教材于1983年出版,是我国第一部人工智能方向的教科书。
西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三航”、“空天地海”大数据为特色,重点关注智能感知、大数据智能、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方向,并通过这些方向进一步支持航空、航天、航海、材料、生物医学等具体应用领域的需求。
人工智能专业致力于培养人格健全,德才兼修,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人工智能领域复合型、创新型、引领型人才,培养方案将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基础,体现“软硬结合、注重系统、强化实践”的传统特色,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特色方向结合”的课程体系,适应国家信息领域和相关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需要。
西北工业大学拥有国内唯一的无人机特种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所是专门从事中小型无人机系统研发和制造,是国内最大的中小型无人机科研生产基地。
无人机特种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掌握无人机总体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无人机平台技术、动力装置技术、飞行控制/导航与制导技术、发射和回收技术、地面站综合设计技术、模拟训练器综合设计技术等。
今年,陕西共有9所高校申请新增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并获批,这9所高校分别是: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商洛学院。
当下,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高校作为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不仅为社会输出大量顶尖人才,也为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