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记者 钱玉娟 周应梅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下文简称WAIC)7月8日在上海闭幕。
ChatGPT以及各式大模型的火爆,让AIGC在颠覆产业界创新方向的同时,也真实地闯入了平凡人的世界,让智能对话发生,也让一秒生画出现在我们眼前。
过去大半年时间里,生成式AI、大模型、算力……几乎成为全球的焦点,而这也是过去三天举行的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世界各地产业相关人士齐聚上海后,会共论的话题。
经济观察网记者通过对相关AI技术创新成果展示的观览,又采访了人工智能产业界人士对当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探讨后,微观着属于2023年WAIC的十大关键词。
关键词1:大模型
作为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秘书长,姜代楠此次上海WAIC之行,并非一人。“副市长带队”,他告诉记者,除了市级、区级30名领导外,还有当地AI相关企业家20人一起来参加活动。
姜代楠说,第一次组团来WAIC还是2021年,那时在展区里看到最多的AI应用是: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时隔两年再来,如今目之所及,看到的多是大模型。
在ChatGPT爆火后,于国资委下属企业关注高新技术项目的李铁蕾,便对今年WAIC的期待值升高。
在7月7日下午华为云CEO张平安于东莞正式揭开盘古大模型面纱前,华为已经在WAIC上展示了这一大模型深入政务、制造、矿山、气象、医药研发等多个行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提效增速。
开展首日,在拥挤的观众群中,李铁蕾进入世博展览中心。观览一圈后,原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还停留在神经网络、大数据层面的他,刷新了对国产人工智能产业和技术发展的认知,“(相较海外)也不差。”
与盘古大模型的姗姗来迟不同,百度、阿里云、商汤科技已经借WAIC对外公布出各自大模型的进展。当然,自研大模型不只吸引了科技巨头们投入其中,记者在展区看到,像云天励飞、第四范式这样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也都带来了“天书”、“式说”大模型。
“今年最热的词就是大模型。”连续六年参加WAIC的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肖仰华肯定,这一波AGI技术变革对产业发展的意义,但他也表达出希望,“不要让大模型成为一场华丽的‘烟花秀’。”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 图源:记者周应梅拍摄
关键词2:应用落地
当众多企业厂商积极拥抱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变革,直接引发关注的便是应用落地加速。
记者在WAIC设于上海世博展览中心内的华为展区,遇到姜代楠所在的这支青岛观展团,他们正认真听华为展台人员讲解着盘古大模型在一些行业场景中的实际落地。
目前国产大模型百花齐放的状态下,投资人侯波亲自来上海观展,重点看的是应用层。他认为,“能否应用落地,实现商业化”成为了检验大模型成功与否的标准。
香港医院管理局负责人Benny第一次参加WAIC,他重点在展区寻找可以与医院及医疗体系结合的大模型或人工智能技术.。
“大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迅速。”记者遇到Benny时,他手上揣着看过的一些“AI+医疗”相关展示的企业宣传手册,他还将和华为方面展开交流,摸索AI技术和大模型在香港医疗领域实现应用落地的可能。
技术变革之于千行百业,其吸引力不言而喻,但“如何在场景中落地”,却成为大模型竞赛中的各厂商,一个新的试炼场。可以看到,不只是华为一家在WAIC上强调推进AI技术“向实”,包括阿里、腾讯和商汤在内的厂商,都在产业赋能上下足了功夫。
关键词3:算力缺口
“一堆GPT。”连续四年参展WAIC的展商邱民,是国产算力的代表,在大模型热潮来袭后,不少人都认为算力供给方迎来了红利期,可在他看来,“大模型必须要能用起来,后面才有算力厂商的机会。”
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现身《大模型时代的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向以及风险》分论坛时,也指出,在人工智能算力方面,若没有AI芯片,如同“陷入无源之水”。
大模型参数多以亿级计算,所需要的算力,以及背后提供算力支撑的芯片、智能计算,备受产业瞩目。
星环科技创始人、CEO孙元浩介绍,有些客户在试用星环切入金融领域自研的大模型“无涯”时,会有个麻烦事,“他们需要买算力,买GPU卡推理。”短期来看,算力供给会随着美国的芯片出口限制有些紧张。
不过,孙元浩认为,这一问题在未来可以被解决,仅星环科技在WAIC的展台周围,就聚集了燧原科技、登临科技、瀚博半导体、沐曦、墨芯科技等本土算力厂商,它们都在秀出“肌肉”。
成立5年的燧原科技已经连续四年参加WAIC,其展出的云燧智算集群,搭载了自研的AI算力芯片“邃思”,可支持超千卡规模;国产芯片企业瀚博半导体已经是第三次现身WAIC,它在开幕日发布了7nm全功能GPU芯片产品SG100。
关键词4:生态联盟
谈及国产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肖仰华建议用应用生态来带动底座模型,他认为投入AI大模型的厂商们需要明确,“底座模型是我们的短板,但应用生态却是我们的强项。”
