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Satya Nadella的人一般都会喜欢他。即便是没见过他的那些人,如果翻阅过这位微软老板的自传,也会赞同他是一个聪慧、正直的人。他很谦逊,热衷于打板球。他善于倾听,会鼓励员工分享个人和职业的梦想。他会写关于佛教的东西,但并非以新世纪运动(New-agey)那种方式。他的儿子生来就患有脑瘫,所以Nadella先生能理解人间疾苦。有些时候,他有点像只快乐的老虎,抑制不住自己对于微软新科技的喜悦之情。他谈到了自己的一次“我感受到了(Eureka)!”的时刻,即首次戴上该公司HoloLens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头戴设备观看NASA火星车的实时景象,想象自己漫步在红色星球。他写道,这仿佛是看见了未来,“这种体验如此激动人心,如此动人,以至于领导团队中有人都哭了”。
现在,Nadella先生又一次为“这就是未来”的发现而眩晕。1月23日,微软宣布以100亿美元第三次投资于ChatGPT背后的公司OpenAI。这种先进的人工智能工具能就用户提问给出与人类近似的、经常很有趣的答复。在过去几个月里,ChatGPT稳坐各家媒体新闻头条,成为时代思潮的一部分。突然间,这种经常犯错的巫术式的科技已被人看为Google的柯达时刻,癌症研究的利器,现有编程模式的终结,且钉上了考试小论文的棺材板。换句话说,它就是给科技发展周期打上了胆固醇。
尽管不太礼貌,但还是值得指出,在Nadella先生HoloLens顿悟的7年之后,微软整个混合现实的喧闹声已经变得如死一般寂静。据报道,HoloLens也受到了该公司近期万人裁员的影响。即便如此,ChatGPT已经如此易得且好用,很难想象它只会是昙花一现。不难想象,微软凭借其在云计算和商业软件方面的实力,能够使用OpenAI的GPT模型使一大批产品得到新生。Nadella先生凭借其敏锐的知觉,也燃起为微软重新夺回在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时代失去的科技创新尖峰地位的熊熊野心。这会成为他的时刻吗?
从微软的股价来看,并非如此。自从11月29日OpenAI公开发布ChatGPT以来,微软股价基本没怎么动。在经济下行使对微软的软件和云服务需求降温的风险之下,投资者的短期担忧太多了,无暇关注Nadella先生承诺的AI风味的明日大餐。
然而他们不应低估Nadella先生传教士般的热忱。在Alphabet旗下的Google高高在上之时,他带领微软推出搜索引擎Bing。他还领导着微软的云供应商Azure,即便只是给电商巨头的亚马逊云服务陪跑。他一直保有一种想要跨越其西岸竞争对手的激情。这也促使他迫不及待地要开展人工智能研发,想要将其内嵌在令客户惊艳的产品之中。因此,作为占美国市场7%的搜索引擎,Bing将很快利用ChatGPT抢占Google的份额。微软的编程工具GitHub也正在其协同工作产品中使用OpenAI技术,以提升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效率。微软也很可能会用GPT技术来升级Office和Windows,利用聊天机器人使制作PPT和Excel表格更轻松。在云服务方面,OpenAI就是在Azure上面建设并训练其GPT模型的,微软将从为Azure客户提供最先进的聊天机器人服务中受益。这些服务被使用得越多,还会变得越好。
微软将不会独享这一领域,这也不是个赢家通吃的市场。在云服务商中,Alphabet就有比GPT能力更强的基础模型。然而,目前其竞争能力受限。 Alphabet 深受监控资本主义批评者们痛恨,其面临着巨大的声誉风险,即模拟人类的人工智能可能加剧当前消费者科技的偏见和隐私忧虑。该公司还承受着监管攻击: 1 月 24 日,美国司法部和 8 个州政府提交了诉讼,要求 Google 分离其广告科技业务。此外, Google 搜索的平均成本特别便宜,如果添加 ChatGPT 这样对算力要求高的功能将使成本增加。而据 Bernstein 投资公司的 Mark Moerdler 指出,微软的企业软件竞争对手(例如受到围攻的 Salesforce )都在削减成本,无法匹配微软在先进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资。
简而言之,微软已取得可贵的领先优势,Nadella先生肯定不愿将其浪费。然而,最大的问题并不是预测谁将取得胜利,现在还为时尚早。这就相当于在19世纪初就问谁会在工业革命中取得领先。更重要的是,哪家公司做了最好的准备来应对这样的潜在影响:引入科技来替代以前人类工作,却没有能力或道德指南针来验证其工作的可靠性。传播错误甚至是传谣的风险很严重。此外,还有知识工人感觉到自己工作受到威胁后,开展社会面抵制的风险。尽管从长期看来,如果这种科技成功,对于就业创造是有帮助的。
微软对于潜在缺陷的前期举措很明智:以投资于OpenAI公司的方式与ChatGPT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向不好的方面发展。但在最终GPT融合进入其所有产品以后,微软将对产出结果承担巨大责任。在那种情况下,人们将密切关注微软自身的道德指南针,Nadella先生的人品也将经受检验。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提供或赖以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来咖智库”(ID:laikazk),作者:豆豆,编辑:龚岩,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