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ChatGPT|教育|人工智能

ChatGPT对教育意味着什么?究竟有何影响和意义

作者:轻舟校园发布时间:2023-03-17

原标题:ChatGPT对教育意味着什么?究竟有何影响和意义

2023年开年以来,ChatGPT成为最火热的话题之一。

作为一款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ChatGPT可以根据议题完成包括回答问题,撰写论文、诗歌在内的多种工作。会写作业、写论文、写演讲稿……ChatGPT的确在很多领域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它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会给抄袭、作弊提供便利。

面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教育界将面对何种挑战,又该如何应对?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这一话题引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议。

一、争论不休:“对手”还是“队友”?

目前,已有学校或教育机构针对ChatGPT可能在教育中带来的连锁反应,给出了明确回应。比如已有多所公立学校宣布禁用ChatGPT,多家国内外期刊机构声明,暂不接受任何大型语言模型工具,也禁止将ChatGPT列为论文“合著者”。

对教育来说,ChatGPT到底是敌是友?这个讨论自ChatGPT诞生就被大家热议,一方担忧新技术会带来更多难题,另一方则对新技术带来的新教育教学格局充满期待。

目前ChatGPT处于哪个技术阶段?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说:“就像第一次看到飞机飞起来、汽车跑起来,一方面大家很兴奋,没见过;另一方面会担心汽车乱跑怎么办,会不会撞到人家里去,这其实很正常。新技术从取得突破到大规模民用,还会再经历一个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需要突破‘最后一公里’的建设。但是我对技术创新一直是非常乐观的。”

人工智能应用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此前“双减”政策中就提及要治理中小学生滥用“拍照搜题”这一现象。不少代表委员担心,盲目使用类似拍照搜题、ChatGPT等智能技术,会严重惰化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两会前,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和同事做过关于ChatGPT的调研,在他看来,ChatGPT的出现是在长期基础研究基础上多学科交叉后的重大发展,但它仍然是现有知识的整合,并没有突破现有的知识框架和研究成果。至于它到底是敌是友,他打了个比方:“就像核能,如果利用得当就可以作为能源造福人类;如果不正确使用,就会给全人类造成灾难。”

也有不少的代表委员和专家认为,不妨让ChatGPT“多飞一会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进宝认为,就教育系统中某些特殊和具体的应用情形,由于ChatGPT的使用引发的不良反应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即使是前述报道中所提到的行为,在他看来也只是短期阶段学生们的新奇尝试,很难说会变成一种长期行为,管理部门出台限制措施还为时尚早。而对于中国而言,该软件的使用所能引起的不良后果也尚未显现。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永谋说:“一些人夸大它的颠覆性,另一些人则低估它的冲击,这两种极端观点都应该避免。”

当然,我们也应该给ChatGPT一个自辩的机会,当记者在ChatGPT的对话框中输入“如何看待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后,ChatGPT的回答是:“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可以对教育产生积极影响。提供在线学习资源:ChatGPT可以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并与学生进行对话。这种交互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支持和指导。支持学生自主学习:ChatGPT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学习材料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改善教学方式:ChatGPT可以为教师提供工具和资源,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方式。例如,ChatGPT可以提供自动评分、语音识别等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针对教育:“逼入角落”还是“打开天窗”?

“ChatGPT把教育逼到了墙角!”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对ChatGPT的判断。

对于目前ChatGPT带来的副作用,倪闽景表示:“教育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比如学生会用这个找答案,甚至直接用这个写论文。我们教育有一些惯性,新的东西出来会比较手忙脚乱,甚至有些学校会屏蔽,这都可以理解,但我认为新的技术出来以后,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内容和新的思维能力的构建。”

在他看来,ChatGPT的出现,应该是教育自身改革的一次重大机会,因为如果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改变,教育是不可能靠屏蔽ChatGPT维持下去的,只有多样化才能探索出教育新的生长点。

上海纽约大学名誉校长、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俞立中谈起ChatGPT引发的涟漪时说:“我们的教育改革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思维层面,花力气在教材、大纲、课程体系方面改革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培养模式、学校架构、教育形态要发生变化。”

倪闽景认为,面对挑战,教育改革需在以下三方面作重大调整。

第一,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而不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

第二,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有重大调整,主要的方向是要用ChatGPT等学习工具来协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而不是回避与恐惧。

第三,教育要超越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品质。

尽管大家对ChatGPT带来的变革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教育如何接招依旧需要妥善规划。刘永谋认为,在教育领域,ChatGPT在辅助学习、辅助教学和辅助科研方面的潜力初步显露,但也带来学术不端、冲击既有教育体系等问题。

将ChatGPT运用于教育领域,不等于简单将其引入课堂和智慧教学平台,而是与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教学体系转变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教育数字化转型并非单纯的技术应用,必须预先研究、整体规划、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三、破解困局:“顺势而为”还是“关进笼子”?

事实上,ChatGPT远没有大家认为的那样“聪明绝伦”。比如,ChatGPT会非常自然地回答诸如“诸葛亮是如何打败秦始皇?”这样的问题,并给出错误且荒谬的答案。目前的ChatGPT仍然难以充分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内在的逻辑关系,这样的事实性错误也会误导学生。

不仅如此,不少代表委员也关注到ChatGPT有可能会带来的风险。2022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将人工智能作为需要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重点领域之一。当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伦理治理仍面临诸如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生成虚假信息、算法“黑箱”、隐私泄露等争议。以教育数据隐私问题为例,ChatGPT需要联网工作,存在隐私泄露和侵权的风险。教育数据如果被滥用,可能伤害未成年学生。

在薛其坤看来,人工智能会涉及伦理道德、知识产权和学术不端等问题,下一步需要认真研究怎么利用人工智能服务人才培养,教育部门应该在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同样的,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新技术的出现也有可能扩大教育不公平。刘永谋说:“不同地区的网络质量、设备配置水平等参差不齐,教师的数字素养差别很大,学生获得智能技术教育红利的能力存在地区差别。目前,关注ChatGPT冲击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可能造成新的地区教育数字鸿沟问题。”

在今年两会上,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伦理治理的提案》。当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伦理治理仍面临不少问题。在制度方面,可落地实施的法律法规比较欠缺,合规底线和惩戒力度不够明确。在管理方面,缺乏统筹的问题比较突出,职责分工不够明确,伦理治理审查与监管仍存在空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认为,对于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浪潮,既不能过于担心、一禁了之,也不能毫不担心、放之任之,建议积极稳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

刘永谋认为,对于教育数字化的推动,应采取渐进且可持续的方式。数字化并非促进教育变革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教育变革的全部内容。应用智能技术并非总是推动教育进步。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在运行中及时听取各方意见,不断调整、修正甚至重构推进方案。学生使用ChatGPT写作业和论文等问题,相信经过针对性调整后,会很快得到解决。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