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60多天,ChatGPT月活破亿!讲了这么久ChatGPT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好好聊聊这个顶流背后的男人。
作者:新智元
文章来源:新智元(AI_era)
ChatGPT,用户过亿了!
这个自诞生起就震动整个业界,甚至连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都将其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相提并论的应用,背后的操盘手是谁?
他,就是OpenAI的创始人、马斯克的密友Sam Altman,一个传奇的男人。
除了是技术大牛外,Sam Altman的做派着实有点drama。
前一阵,在一个座谈会上,他接受了记者采访。
当时最为敏感的,莫过于ChatGPT整合进微软必应和Office的问题了。
当女记者就此提问后,Altman眨了眨眼睛,并没有直接回答。
「你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专业记者。你知道我不能对此发表评论。我知道你知道我不能对此发表评论。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不能对此发表评论。既然生命很短暂,我们的时间都很宝贵,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
另外,他也没忘记阴阳一下谷歌。
当挑事的主持人问道:「谷歌对员工解释,之所以没有推出ChatGPT类似产品,是因为GPT技术还不够完美,可能会损害公司声誉,你对此怎么看待呢?」
对此,Altman意味深长地一笑:「我希望等谷歌发布新产品的那一天,他们能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就说这么多。」
你品,你细品
而最近,或许是因为LeCun「ChatGPT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的言论,Altman干脆在推特上取关了LeCun,让吃瓜群众们瞬间兴奋。
背靠微软,OpenAI能拳打谷歌,脚踢Meta,它背后的男人,必然不简单。
让我们来看一看,Sam Altman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今天这个搅动全世界的男人。
Altman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早熟。
他的童年在圣路易斯度过。还在托儿所时,他就掌握了区号背后的系统。
八岁时,他已经学会了编程和拆卸Macintosh。
「在两千人的中西部城市中成为一个同性恋,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他告诉记者。「找到AOL聊天室,对我来说真的意义重大。如果你十一二岁时总把秘密憋在心里,是很难受的。」
当他在16岁那年向父母出柜时,他的母亲大吃一惊。她告诉记者,「Sam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个科技直男。」
预科毕业后,Altman在斯坦福大学学习了两年计算机。之后,他和两名同学辍学,全职开发他们的移动应用程序Loopt,一款能实时分享用户位置的APP。
Loopt是创业孵化公司Y Combinator首批资助的八家公司之一。接受资助的初创公司的每位创始人可获得6,000美元。与Loopt一同入选的,还有Reddit。
Loopt的最终估值达到1.75亿美元,但大众对其兴趣寥寥。2012年,Altman与共同创始人以4300万美元的价格将Loopt出售。
随着公司的出售,Altman的感情生活也走到了终点。在公司出售后,Altman和联合创始人Nick Sivo结束了两人九年的恋爱关系。
在谈及这段感情时,Altman表示:「我以为我会和他结婚,我深爱着他。」
28岁:接手YC孵化器,带飞公司
2014年,28岁的Altman被Y Combinator创始人Paul Graham选中,接替担任创业孵化器的CEO。
在当上YC总裁后,Altman希望让更多的理工类创业公司从中受益。
他为YC选择了一家核裂变和一家核聚变创业公司,因为他想开一家自己的核能公司。他用自己的钱投资了这两家公司,并在董事会任职。
风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的创始人Mark Andreessen表示,「在Sam的领导下,YC的规模增长了10倍。」
2015 年,29岁的Altman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的30位风投精英榜单。
2015 年,Altman与马斯克共同创立了非盈利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公司成立的初衷是,确保人工智能不会消灭人类。
2015年10月6日,马斯克和Altman在旧金山名利场峰会上发表演讲
「我们一直在讨论: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拥有的最美好的事物是什么?」 马斯克在2015年告诉纽约时报:「是人性。」
「我们可以袖手旁观,也可以鼓励监管部门的监督。或者我们可以与那些深切关心以安全和有益于人类的方式发展人工智能的人一起,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其中。」
公司成立之初,一些硅谷大佬承诺向OpenAI投资10亿美元,其中包括领英的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和Peter Thiel。
LinkedIn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
为了专心发展OpenAI,Altman于2019年3月辞去YC总裁一职。
然而,作为一家非营利公司,如何维持企业运转是一个躲不开的问题。
