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 | 《纽约客》:人工智能可以治疗精神疾病吗?
上个世纪,人们便开始探索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人工智能。如今,ChatGPT的诞生为此又提供了新的思路。3月6日,《纽约客》杂志刊发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助理教授德鲁夫·库拉尔(Dhruv Khullar)的文章,对这一话题进行了分析。
原文 :《纽约客》:人工智能可以治疗精神疾病吗
编译 | 宋献琪
图片 |网络
2021年,美国专注于心理健康的数字创业公司获得了超过50亿美元的投资——是其他医疗机构的两倍多。投资的规模反映了问题的规模:美国成年中每20人中就有1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重度抑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严重损害了生活、工作或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百忧解(Prozac)和阿普唑仑(Xanax)等几十年前的药物曾被标榜为治疗抑郁和焦虑的革命性解药,被证明效果并不如预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自杀率都有所下降,但美国的自杀率却上升了约三分之一。此外,美国的精神医生严重不足,去年美国心理协会的一项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县连一个精神医生都没有,并且60%的心理健康从业者都没有空缺来接收新病人。
同时,精神病学、治疗、计算机科学和消费技术正在融合,用于精神治疗的人工智能系统不断地被设计出来。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家约瑟夫·魏岑鲍姆(Joseph Weizenbaum)创建了一个被设计成模拟罗氏疗法的计算机程序伊莉莎(Eliza)。几年后,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家肯尼斯·科尔比(Kenneth Colby)创建了一个名为派蒂(Parry)的程序,试图模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言,以便在学生照顾真正的患者之前对他们进行培训。2017年,斯坦福大学临床研究心理学家艾莉森·达西(Alison Darcy)创立了沃博特(Woebot)公司,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提供自动化心理健康支持。
在一项针对报告有酒精、大麻或其他药物问题的患者的随机试验中,该公司发现,使用沃博特治疗确实能够使药物的使用减少,并且能够让患者的心理状况更好。在该公司的另一项试验中,使用该程序的大学生说,在几周的时间里,抑郁症状减少了22%。
当然,算法精神病学涉及许多实际的复杂性,即使是经过微调的算法也仍有局限性。如算法常常严重低估了黑人患者的病情,即使他们与白人患者的病情相同。这种算法偏差不仅可能发生在种族问题上,还可能发生在不同性别、年龄、收入和其他因素上。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将会出现更多专门为治疗而设计的大型语言模型。而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心理健康已经受到社交媒体和网络生活无休止的干扰和损害,我们是不是真想要一个青少年有困难时去求助于应用程序而不是找朋友来解决的世界?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46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外刊 | 《科学美国人》: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积极作用
“伦理委员会”有助于规避AI风险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