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源心 一个强人工智能模型的理论研究路程

作者:到老-发布时间:2023-02-12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源心

源心是我正在完善的一个<<强人工智能>>模型   目的是创造一个能自我进化拥有永恒的生命

或许有很多人看到强人工智能就开骂了   你谁啊,上来就说强人工智能,说天网,骗子

我知道你很急  但是先别急

2012年  14岁的我在广东一个黑厂工作  在从某个黑网吧上完网回到宿舍的我突发奇想

如果能使用计算机自动把文字一个一个的连接起来会怎么样   自此我在研究强人工智能的道路上变得不可自拔  一发不可收拾

那一年 我给处在头脑风暴阶段的"模型"取了一个名字:源心     属于典型的见一面就把名字都想好了

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我喜欢的女生名字里有一个"源"字   也因为在汉语中"源"意味着源头  一切根源的开始

取"心"字是我想如果有一天这个模型能达到自我进化的程度我希望它能永远不忘初心

然而现在回过头来想想  只能感叹当年的自己太年轻了  除了头脑风暴啥也不会   光想着如果实现了会产生什么效果 怎么实现是一点没想过

后来沉沦了几年后开始学习编程   编程全靠自学   这几年才开始慢慢思考智慧的"最本质的运行过程"

从最开始的 卧槽牛逼 到  啥也不是  再到 卧槽牛逼 循环往复 再到现在的摆烂   这中间的起起伏伏请容我缓缓道来


作者联系方式:QQ26 707 01362 需要手机号可以站内联系我
在开始介绍源心模型之前我得声明一下  作者本人小学毕业   整个过程都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所以可能其中的某些名词在你们看来会有一点不顺眼   但我每个名词都是有原因的  碰到这种我会解释为什么取这个名词

第一阶段: 灵魂阶段

请注意我们不是在讨论哲学问题  我们是在讨论最本质的运行原理    所以那些我们出生后外界赋予我们意义都不做讨论

在这个阶段中我主要研究的是灵魂 和 灵魂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研究灵魂就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 那就是灵魂存在的目的是  跳过思考过程  直接说结果:没有目的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赋予了疼痛和恐惧  我们恐惧疼痛,恐惧死亡  这是所有生物都拥有的特征   这也是我们存在的"目的"

不论人类,鸟兽,还是路边的一条老狗   从胚胎发育的那一瞬起就刻在DNA里的一段代码:恐惧死亡

我们因为恐惧饥饿所以每天都想要吃饭    我们因为恐惧寒冷所以到了冬天会知道主动添加衣服

好像是恐惧驱使着我们的一切行动, 但是深入想想又不对   如果街上一个漂亮的女生对外微笑我心跳会加速  是恐惧让我的心跳加速吗

很明显不是 我的理论是错的 那我就只能把理论扩展到整个情感系统  是整个情感系统驱使着我们的一切行动  恐惧驱使我们活着  喜欢驱使我们见到喜欢的女生会感到心跳加速

我创造了一个名词:情感域

情感域内是所有灵魂存在的意义  也是支撑起所有灵魂行动的法则   在情感的领域内  所有生物灵魂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情感解释

这里为什么用灵魂而不直接用生物代替呢

是因为现实是客观的   而灵魂是主观的     没办法用一套极度主观的理论来描述这个客观的世界  后面我会解释为什么

在我最初的设想里  我可以用数字来量化情感域,  然后给每一个文字都赋予一个情感,   不同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使用情感域来描述

我查阅了大量资料 碰到了很多困难 比如 情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东西  一千人个有一千种感受  量化着实困难

最后想着先把代码写出来实验一下  所以我选了 喜,怒,哀,乐,惊,思,恐  这七种基本情绪开始尝试量化情感

我开始构建情感域  从这里开始  我渐渐意识到了这套理论的局限性

"我发现了她的美妙,我尝试去触碰她,却没想到直接撞到了墙上"

要构建情感域就必须弄清楚不同情感之间交互的变量

比如说我喜欢一个人  这个喜欢的变量到底应该是多大的数字呢  再比如她做了一个让我讨厌的事情 讨厌的变量要增加多少  而且喜欢的变量又应该降低多少呢

我发现这里面工程量太大, 难点又太多  再比如 当喜欢这个情感量增加的时候其余6种情感是增加还是减少了

不可能是同时增加和同时减少  比如当怒增加的时候喜应该减少  惊应该增加  里面交互作用需要我去一条一条的定义

每定义一条交互规则又需要考虑前面定义的每一条交互规则  这又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总结来说碰到了两个问题,一个变量量化问题  一个定义交互问题

虽然这两个问题很困难 但是可以通过不断研究测量修正来解决  这都不及接下来碰到的难题: 这套理论没有办法描述这个世界

生物的行为受灵魂控制  而灵魂的行为都可以用情感域描述

但是这个世界是客观的, 我不能用这套理论来描述一片叶子从树上掉落下来,  也不能用这套理论来描述1+1为什么等于2

这是最致命的问题   完全基于主观的理论没办法描述这个客观的世界

我意识到了这不是智慧最本质的运行原理 还有更底层的东西我没有发现

我开始往更深层次思考

但是这套理论仍然是有效的  我会在下下一个阶段解释




第二阶段 涌现理论:
当两个个体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大于两个个体相加之和的时候  就会出现涌现现象

