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超越ChatGPT,医疗领域超越GPT-4,并将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对标GPT-4。”当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还在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3.0版本发布会上放出豪言壮语时,一则关于“科大讯飞学习机中一篇有关《蔺相如》的作文存在含有诋毁伟人、扭曲历史等违背主流价值观的内容”的消息悄悄上了热搜,直接“放倒”了公司股价,当日科大讯飞股价大跌9.97%,市值蒸发百亿元。
对此,刘庆峰回应称“相关舆情背后有幕后推手,害怕讯飞大模型遥遥领先。”但无论是否真有人“数据投毒”,都让外界看到了所谓“超越ChatGPT”实则外强中干。
自入局大模型以来,刘庆峰不止一次提到“超越ChatGPT”,给资本市场带来无限遐想,带动着公司股价水涨船高。而在公司股价高位时,刘庆峰却以还债为由大幅减持套现超25亿。ChatGPT确实给刘庆峰带来巨额财富,但押注大模型的科大讯飞则“失血”严重。
三季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科大讯飞实现47.72营收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实现2.89%的增长,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仅为2579万元,同比降幅高度81.86%,前三季度营收126.14亿元,同比下降0.37%,净利润为9936.21万元,同比下降76.36%。
微不足道的盈利与千亿市值形成了鲜明对比。科大讯飞在财报中解释称,业绩下滑主要原因系公司积极抢抓通用人工智能的历史新机遇,在通用人工智能认知大模型等方面坚定投入。
大模型“烧钱”如流水,作为ChatGPT的研发企业,据悉OpenAI为运营ChatGPT每天要消耗70万美金,需要持续投入大规模资金,这对于收益并不高的OpenAI来说,是巨大的资金支出,以至于有媒体估算,OpenAI或将在2024年破产。
对于常年依赖政府补贴的科大讯飞而言,巨额的研发资金需求更是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而经历了“千模大战”后,摆在各大玩家面前更大的难题是寻找落地场景,科大讯飞提出的是“1+N ”战略。所谓“1+N”,其中“1”就是指通用认知智能大模型,“N”就是大模型在教育、办公、汽车、人机交互等各个领域落地场景。
科大讯飞的“1+N ”战略和2021年3月提出“十亿用户、实现千亿收入、带动万亿产业生态”目标一脉相承。
但多年过去,科大讯飞的业绩越来越依赖学习机等智慧教育领域的产品。今年上半年科大讯飞主营业务收入为78.2亿元,如果按照产品领域划分,其收入来自教育领域、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智慧城市、运营商、智慧汽车、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七项。
但实际上,上半年来自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的收入为24.23亿元,教育领域产品收入为24.21亿元,仅此两项就已经占据了营收的半壁江山。而来自智慧城市、运营商收入分别为15.1亿、9.7亿元,同比上一财年同期分别表现为下降31%、下降11%。来自智慧汽车、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的收入分别为2.1亿、1.9亿、0.9亿,营收占比较小。
凭借政府市场的优势,近年来科大讯飞在智慧教育领域如鱼得水,但这条路也充满风险。比如,今年9月份,当科大讯飞与教育部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签订了《中小学课后服务合作协议》后,市场上便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有声音认为科大讯飞此举疑似变相进军教培行业,以资本的力量堂而皇之进校园,甚至有网友调侃科大讯飞的“一站式课后教学工具和优质素质课程资源开发”,就是“预制课”,会进一步将孩子推入题海,把孩子训练成做题机器,同时会导致孩子们的视力进一步恶化。
而所谓智慧教育,往往需要配套上学习机。因此部分家长认为,这与教育部之前所表达的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减轻学生内卷程度的宣传不符。
目前来看,科大讯飞的大模型最有可能在AI学习机领域趟出路子。但近期发生的“《蔺相如》作文”事件,让科大讯飞自研大模型能力受质疑。这也凸显出,科大讯飞的大模型技术远未能达到赋能百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