在2019年的一次活动中,Altman被问及OpenAI计划如何盈利,他说:「诚实的回答,是我们不知道」。
Altman表示,OpenAI「从未赚取过任何收入」,并且「目前没有赚取收入的计划」。
「我们不知道有一天我们会如何产生收入,」他当时说。
「为爱发电」的OpenAI并没有坚持多久。2019年5月,公司宣布从非营利性公司转变为「有限营利」公司,Altman任OpenAI的首席执行官。
OpenAI在官博中表示: 「我们希望在继续履行使命的同时提高筹集资金的能力,而且我们所知的任何现有法律结构,都无法达到正确的平衡。 」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将OpenAI创建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混合体——我们称之为『有限营利』公司。」
公告一出,Altman就搭上了前往微软总部的飞机。在展示完自家的AI模型后,10月,OpenAI便获得了微软10亿美元的投资。
本月,微软再次宣布将向OpenAI投资「数十亿美元」。虽然没有透露投资的具体细节,但据信,微软的投资价值达100亿美元。
如果这笔资金最终敲定,包括新的投资在内,OpenAI的估值将达到290亿美元。
拿到巨款,OpenAI终于能实现自己创立之初的梦想。据公司内部人员透露,在接受微软投资后,OpenAI更加专注于开发自然语言处理。
有了雄厚的财力支持,全世界都更加期待含着金汤匙的GPT-4的到来。
2019年,OpenAI还是个濒临破产的小初创公司。微软的10亿美元注资,给OpenAI打了一针强心剂。
几年后,微软得到了不菲的回报——OpenAI推出的ChatGPT一推出,瞬间火爆全网。
借着ChatGPT的东风,AIGC吸引了全世界投资者的目光,可以预见,接下来几年,这一领域必将势如破竹,形势大好。
而隔壁的谷歌和Meta等大厂,简直要馋哭了!之前小扎砸了230亿美元,还是没把元宇宙搞出花来,现在,「元宇宙」似乎眼看要成明日黄花。
另一边,才两个月出头,谷歌就已经被ChatGPT这位初生牛犊逼到发布「红色警报」,甚至不得不放弃「声誉风险」那一套大公司做派,开始学习OpenAI这种小初创公司的打法了——两眼一闭,就是干!
最近,根据瑞银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OpenAI去年11月底推出的ChatGPT在1月份达到了1亿月度活跃用户,使其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面向消费者的app。
该报告援引分析公司Similarweb的数据说,今年1月,平均每天约有1300万独立访客使用ChatGPT,比12月高出一倍多。
「在我们聚焦互联网领域的过去20年里,还没有一个应用能实现如此迅速的活跃用户增长。」
根据Sensor Tower的数据,从上线开始算,到达到1亿月活,TikTok花了大约9个月,Instagram花了大约两年半,ChatGPT只用了两个月。
周四,OpenAI宣布推出ChatGPT Plus付费版,每月订阅费20美元,最初只限于美国的用户。该公司表示,付费版将提供更稳定、更快速的服务,并有机会首先尝试新功能。
分析人士认为,ChatGPT的病毒式增长,将使OpenAI在与其他AI公司的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
虽然用户暴增带来的服务器压力,会给OpenAI带来大量的计算成本增加,但这些用户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反馈意见,更高效地训练聊天机器人的反应。
OpenAI表示,这些订阅收入会作为算力成本,为ChatGPT的全体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尽管ChatGPT的爆火带来了人们对其越来越多的质疑,比如可能助长学术不端,导致垃圾或错误信息泛滥等问题,但,人气就是商机。
自2019年就投资OpenAI的微软,正商谈再投100亿美元,将ChatGPT整合进自家的多项服务中——Office全家桶、Bing搜索、Azure云服务等。
微软的老对手谷歌如临大敌,CEO Pichai连续牵头召开会议商讨对策。据报道,谷歌高层已经将ChatGPT作为「红色警戒」级的对手,甚至连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 ·布林也出席了会议。
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更是将ChatGPT的意义与PC和互联网的诞生相比。
他在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像ChatGPT这样的AI聊天机器人,将变得与PC或互联网同样重要,并将成为2023年最热门的话题。(本文作者新智元,来源于新智元,IT大佬已获得作者授权、经IT大佬编辑发布,文中观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IT大佬观点。)
参考资料: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sam-altman-chatgpt-openai-ceo-career-net-worth-ycombinator-prepper-2023-1#some-of-silicon-valleys-most-prominent-names-pledged-1-billion-to-openai-along-with-altman-and-musk-including-reid-hoffman-the-cofounder-of-linkedin-and-peter-thiel-17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chatgpt-sets-record-fastest-growing-user-base-analyst-note-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