动辄超千亿参数的大模型研发,在阿里云CTO周靖人看来,不能只靠算法以及堆积GPU算力去完成,这背后包含底层算力、网络、存储、大数据、框架、模型设计等,是一个涉及复杂技术的系统工程。
通过魔搭社区聚集了数以百万计的AI开发者后,周靖人希望可以这里可以成为“中国最大的‘大模型自由市场’”,并在WAIC上呼吁产业共建中国大模型生态。
记者看到,期间华为也强调做强昇腾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腾讯方面则表示AI大模型技术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协同和生态共建。
在WAIC收官日,中国移动推出了“九天”大模型,并宣布升级“九天揽月”人工智能产业合作生态。
除了大厂商拉动起的生态联盟,肖仰华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还指出,目前国内大模型创新背后的掣肘问题,与海外在“时间”和“算力”方面都存在差距,技术同质化严重。
正视差距、取长补短,肖仰华觉得现阶段“大部分人还需要补课”,他特别呼吁厂商可以推动成立算力、数据及技术相关的联盟。
身在算力一侧的瀚博半导体创始人兼CTO张磊也表示,当前处于AGI时代,行业面对算力需求增长与之带来的挑战,需要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国产大模型的生态圈,从而把握住产业机遇。
关键词5:让计算变可信
虽然对当前中国厂商做大模型仍处于跟随阶段予以肯定,但肖仰华仍建议厂商更多思考如何弯道超车,例如,数据侧可以推动以优质数据来换取底座模型的质量。
“现在数据集的质量还是堪忧的。”孙元浩讲述,一次辅导女儿地理知识,问某个GPT“黄河的第一支流是哪条河?”得到的第一回答“湟水”是错的,问第二遍才得到正解“渭河”。
在孙元浩看来,目前大模型做To C对话容错率较高,从小学生的教学后果判断,假若用以做投资决策、医务诊疗等,发生错误往往后果会很严重。
除了提升数据集和训练模型的精度,让回答更加准确,孙元浩看到,越来越多行业客户希望在大模型训练方面,实现个性化、私有化的数据部署,而他给希望做那个“卖铲子的人”,提供利于客户进行大模型训练需用的工具。
蚂蚁集团大安全机器智能部副总经理张天翼告诉记者,伴随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不仅对数据、算法、算力提出更高要求,还对安全、隐私、伦理也提出了更多挑战。
在蚂蚁集团展台,“可信AI”、“隐私计算”等标识十分显眼。展台负责人王文强连续三年参加WAIC,他向记者介绍,去年亮相的“蚁鉴”AI安全检测平台,可以针对文本、图像等数据类型进行评测,今年WAIC上则升级为2.0版本,新增了AIGC安全性、AI可解释这两大能力。
在张天翼看来,AI在未来要实现“通用”和“可信”,“一定是一体两翼,缺一不可的。”实际上,越来越多厂商重视起AI大规模落地过程中的安全可信问题,商汤科技就倡导要发展人工智能伦理观,参与制订了关于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人工智能伦道德和可持续人工智能相关的行业、国家甚至国际标准。
关键词6:虚拟现实
从WAIC每一年的主题中可以看出,当年的人工智能领域里,最火的业态是什么。2022年的主题中“元生无界”四个字,直接让新秀“元宇宙”占尽风头,WAIC主办方在去年直接为线上的“云端观众”带来了一个关于大会的“元境星球”。
记者看到,今年线上虽同样如此,但“生成未来”的主题词已经将生成式AI,AIGC以及大模型推至C位。
长江计算机集团安防电子事业部总经理洪亮在今年WAIC开展首日就来到了主展馆,可他绕场一圈后,也没看到多少关于“全息技术”的厂商或展示。
要知道,一年前,在主展馆占据显眼位置的都是元宇宙技术相关的XR设备和平台厂商。今年WAIC将元宇宙主题展设置在了浦东新区的张江科学会堂集中呈现,并非因为这一产业及应用市场服务不再火爆,记者获悉,上海市浦东新区意在优化元宇宙这一产业赛道,国际电信联盟甚至在这里启动了“元宇宙焦点组”的工作组,这也是该组织在中国首次举办元宇宙相关活动。
元宇宙还火吗?“通用人工智能与元宇宙的双向奔赴”,是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副主席、董事、标准协会主席袁昱在WAIC上宣讲的关键点,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极大地加速元宇宙产业的发展。
像在虚拟世界中测试各种复杂路况下的自动驾驶,正是人工智能在元宇宙中实现训练的一个新范式萌芽,在袁昱看来,未来元宇宙和人工智能会协同加速,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会愈演愈烈。
关键词7: 具形机器人
当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WAIC开幕式上预判,将来某一时刻,机器人的数量将比人类还要多。在中国深耕机器人创新研发的黄晓庆“点赞式”认同。
图源:记者钱玉娟拍摄
“特斯拉不仅是一家汽车公司,还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特斯拉展台上如此醒目的一句话下,相较智能汽车,最“吸睛”的是它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即便被放置于玻璃箱内,只可远观,却被前去观摩拍照的人围得水泄不通。
与特斯拉展台相隔不远处的,便是黄晓庆创立的达闼机器人的展台,记者看到,同样是人形机器人,达闼的Cloud Ginger有的身穿正装裙,在展台“迎宾”,还会和欢众互动侧身挥手;还有的身穿篮球服,在现场与欢众比拼篮球投掷……
图源:记者钱玉娟拍摄
同为参展WAIC的具身智能企业代表,黄晓庆认为,达闼较之特斯拉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云端智能机器人,并基于云端大脑操作系统,自研开发了RobotGPT等大模型应用。
