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的A股市值第一,极有可能在近期被取代。
3月14日盘中,中国移动(SH600941,股价98.34元,市值2.10万亿元)股价一度突破100元,总市值与贵州茅台(SH600519,股价1766.00元,市值2.22万亿元)的距离只差不到一个涨停板。
刺激股价拉升的因素有很多。消息面上,中国移动12日深夜披露带来业绩向好预期的公告,并对分红作出承诺:将在2023年提升派息率至70%以上。
股价上涨的大背景,还包括近期国、央企估值重塑,其股价目前较回A时均有明显提升。此外,数字中国的深入发展也提供了一个上涨逻辑。随着AI算力需求大增等因素,喊了几年“数字化转型”的运营商,拥有了将手中大量数据变成真金白银的可能。
长期以来,贵州茅台能稳坐市值第一,其产品稀缺性和品牌效应已是酒企里的独一份。如今,通信运营商已显露超越之势,但投资者还需要在其身上看到更多独家标签。
与贵州茅台还差一个涨停板
当前的运营商“上位”,对资本市场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北京达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马继华看来,运营商,或者说沾上数字经济概念的企业市值第一,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助于改变资本市场预期和投资者偏好。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也指出,在资本市场上,TMT企业、银行、能源类产业的市值排名前列相对常见,尤其是活力强、溢价想象力强的TMT企业。“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能领军国内股市更好,但目前来看还很难。相比之下,中国移动这样的成熟企业更利于被市场接受。”付亮称。
至于为何会有这波拉升,背后逻辑之一,或与中国移动的2022年业绩有关。
3月12日晚间,中国移动发布公告称,2022年,中国移动的移动客户达9.75亿户,净增1811万户,净增规模创近3年新高,其中5G套餐客户达到6.14亿户。此外,中国移动还提出,预计2022年全年派息率将比上年进一步提升,2023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提升至当年公司股东应占利润的70%以上。
“更好的业绩,更高的派息率,明显刺激了中国移动的股价上涨。”付亮称。
近日,中国联通(SH600050,股价6.18元,市值1966亿元)公布2022年报,其营收、净利润均同比上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SH601728,股价7.28元,市值6662亿元)股价随后也有拉升。
除了中国移动,3月12日晚间透露“近期经营情况”的还有中国电信,其股价亦在次日有明显拉升。
付亮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两家公告风格来看,中国移动表现了“锐意进取”的一面,中国电信则更“踏实稳健”。
“(财报)很可能还会推动股价波动,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应逐步练就‘与A股握手’的技巧。”付亮认为,在A股“战斗”多年的中国联通经验要更丰富一些,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则还需掌握更多向国内投资者展示自身的技巧。
运营商估值重塑的“东风”将至
中国移动的活跃,不只是这几天。2023年以来,中国移动累计涨幅超过45%。短期刺激之外,公司的长期成长逻辑够硬吗?
在马继华看来,公司的长期利好有三点:数字经济发展大环境向好、通信行业趋势向好(价值回归)以及中国移动自身的行业龙头地位。
从价值回归角度来看,三大运营商全部回A后,整体股价确有明显增长。且自从回A后,运营商掌舵人多次在业绩说明会中提出,要重塑电信运营商估值体系。
想让资本看好运营商,漂亮的业绩是首要条件。而从近年业绩来看,这一指标已经达成,只需再等一个契机。
招商证券近日发布的研报指出,为推动国有企业到2025年价值创造体系基本完善、价值创造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本轮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将在2023年4月正式进入组织落实阶段。
机构人士注意到,部分国、央企被低估后,市场开启了估值修复。
这轮估值修复,就是运营商一直在等待的契机。用中国联通在财报说明会中的说法,当下价值修复机遇已经显现,未来将借国央企估值修复“东风”“乘势启航”,积极探索重塑估值体系。
这轮重塑期会有多长,业内的观点略有差异。
在付亮看来,运营商要证明自己,还是要看业绩的稳定和对股民的回报。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估值重塑是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回归A股。“港交所对科技类股票的估值一直偏保守,而且运营商与外界交互少,回归A股后都有了明显改善。”不过,付亮也指出,价值回归要辩证地看,在投资和利用资本市场方面,中国移动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天使投资人、知名互联网专家郭涛看来,电信运营商估值重塑有望被长期推动。他指出,随着数字经济领域利好政策的频频释放,以及元宇宙、AIGC、ChatGPT等概念的火爆,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将会提速升级,对网络带宽、算力和5G/6G移动通讯等底层技术支撑业务需求日益旺盛;运营商云业务、IDC数据中心和5G等传统业务及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务都有望实现高速增长,成为长期推动电信运营商估值重塑的动力。
数据经济利好不断但变现仍有难度
数字经济领域制度建设层面利好不断。
3月13日晚间,金融系统业内人士武忠言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就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而国家数据局的成立,则预示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推进提速阶段。
这一背景下,手握大量数据的运营商们将有望率先“吃”到政策红利。毕竟,运营商手里的数据的丰富程度,与互联网龙头企业相比并不逊色。
以中国移动为例,2022年,中国移动移动客户达9.75亿户。除了使用移动电话卡的用户,接入移动宽带或处于移动基站网络下,也会产生相应的数据。
在今年2月的媒体沟通会上,根据中国移动信息技术中心(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当前中国移动日采集数据超5.5PB、日处理量27PB、累计存储数据量超过600PB,拥有超过4.8万的分布式协同计算节点。
中国移动在数据应用上的探索开始得很早。根据上述负责人介绍,2002年至2012年,中国移动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数据仓库,(Oracle、DB2、Teradata)为主流技术的两级经营分析系统。2009年,中国移动提出“大数据技术转型”,并在2021年推出了“梧桐大数据”品牌。
不过,从变现的角度看,当下移动给出的案例大多集中在政府端——如数字政府建设,而行业和企业的应用并不多。
其实,数据变现仍是整个行业需要攻克的课题。
国家数据局官宣成立之初,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姚建明就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人们都希望数据能作为资产交易,但本质上,数据和别的资产不一样,不同的主体用同样的数据,价值也不一样,所以很难定价和确权。此外,若无应用场景,数据利用起来也很难。
“比如营销大数据,直接交易肯定不行,但若去交易统计回来的趋势、观点等数据,一定程度上还会受限,因此有很多难点。”姚建明表示。
中国移动的痛点也相似。
根据马继华的说法,中国移动的数据变现之路显然更在意合规,使用数据也更谨慎,未来的商业模式还需要时间探索。
付亮则表示,数据+算力确有很大想象空间,但要变为生产力,再变为利润,运营商还需要很多突破。“例如,运营商的个人信用体系应该是可以很完善的,但某运营商与用户签信用约时,用的还是花呗。在这个问题中,开发不是难点,关键是背后的风险与责任。”
在一位曾任职手机商高管的通信从业者看来,未来国家数据局应该会在数据应用方面出台对数字经济有益的政策,推动数据活起来、用起来,从而产生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三大运营商将率先受益,“有了国家数据局的统一指导,未来,企业可以合规地干些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