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AI绘画|艺术|Stable Diffusion

游戏画师正在被AI绘图「杀死」吗?

作者:清竹大数据发布时间:2023-03-06

原标题:游戏画师正在被AI绘图「杀死」吗?

近两个月,AI绘画在艺术圈名声大噪。

2022年8月22日,具有海量数据库和较高艺术观赏性的AI绘画算法Stable Diffusion宣布开源,这一工具似乎是下一次新技术浪潮的抬头,而这一关键之举无疑掀起了一股热烈的AI绘画热潮。

伴随着越来越多围观网民的加入,国内外社交媒体上也正上演着一场由AI作画引发的人类画师危机大讨论——「AI绘画是否会让画师失业?」

而2022年8月31日,AI绘画的争议从网络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由AI生成的画作《空间歌剧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数字艺术类美术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该奖项的授予引发很大争议,很多参赛者和网友指责他作弊,甚至有人悲观感叹「艺术已死」。但他一开始就是以「杰森·艾伦利用Midjourney」的署名提交的作品,并没有违反任何规则。而且,竞赛组委会也表示不会收回奖项。

AI绘画的迅速迭代进化,让画师们尤其是游戏、电影等行业的依靠数字作图为生的从业者感到紧张,他们纷纷表示自己「原地失业」。

AI绘画狂飙突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它就像任何一项新技术一样,难免伴随争议:究竟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绘画时代,还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一、狂飙突进的AI绘画

虽然2022年被称为「AI绘画元年」,但「AI绘画」绝非一个全新概念。

AI生成的艺术画作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早在2017年,就曾在佳士得拍卖场上拍出过数百万美元的高价。只是在这项技术发展早期,由于算法还没有那么强大,AI绘图只能用于创作一些抽象的内容,人们对此并未抱有乐观的态度。

到了2022年,在图像生成领域,新的图像生成算法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凭借更出色的生成结果取代了过去的对抗生成网络(GAN),获得市场偏爱,由此衍生出了各类新的算法,以及基于这些算法搭建的AI画作生成平台。

所谓「AI绘画」工具,一般是指建立在人工智能算法上,经过深度学习,能够自动迭代,可根据用户指令自动绘制出图画作品的软件或平台。它最根本的基础技术与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是相通的,都是让系统深度学习人类的作品,从而产生模仿行为。

由于这些软件操作门槛低,用户不需要具备深厚的绘画功底,只需输入关键词,选定艺术家风格和绘画风格,AI便会通过运算,短时间内生成多组图画。在一定程度上,AI实现了「人人都是艺术家」。

伴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AI在攻破围棋与诗歌之后,似乎正在朝着艺术领域狂飙突进。

各大互联网巨头公司纷纷下场,加入了AI绘画技术之战,一时间工具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发性增长。Facebook发布了Make-A-Scene,微软推出了NUWA女娲,谷歌内部就卷出了多个AI绘图工具,包括Imagen和Parti。而在中国,百度也上线了中文版的AI绘画工具「文心·一格」。

更让人吃惊的是,创作工具本身也正以极快的速度迭代和进步。受益于大模型的积极开源,全球技术开发者也在模型基础上二次迅速开发出了更新的应用形式,比如基于扩散模型的Photoshop插件。

如今,用户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输入描述画面的关键词,便可用AI产出大量图片,这比人工画省力太多。这个过程看起来就像在施展魔法一样,输入关键词就是在咏唱魔咒,因此不少网友总结出了各类「咒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属于AI艺术的话语体系。

AI正完成着越来越多不可思议的任务,抛开细节元素不讲,在训练得当的前提下,一张精制的AI作品,至少在整体的画面观感上,不再仅仅停留于字面意义的理解,而是展现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已经能在许多人眼中媲美那些专业的画作。

今年6月份,国外某知名杂志当期拼贴风格的封面正是用AI绘图工具生成的,编辑部表示,他们输入的绘图指令正是这次的报道主题「人工智能新前沿」,在尝试了250余次之后,最终确定了这版封面。

二、两极分化的态度:质疑与探索

面对AI绘画带来的改变,网友们更多的是好奇,或是打算亲自上手体验,或是在茶余饭后进行谈论。

而画师或许是受到AI绘画最直接影响的群体,他们对于AI绘画的态度已然两极分化。

一方面,和当年AI围棋或写诗如出一辙,大家的质疑在于AI绘画的独创性。从古至今,艺术都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但作为人类的超级模仿者,AI创作的作品能成为艺术吗?