不过,“经研发出来并且已能行走的具身机器人中,最完整的可能是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清华大学助力教授、上海期智研究院青年科学家陈建宇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透露,期智研究院研发出的新一版人形机器人也相对完整,较之特斯拉具有40个自由度的产品,仅差距6个自由度。在陈建宇看来,具身机器人相比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更看重行动能力,包含的技术很广泛,包括偏差本体硬件、控制和安全管理、视觉、多模态融合、触觉等。
谈及当前具身机器人存在的技术难题,陈建宇总结了最受关注的三个方面:由于人形机器人具备高度集成性和复杂性,硬件本体构建具有较高挑战性;另外是运动小脑的构建,如何控制双腿行走和操控双臂完成各种任务,还未被很好解决;最后便是大脑,如何将目前只有语言功能的大模型拓展到在物理世界中进行行为决策,是实现具身通用智能体至关重要的一环。
图源: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官方
关键词8:AI创投
7月6日下午,肖仰华参加一个分论坛结束离场前,一位在校学生跑过来,与他交流大模型创业的阶段想法。
看到海外的Midjourney团队创造的市值奇迹,肖仰华愈发感受强烈,不论BAT头部玩家,还是中小企业,哪怕只是几个人的创业团队,“通用人工智能正在把所有人拉到同一个起跑线。”他自己也带领着十几人的团队在训练大模型,“现在可能就是一个‘蚂蚁’掀翻‘大象’的时代”。
不只是学术研究创新一侧看好当下的生成式AI创业,启明创投合伙人周志峰在WAIC上,进行了关于AI大模型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的分享,他特别提及,ChatGPT重新点燃了AI 2.0这波浪潮,让AI再次成为了创业和投资的热点。
过去三年,疫情黑天鹅影响下,投资侧确实对AI产业项目的态度趋向理性,周志峰也指出,业内领先的AI公司凤毛麟角。而今,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看到了生成式AI带来的机会和可能,不过,机遇背后也有不小的挑战。
“创业公司要走的路,可能是一条死亡峡谷。”周志峰认为,峡谷两边的科技大厂和大模型公司都会不断挤压,伴随着AIGC技术持续的动态变化,创业者要努力思考,如何找到一条走出死亡峡谷的黄金通道。
曾参与了百度第一代搜索引擎研发的王啸,如今是九合创投创始人,他在WAIC上提出,AIGC将引领一波结构性机会,“没有必要都挤在大模型的赛道里”,尤其在不同的垂直领域中,他建议创业者可以寻找落地场景的机会,避开与大厂直接竞争。
关键词9:AI重塑企业
在WAIC期间,不论是从世博中心到展览中心的路上,还是排队入场、午间吃饭,记者总能听到观展的人们在讨论着,生成式AI如何加速“狂飙”。
如果上云,是千行百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那ChatGPT浪潮背后的生成式AI技术,则被认为是产业跃迁进入快车道,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引擎。
“98%的高管认为,生成式AI将能够重塑企业整体的运营。”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虹给出了一组公司调研数据,各行各业中约有40%的工时会受大语言模型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或替代。
尽管AI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但由AIGC带来的产业重塑浪潮,已经被认为是看得见的趋势。此次阿里云在WAIC上发布了文生图模型通义万相,使得通义千问“家族”再添一员。提及这一产品,阿里巴巴达摩院资深产品专家邹玲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场景——智能导购。
作为消费者,邹玲要为家养宠物猫买粮食,基于生成式AI与大语言模型,她只需要在淘宝上发出一个提问,智能推荐获取购买决策的效率,被大大提升。
为了让更多的观众感受AI的实际效能,记者看到,包括网易教育、商汤科技、华为等厂商在展会上呈现出了各自基于大模型等AIGC技术,对教育、设计、制造等行业进行重塑的案例。
谈及过去几年,朱虹觉得不少企业在波动性中进行的是“挤压式”转型,而未来10年则会具备主动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全面重塑的动能,其中的关键催化剂正是人工智能。
关键词10:双碳目标
当国内涌起大模型创新浪潮,不论是AI产品的持续优化迭代,还是应用场景落地的尝试,对高频算力的需求背后,也有一个问题引发产业各界人士的关注: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实现双碳目标。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为ESG提供智能化、可持续化的解决方案?记者看到,有燧原科技代表的算力厂商展示其液冷人工智能系统解决方案,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人工智能产业链中,那些展开技术创新的厂商们倍加关注的方面。
聚焦智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李俊峰在WAIC上还提出了,“未来能源技术创新的两大支撑应是能量与算力。”在他看来,随着我国算力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成本不断下降,人工智能将被广泛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加速能源变革技术的创新。
(头图源:记者周应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