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1世纪最具前景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正以迅猛发展之势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物多样性作为综合性学科,涉及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面,而生物多样性保护受气候、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更是一项庞大、复杂、系统性的工作。借助人工智能手段去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确实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笔者近日浏览到一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人工智能助力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的相关举措,方式很新奇,也再次丰富了笔者的知识储备。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这就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图源:绿会融媒
图像和视频智能技术开展物种监测
通过研发物种视频监测识别系统,采集物种视频和图像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系统会对一定时间内监测到的物种、数量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向系统管理人员发出提示。如监测到珍稀濒危物种,系统还会发出“预警”提示。
“听声辨物”进行分析和识别
如果没有采集到完整的物种视频和图像数据,人工智能也能通过它们发出的声音,以“听声辨物”的方式,长时间采集野生动物声音数据,通过AI算法模型来判断这一物种出现的频次和物种类别等。这种方式与图像、视频智能技术采集相辅相成,其重点作用在于识别、定位野生动物,以此大大减少人为收集信息的压力。
阻止野生动物非法盗猎
人工智能可以协助执法机构预测偷猎者下一步将袭击的地方,系统会根据已经发现的偷猎数据进行识别和分析,根据风险因素特征,向执法机构或护林员建议出最优的区域巡逻路线,这些建议会随着时间、天气、地形等条件影响而调整和改变。
参与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在巴西,人工智能被用于追踪了解当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环境状况。以内格罗河流域为例,巴西的工作人员通过人工智能处理了来自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的超过15万张卫星图像。处理和分析的结果令研究人员震惊,过去的30年间,巴西流失了超过15%的地表水。这也帮助当地采取措施应对地表水流失,从而减缓巴西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
以上,仅仅是人工智能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冰山一角,未来人工智能将在诸多领域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贡献力量。
面对人工智能的变革性渗透,除了期待,还有担忧。目前,它所发挥的更多作用只在于辅助。从现有的人工智能开发及争议情况看,仍存在很多局限性,还不能完全取代人工监测工作,特别是在采集分析一些复杂度更高的数据时,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会出现因缺少生态学专家的精准标注和预判,而造成错误判断。针对部分人工智能数据开源和开放的特点,一些核心信息的隐私性和安全性也同样面临风险。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如何精准且恰到好处地应用人工智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是未来需要审视和关注的问题。笔者也期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和水平的不断成熟完善,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更妥善地解决。
本文仅供资讯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欢迎转发(请标注来源)。
文 | Cherry
审 | Tammy
编辑 | LYJ
参考资料来源
1.人工智能助力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520228872962748&wfr=spider&for=pc
2.新形式的治理——人工智能在动物保护中的作用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0647229118689778&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