不少人觉得AI制造的只能是赝品,冷冰冰的算法缺少了内心的表达,不具备艺术的灵韵。

但也有人对此非常悲观,认为虽然高端画师暂时还不会被取代,但是普通画手的创作却可能变得越来越不值钱。对此,圈内的几位知名画师,比如老累、画画的花噎菜、乌合麒麟等,也纷纷下场探讨了相关问题,甚至一度吵上微博热搜榜第一。

另一方面,部分画师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尤其是对于游戏制图、电影领域的图像从业者来说,在吸收了海量艺术家创造的作品后,AI看上去稍加训练便可以替代他们,这让他们直呼「原地失业」。

实际上,古老的艺术总是不断经受新技术的威胁。20世纪前后,照相技术给美术带来了严重的恐慌,但也正是那时,画家们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各种艺术流派百花齐放,艺术市场得到空前发展。美术活下来了,只是画像师这个职业几近消亡。

不可否认的是,AI绘画同样给人们带来了更深一层的冲击感,对一些职业造成了现实的威胁。但与挑战接踵而至的,是空前的机遇。

大模型优秀的生成效果,使得AI绘画具备了一定的实用性和商用潜力,不少行业开始探索将AI绘画投入制作。

游戏行业已经预感到变革将至,最先对AI绘画跃跃欲试。

作为一个对美术资源的数量和效率都有着极高要求的行业,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便是制作人与美术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障碍。制作人往往无法明确表达需求,美术工作人员只能自行捉摸,导致大量反复乃至返工,最大的成本和时间损耗往往来源于此。

AI将带来巨大改变,在设计初期,AI可以根据气氛、风格等设定生成大量草图,在此基础上,制作人与美术人员能够迅速领会彼此的需求。

对于动画行业来说,AI绘画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比如精确生成中间帧、准确给人物填色等。

其实,AI本身并非画师的敌人,反而是他们手中的工具。

「打不过就加入嘛。」知名设计美学博主@Simon_阿文说。他认为「AI不会让我失业,而我大概率能早点下班」,并在微博上做了许多对AI美术的科普与总结,研究AI绘画的辅助作用,比如让AI细化那些复杂的部分、反复迭代构图或元素作为参考等。

或许AI在效率上比人类强上千万倍,但那些仅属于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可能也是技术永远无法触达的。

对于画师们来说,与其担心岗位被AI取代,不如多一些自信和底气,更好地利用这种技术,使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好,这将是大家都需要的。

三、潘多拉的魔盒

AI模型可以在几天时间里「学」完上亿张图片作品,其背后蕴藏的革新潜能不容忽视。

但如同潘多拉的魔盒,AI绘画工具的飞速发展也引爆了技术伦理的争议,其中最迫切的便是版权问题。

当AI绘画的实力越来越强劲,问题也随之而来:网站上的作品有很多都是被无授权转载的——换个说法就是盗版。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用大量受版权保护的创意作品训练AI,是否合乎道德?

大量艺术家为此感到忧虑,比如以恢宏奇幻的油画风格闻名的波兰概念艺术家格雷格·鲁特科夫斯基,最近成了Stable Diffusion中最受欢迎的模仿对象之一。仅仅一个月,他的名字被AI作为关键词使用了93000余次。讽刺的是,毕加索、达芬奇只被使用了2000余次。

无独有偶,今年8月份,AI绘画网站mimic的测试版上线,该网站主攻日系二次元画风头像,允许用户上传图像让AI学习并输出相同画风的AI画作。一经发布便遭到了日本画师的集体抵制,要求开发者禁止让AI模仿自己,有人甚至删除了发在推特上的画作,以防被人盗用上传至平台。

令人唏嘘的是,刚刚离世不久的速写大师金政基,他的作品竟然转头就被人拿去喂给了AI。

在本就不够完善的版权机制下,AI绘画的发展更是让版权危机雪上加霜,成为背后潜藏的法律风险。关于AI生成图片能否商用,各平台众口纷纭,难以厘清。通过学习他人画作生成的作品,是否会侵犯到原作者权益?这给知识产权领域提出了新的思考。

同样让人们担忧的是,AI绘画还显示出了一些危险的倾向。一方面,由于创作自由度高,用户可能会制作出暴力与性等令人不适的图像。另一方面则是生成真人面孔的图片,并进行进一步创作。这或许会重蹈AI换脸技术的覆辙,被用来做一些侵犯他人权利的事情。

如果说百年前摄影技术的诞生带来了「真实感」的冲击,那么今天的AI绘画技术则反其道而行之,进一步消解了图像的真实性。那么未来,真实与虚拟的边界进一步模糊,我们还能相信眼睛看到的任何一张图片吗?

而在训练模型被开源,人人都能免费用AI作画之后,投资界陆续进入这片蓝海,潘多拉魔盒就被彻底打开。

技术团队无法对所有内容审查,这就导致了基于其模型的有害信息难以得到限制。即使平台创始人表示运营团队会设置敏感词进行清理,但审核速度远远赶不上海量图片的增长速度。

在未来,当AI绘图完全成为大众工具,伦理和版权问题尚未解决,我们或许能见到更多有关AI绘画的负面事件。而我们要提防和警惕的可能还是贪婪、邪恶的人性,只有守住伦理底线和法律底线,技术进步才能更好地造福使用者 。

毕竟,AI绘画时代已经不可逆转地到来。

*部分内容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