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近期出现了一种观点,说是AI开始熄火了,热潮渐退,依据是ChatGPT全球访问量增幅逐月下降,6月份的环比增长率甚至跌至负数。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更多的是视角问题。此处的“热潮”究竟是什么?而我们所期待的AI又是什么?
热闹退散
近日,一组数据引发了人们对ChatGPT是否凉凉的讨论。网站流量监测服务商Similarweb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ChatGPT全球访问量环比增幅分别为131.6%、62.5%、55.8%、12.6%、2.8%,增长幅度明显下降;6月份的访问量更是环比下滑9.7%,为其推出以来首次。如何看待数月前风头无两的ChatGPT如今热度渐退的现象?
首先,我们要明晰的是,这是一个增长率的下降,也就是没有“更多”的人去访问ChatGPT了。无论哪个领域,都有着这样一种现象:一个新事物的出现,瞬时引爆关注,热度攀至顶峰后,逐步下滑。有点像老子所说的“盛极而衰”。
在科技领域,往往把这种规律用一个通俗易懂的词来表述:风口。于是就有了“站在风口的猪也能飞”的说法。
拉回到AI领域,ChatGPT访问量增幅多大,与其前景其实并不密切关联。于ChatGPT这一出道即巅峰的会话式人工智能模型而言,访问用户增量多数来自于“吃瓜群众”,看一眼,满足下好奇心而已。所以,当我们说ChatGPT访问量涨不动了,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围观的外行人逐渐退散,剩下的,则是该认真干活的那些家伙。
需要耐心
重点在于,ChatGPT所预示的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是否真的就要到来?
我们都知道“AI”一词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但一些人也将之调侃为“Artificial Idiot”——是的,你要喜欢,它就是“人工智能”;你要不喜欢,也可以把它叫作“人工智障”。
在过去将近60年的时间里,AI领域本身经历了三起三落的过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产生出能够真正改变世界的成果和产品。
人类对于AI的期盼,早已在40年前的科幻电影里给出了答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和人类一样思考、交流,有情感,但是又在记忆、计算、推理等方面远超人类的智能。当然,还要保持对人类的忠诚。这,就是AGI。
然而,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所谓的AI一直在弱AI阶段徘徊。即便是为了实现“人工智障”,人类也已经使出九牛二虎之力。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当ChatGPT出现的时候,人们为何如此之惊喜。
前不久,笔者在和一位诺奖得主对话时,他谈到了自己使用ChatGPT的感受。他用了这样一个比喻:苹果公司的Siri就好像一个幼儿园的小孩,而ChatGPT已经是大学生。
在此之前,大众对于AI的期望过高,导致了现实与预期的差距。过去几年中,媒体对AI技术的报道不乏夸大其词的言论。当人们发现AI并不能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具有智能和创造力时,失望感开始蔓延。这种过高的期望导致了对AI的失望和冷却。
当然,ChatGPT依然谈不上完美,甚至仍然可以说有各种各样的瑕疵。但是,至少,行业内外都从ChatGPT中看到了人工智能的真正未来。
而我们知道,这一波AI浪潮之所以如此澎湃,其背后的推动力是大数据、算力、移动互联网等多个并行领域的发展。这些并行领域的颠覆性突破能对AI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推动作用。譬如说,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算力稀缺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AI对于算力的需求量之巨,毋庸讳言。
所以,我们可以期待和想象的是,如果实现了量子计算,那么在宇宙级算力的加持之下,AI会进化得何等之强大。可能,也只有到那个时候,人类才能自豪地说,我们真正创造出了一个“新物种”。
对这些,我们仍然需要漫长的等待,需要耐心和坚持,而不是半年一波的热潮起、热潮退。
大浪淘沙
另外,还需要警惕的是,轻易把资本的观点当作科学的论断。尤其是一些侃侃而谈者,说的远非真理真言。
在一个人工智能论坛上,笔者和一位知名人工智能专家有过一段对话。我的问题是,台上一些人嘴里谈的是AI,但其实都站在利益的视角,关切的依旧是商业价值的问题。专家说,是的,所以我们要思考和讨论,AI的真正未来是什么。
有利则来,无利则走,这是资本的逻辑。
所以,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在ChatGPT出现之后,大厂纷纷推出自己的大模型,一些匆匆上马者,无非就是想抢一下热度、推一下股价,或者只是想显示自己依然有能力赶得上时代而已。这也是为什么,仿佛一瞬间,市面上出现了那么多所谓的AIGC工具,个个都要自我鼓吹一番,然后售卖终身会员,实际使用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在资本市场上,继元宇宙之后,终于等来了一个可以热炒的故事,怎么可能放过?于是,一干AIGC概念公司被投资者合力推上了涨停板。然后,炒家高位离场,赚得盆满钵满。
这也是所谓的热潮来、热潮退。
泡沫总会破裂,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大浪淘沙般的效果。
周鸿祎的观点不无道理——他认为,有泡沫总不是坏事,这样才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涌入。
虽然由于技术还不够成熟、语境识别能力不够理想,以及学术鉴别能力不高等问题,AI的实际表现仍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但至少在一些行业,AI大模型已开始得到应用,替代了大量低价值工作。
当前,AI大模型时代还处于早期阶段,经过高速增长之后,泡沫破裂将是必然现象。我们可以相信,在泡沫被挤破之后,新一代更强大的企业将从破碎的泡沫中崛起,冲上产业制高点。
而作为每个具体的个人,笔者的建议是,还是要多关注一下,未来AI的可能性会对你所在的行业产生怎样的冲击。
譬如说,作为媒体从业者的我,很有可能未来会使用AI工具把那些低信息量但是又有需求的写作给解决掉。而像你正在看的这篇文章,估计AI一时半会还写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