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
学习国际上有关技能评价的先进标准,对于我国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原文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技能迭代向何处去》
作者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研究部 孙岩/讲师 朱鸣/副部长
图片 |网络
随着数字化和自动化浪潮席卷全球,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在逐渐进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技术的持续动态迭代更新导致大量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过时,一旦未能及时接受人工智能时代所需技能的培训,极有可能因为技能不足而失去工作机会。对于企业和劳动者来说,当前最大的困境就是如何了解职业技能迭代更新的发展趋势。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其项目设置与技术要求主要依据当前全球技能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与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引领行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学习国际上有关技能评价的先进标准,对于我国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世界技能职业标准(WSOS)明确了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的具体要求,每两年修订一次,及时反映全球对相关工作角色或职业能力的行业共识。WSOS的技术要求隐含在测试项目和评分方案中,其内容主要来自ISCO、ESCO和O*NET(国际职业分类和数据库),旨在展现具有全球普适性的最近职业技能,反映世界范围内对该项职业的专业能力需求。
职业技能迭代更新的世界发展趋势
世界职业技能标准主要由通识技能和专业技能组成,以较为精简、高度概括的形式,提供了从事竞赛项目职业的通用能力、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等核心内容,可以为人工智能时代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提供参考。如世界技能大赛的“工业机械”“焊接”“珠宝加工”三个项目经常产生劳模工匠,具有一定的岗位代表性。
第一,从“专岗专精”到“一专多能”的技能转型。智能化技术强调劳动者要将自身作为整个工作流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控制者,必须具备适应多样化工作场景、学习新技能和工作方法的能力。“一专多能”在工业机械项目职业标准上体现得最为明显。2021年竞赛内容从机械设备的制造装配拓展至整个规划设计、制造装配、调试测试、维护排故等全过程。焊接项目的“一专多能”表现为2017年修订标准时全面更新焊接技术的要求。智能化技术对于行业技能的要求是拓展广度,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是挖掘深度,进而推动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
第二,从“应知应会”到“融会贯通”的技能融合。智能化技术的一大特点是“人机交互”,要求劳动者与智能机器协同合作,通过与机器在声音、图像、动作等方面的互动,完成工作中的任务。“融会贯通”在工业机械项目表现为劳动者必须具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于生产线可靠性问题造成的生产延迟,能够及时找到解决问题且经济高效的方案。焊接项目的“融会贯通”体现为将所有焊接技术运用于一个综合组件的焊接过程中,涵盖板—板、管—板、管—管焊条电弧焊,钨极氩弧焊和CO2气体保护焊等多位置单项技能。“人机交互”既对劳动者自身知识、技术、技能融合提出了要求,又为劳动者融会贯通地完成任务提供了条件。
第三,从“操作技能”到“技术技能”的技能突破。“技术技能”要求一线劳动者突破原有操作人员的定位,不再将自身视为机器设备的操作者,而是视为探索将新技术、新工具用于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者,将自身对于生产制造、商业服务的想法融入到工作中。工业机械项目职业标准将从业者定位为“工业机械师”,强调以技术专家的方式思考问题;焊接项目职业标准除了引入最新的焊接工艺,还逐渐增加了工艺应用场景,强调攻克技术难题的操作技能;珠宝加工从业者需要逐渐从手工匠人转变为珠宝设计师,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成品制作之中。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对于劳动过程的影响能够促使劳动者突破自身定位,推动职业技能发展成为“技术技能”。
多主体的应对措施
智能化技术对生产的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劳动者、企业、工会等多主体在感受到技术变革的同时,也认识到职业技能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失配,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主动迎接职业技能迭代更新的未来。
对于劳动者来说,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渐消灭低技能要求的岗位,现有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差距将越来越大,亟需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首先,劳动者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其技术知识聚焦于“精”,操作技能专注于“专”。其次,要掌握数字融入、数字谋生的基本技能,成为适合智能化生存的“数字人”。再次,要掌握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生产工作的专项技能,如数字获取、数字交流、数字安全等能力。最后,要提升适用于各种职业和岗位且伴随终身的可复用的技能,增强职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创造力、沟通等在数字化生产中尤为重要的素养。
对于企业来说,在引入智能化机器设备、减少普通操作工的同时,亟需培养具备自动化、数字化知识及实践运用能力的技能人才。首先,建立企业内部适应技能迭代发展的技能提升体系,利用新技术推广的窗口期开展技能培训。其次,建立人员流动合理、岗位—技能匹配的企业内部就业市场,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转岗机会与条件。再次,适应生产生活工具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的职工技能提升学习培训。最后,根据生产流程、设备点检、操作管理的智能化要求,开展情景化的劳动技能竞赛,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作为竞赛内容。
对于工会来说,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突出职工、培训阵地和师资三种优势,在服务大局中彰显自身价值。首先,精准把握智能化技术对劳动者技能提升的新需求,依托线上线下阵地开展技能培训,加大“工”字特色的职工技能培训力度。其次,与其他技能培训主体合作,以补贴、共同培育、购买服务、公开招标等方式,开展数字化技能提升培训试点。再次,善用社会大课堂,以行业企业、产业园区为重点,聘请劳模工匠担任兼职教师、送教上门,办好劳动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最后,建立提供咨询和服务的智库,将专兼职工会干部、劳模工匠及相关领域的教师、专家学者、领导干部聚合在一起,在充分研究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索解决技能形成领域的难点问题。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58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人才强国 | 人工智能时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精准教育”
人才强国 | 让人才红利和产业发展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