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12日,2023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成都召开。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出席并参加了高等教育论坛。
汪明义就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和智能化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分享了3个观点:一是以学明智,重在机遇;二是以智育智,重载育人;三是以教促智,重在创新。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
以下为演讲全文:
四川师范大学作为四川省举办本科师范教育最早,在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省属重点大学,历来以“引领区域教师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传承创新中华文明”为使命,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更是直面挑战、勇立潮头。
当前学校被列为四川省国家高等智慧教育平台的试点学校,而且是省内5所高校中唯一的一所省属高校。同时,学校与四川省网信办合作,创办首家高等学历教育的专门机构—四川省互联网学院。此外,学校广泛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在人工智能服务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升级、课程资源类型更新、学生成长体系迭代等方面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成果。
如果说1088年以前人类高等教育还处于农耕时代的话,1088年博洛尼亚大学的创办则开启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标准化时代。而人工智能时代的赋能则全面开启了人类高等教育的数字革命时代。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其目的是促使智能机器会听、会看、会说、会思考、会学习、会行动,人工智能在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方面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和智能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需要我们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此,作为抛砖引玉,我先跟大家分享三个观点。
一是以学明智,重在机遇;二是以智育智,重载育人;三是以教促智,重在创新。
第一,以学明智,重在机遇。在每一次社会大变革时期,机遇与挑战总是相伴而行。人工智能时代依然如此。
借用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表达,“这是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睿智的年月,也是一个蒙昧的岁月,这是信心百倍的时期,也是逆流重重的时期。”
在人工智能走向第三次发展浪潮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冲破实验室研究,深刻影响并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智能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挑战扑面而来。比如随着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布,那些生成性的人工智能工具自然对于传统的学术创造和知识生产方式发出了挑战。比如ChatGPT在教育赋能背景下中国如何建立自己的教育大模型,既满足因材施教的需要,又防止知识和技术被质疑。
面对这样的境遇,闭目塞听、作壁上观乃至谨慎乐观,都是毫无意义的。历史也不会给我们彷徨和观望的时间,相反,只有打开胸襟,加强学习研究,才能更加了解智能时代的特点、规律和要求,才能化解时代的挑战,抓住历史的机遇,而这种学习和研究一定是开放式的。
正如今年7月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发布的北京倡议中所倡导的那样,各个大学要秉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理念,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
第二,以智育智,重在育人。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了5000多亿,企业数量也接近4000家,但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同时,人才紧缺已成为了主要的矛盾。目前,国内人工智能总缺口达500万。同时在人工智能领域顶级研究人才方面,我们虽然排在世界第二,但仅为排第一的美国的1/5左右。教育部长怀进鹏在今年5月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指出,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以支撑智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面对人类全球治理的新挑战,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契机,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需求,我们应该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能力,强化智力供给,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安全可信的数字世界,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持续健康发展。
当然,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有其类型化差异。去年全国人工智能院长论坛期间发布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白皮书》提出的人工智能本硕博人才培养方案,就是一个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构想。
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版,把智能科学与技术正式设置为交叉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为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确定了学科定位,大学需要明确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和责任担当。
第三,以教促智,重在创新。国务院先前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强调,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方式变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今年总书记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倡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着眼未来,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正如钟秉林校长刚才所讲,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变革育人方式,加快队伍建设,优化治理体系,既要让人工智能服务教育变革,更要让教育变革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协同解决一些前沿性问题。
比如“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如何做好人机协作更聪明,人机对话更友好;又比如,在推进人工智能授业解惑的同时,我们如何更好发挥老师的机制性作用和创造性价值;比如基于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基础师生进行卓有成效的素养补充教育,避免新的数字鸿沟和智能鸿沟的产生。
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我们说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基础教育是基点,师范大学既是龙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基点的工作母机。在创新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方面,师范大学也应该有所作为。
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前瞻性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认为未来智能教育必须是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旨在培养集大成、更智慧的新人类教育。
师范大学因其特殊的功能定位,既可以集人工智能教育模式之大成,又可以给人工智能教育理论和智慧。各位朋友,从猿猴时期到现在大约经历了两万年,从使用铁器到现在大约经历了两千多年,从使用蒸汽机到现在大约经历了两百多年,从使用互联网到现在,就算20多年,如果从94年作为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元年,这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人类已经从IT时代逐渐过渡到DT时代,正式迈步新的AI时代。
在新时代,机遇挑战总是并存的,但梦想与希望也将同在。当前人类社会正从传统的物理世界、人类社会这两个二元空间逐步步入“物理世界+人类社会+数字空间”这样的三元空间,人工智能在其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创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