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第四范式主办的2018人工智能+新媒体论坛上,中国搜索党委书记(前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李俊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不能替媒体做什么》的分享,以下是李俊老师的具体发言:
尊敬的各位同行,尊敬的戴文渊、陈雨强、第四范式的东道主感谢大家邀请我来参加这么一个环境优美、技术先进的会议,我自己是在中国搜索工作,今天台下坐了好几位我们的股东中国搜索是由人民日报、人民电视台、经济日报等联合主办的国家唯一搜索引擎,国家版的搜索引擎,今天人民日报的张健也来了,和第四范式的工作我们已经进行了很多年,戴文渊我之前在新华社产品研究院任副院长,戴文渊是新华社产品研究院首批专家唯一的人工智能专家,通过这几年和人工智能的合作,我对人工智能有一些初浅的体会借今天的场合跟各位做一个分享。
今天分享的题目是人工智能不能替媒体做什么?
我自己接触人工智能是在阿尔法狗获胜之前,获胜以后我当时在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组织了第一次国家对人工智能行业的调研,当时给我非常大的冲击,这三年来,人工智能对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像刚才说到的人工智能不是人工万能,今天人工智能科学家都想知道智能技术到底用在哪里最合适,而媒体最关心的问题是智能技术到底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从今天的技术视野来看人工智能至少无法代替媒体做三件事情:
一、无法代替记者开展调研,那些带路珠,有生动的故事人工智能感受不到。
二、人工智能无法代替记者撰写万字长文,那些有灵魂、思想的正版之作机器想不到,也写不出来。
三、人工智能无法替代导演拍摄红色气质、太空领航精彩的纪录片,那些感人肺腑之作机器拍不出来。
简单来说一切诗和远方都不能用冷冰冰的机器来替代,这是三年前我和杨强教授讨论的一个事情,但是新闻工作不仅仅是诗和远方,还要完成大量繁重、重复甚至是枯燥的专业工作,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工作不仅仅是诗和远方远方,还要深刻把握传播规律和互联网规律,需要对用户和人心最大的变量有深刻的洞察,全媒时代的新闻工作不仅仅是诗和远方,还要提升全媒报道能力,在可听可看、可视、可分享、可互动、可传播下很大的力气,这一切正是人工智能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可以说媒体深度融合为人工智能搭建了最大的舞台。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困惑焦虑难题都将在人工智能上找到新的答案,有的问题甚至可能只有人工智能才能给出答案,就像谷歌CEO所说的AI是人类正在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其意义比电、火更加有意义,我们难说人工智能未来还能为我们做什么,但至少在三个赛道上帮媒体的编辑部变的越来越聪明。
中国搜索党委书记李俊
第一个维度,人工智能将成为互联网思维的传感器,帮助媒体离用户更近。大家都在说互联网思维,其实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关键是连接用户,而难点是精确的懂得用户。从媒体经验来看新华社办了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参考消息在报刊时代老报人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到报刊做调查,看看在报刊上读者爱买什么,爱看什么,为什么而买。但是今天用户调查的周期不再是每个月、每个星期而是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每秒都要进行用户画像,从用户的变化来看85后、90后读者正在逐渐成为主流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个群体被称为千禧一带,如何让他们喜爱主流媒体的报道如何让他们比更年轻,让比他们更年轻的一代在主流媒体、主流价值中生长,离开人工智能的帮助可能很难实现。
最近中国搜索正在做一个事情,为00后读者搭建一个阅读平台,00后,如果没有人工智能的帮助,我们怎么能够深入了解这1.4亿人口,这就是算法崛起的时代背景,这也是媒体融合必须和人工智能交朋友的原因,算法乱象不是算法的错,而是不良算法在做恶,今天的互联网巨头都在使用人工智能推荐算法,大家注意腾讯过去只有天天快报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来做的,今年财报天天快报已经退出了财报,因为所有的平台都在使用算法来进行。
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我们的传统媒体、主流媒体还在用手工的方式了解用户,这样用长矛大刀和飞机大炮进行的用户争夺大战不容易也的确到了变革的临界点。主流媒体应该理直气壮的深入算法,我们完全有能力加快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趋利避害,打造以导向为魂的价值阅读优先的主流算法,让主流算法进行用户画像、智能响应赢得智能时代的主导权。在2013年新华社推出第一版客户端,当时我们是和今日头条最早推出算法客户端,2013年6月份,到2017年第四代已经用上了新华社自主研发的算法,当2018年2月新华社客户端2.0再次改版上线的第二代比以前更聪明,极大的优化了读新闻、看新闻的体验。
刚才我讲到当我们在中国搜索进行青少年搜索的时候,为0到17岁每个年龄都配备了产品经理让他们用算法去理解青少年读者的需求,这就是今天住来媒体正在实践的场景。
第二个方面,人工智能将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大幅提升编辑部的效率,4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国营饭店和个体饭店的厨房之战决定胜负不是剂量大小,对于全媒体编辑部来说一键牵发微信、微博,一键剪辑视频是效率,简单来说每天要花多少小时处理采访和写作之外的工作决定了你的效率高低,也决定了编辑部的效率高低,而人工智能解放重复劳动和低效率劳动,让记者编辑专心做新闻,新华社社长已经宣布新华社要打造国内第一个智能化编辑部,新华社和阿里巴巴联合成立了新华制定公司,在今年两会上已经推出了人工智能新闻生产,媒体大脑,15秒根据两会舆情就可以生产内容,到今年世界杯的时候,已经达到每天一万条人工智能自动生产视频的能力,在咪咕上,在世界杯期间不管是射门集锦都实现了智能化,今天上海的进博会媒体大脑和新华社现场已经进入现场,每天在流水线上自动生成大量的视频素材,媒体大脑语音识别帮助记者同步整理采访,机器能做的事不能让人做,人要做比机器,人要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情,今天中国搜索(英)系统,不单能够自动识别图片中哪些不能发出去的,总书记的稿件出现差错和范式的合作自动识别,当报道中出现死链接的时候怎么提示等等,这都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最新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编辑部的工具箱必将越来越充实,媒体算力硬实力、算法软实力、人机合作的巧实力都将大幅增加。
第三个方面,人工智能将成为创新孵化器,让大数据的开采变的更加简单,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发现力,技术与内容的结合能够催生全新的智能行为,比如说今年新华社推出了遥感新闻就是用人工智能技术和遥感技术相结合推出来的,人工智能还具有强大的整合力,技术和产品的嫁接能够产生丰富的智能化产品,大道不可知,这是大数据时代人类智能面临的尴尬,大量的数据人类常常听不见、看不到、注意不到,只有人工智能才能唤醒沉睡的数据,人工智能还具有丰富的扩展性,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一个视频给大家看一下,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一件事情,大家都会面临这样的痛点,当6岁小孩子问你什么是强奸、什么是第三者的时候,你才意识到移动设备交给孩子他面对的是和成人一样的世界,但你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用搜索、信息流用技术真正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才发现,如果我们今天没有人工智能,那我们是很难解决千家万户面临的痛点,不单把暴露暴利色情的东西打在外面,更重要的是要做出孩子爱看的内容,这才是人工智能可以丰富和扩展的众多场景之一。
20多年前中关村大街出了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那时候编辑记者连计算机都不会用,新华社主流媒体率先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媒体当中普及了,今天的人工智能和20多年前的信息高速公路有相似之处,只有大胆的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当中占据主动权,这也是总书记在一周之前在政治局集体学习关于人工智能讲话的最新精神,也愿意用这个结尾跟各位同行、技术专家做一个分享,欢迎大家关注中国搜索,关注人工智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