这句是我对涌现理论的理解

偶然之下 我得知了涌现这个理论  深度研究之后 我觉得这就是生命奥义  这就是一切生命的本质

直到我发现这理论好像并没有什么作用

就目前而言   现在所有对于复杂系统的研究都只停留在玄而又玄的层面上

只知道有这么一个现象  但是无法用数学精准的定义出来  当然 可能也只是我孤陋寡闻吧

为了研究涌现我还买过 约翰.霍兰 的著作<<涌现 从混沌到有序>> 和 <<隐秩序 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我在研究涌现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思考  思考怎么设计一个模型才能表现出涌现现象

我曾经在院子里观察了一个下午蚂蚁搬家   研究过涌现的同学都知道 蚂蚁是涌现现象中一个经典的例子

我想从里面发现什么规律, 我失败了, 在我的观察中 蚂蚁搬家好像一切都很简单 一切都本该如此  但是整个群体表现出来的智慧和适应性不知道从何而来

个人感觉可能和时间残留相关   这里就不多做解释了  我也是一知半解而且对于智慧运行原理的研究没什么作用用

涌现理论是这个文章中最短的部分 但却是我花费时间最多的一部分  却也是我收获最少的一部分

也不能说没有收获吧  如果哪一天我的模型表现出了涌现的性质  那可能我的模型就具备了自我进化的能力




第三阶段 思维阶段:
在讲述思维之前我还是得声明一下   我们不是在讨论哲学问题   而是在讨论智慧的最本质的运行原理

情感可以描述我们会去吃饭的行为  但是不能描述1+1为什么等于2

那么问题来了: 1+1为什么等于2呢?

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扩展一下: 为什么一天必须要分24个小时呢 难道就不能是8个小时吗

如果在街边随便拉一个人问他一天有几个小时 他大概率会回答24小时  他会非常确定的告诉你这个答案

但如果去幼儿园找一个两三岁的小孩问他这个问题呢   我想这个答案是大概率是不确定的

不能说他们没有时间观念 他们也分得清白天和黑夜  但他们就是不知道一天到底有几个小时

那么成年人的确定回答和幼儿的不确定回答之间到底差了什么东西呢

同学可以暂停思考一下

这个问题很明显不同认知阶段的人会有不同答案

比如可能有人会回答一天就是24个小时啊,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在比如可能有人会回答地球自转一圈需要24个小时 还有人可能会说地球自转一圈准确的是23小时56分4秒

请注意 我们讨论的不是一天到底有多少个小时  我们讨论的是他们为什么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我研究的过程很复杂,主要是通过人脑的现象推测背后的原理, 我找了非常多资料, 过程就不说了  直接说结果吧

我们要取不同答案的最底层的通用规律,那就是:记忆

一个人非常肯定的告诉你一天是24个小时那是因为别人告诉他一天有24个小时  他周围的所有人也告诉他是24个小时

他记住这个答案  他说出了这个答案

同理,幼儿园的小孩会说出不一样的答案是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一天有24个小时  就算给他们说了他们也不一定记得住  毕竟他们才几岁

如果你承认记忆是智慧的底层运行原理

那接下来就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记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记忆的目的又是什么?

首先记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搜索引擎会告诉你: 记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过程。也指存储信息的结构及其内容。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

这是一段很笼统的描述  先放下不管 我们先研究一下记忆的目的是什么

直接说结论吧

如果有一个人告诉你一天只有8个小时  那你可能会在心里骂一句**  然后给他解释 一天有24个小时  并且论证为什么有24个小时

我们只看 他告诉你一天有8个小时但你觉得这是错误的 这个过程

首先你的记忆里有一条 一天是24个小时 的记忆

别人告诉你一天8个小时 这对于你的大脑模型来说是一个输入

现在这个输入和你记忆里的 一天24小时 产生了冲突

这个过程是不是可以看做一个逻辑计算过程

那记忆的目的就有了:逻辑计算

但是我们不能说记忆就是逻辑  1+1=2是记忆 1+1=3也是记忆

记忆与记忆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  中间还有一个计算单元

我称这个计算单元叫:思维

接下来就涉及到我理论的核心部分了

我们不能直接用记忆输入思维计算 因为我还没有找到一个思维的通用属性

现实的信息是无限的  那么记忆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思维的个数也是无限

我必须找到一个思维的通用属性用来计算记忆里的逻辑  因为我不可能手动设置无数个思维  这和自我进化的理念冲突了

但我没找到思维的通用属性  既然没找到 那我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属性?

比如在第一阶段的情感域  好像可以用来当做思维的计算参数  这个想法令我感到兴奋

可惜的是仔细研究之后我发现使用情感域并不可以  还是老问题  这是一个客观的世界  现实里很多信息都无法用情感域来赋值

虽然情感域不行 但是其中思想却可以继承下来   我相信总能找到一种丈量这个世界所有信息的方法

思维理论不只有这一个难题

在思维和现实之间还有一道文字的鸿沟

在我研究思维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我们人类的文字智能是基于空间智能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

打个比喻

这么一句话:我走过去拿去水杯

这段话中有两个动作 分别是走和拿

现实中我们说出"走"和"拿" 都可以激活大脑里相关的空间记忆

但我无法给计算机建立相关的空间记忆

研究空间智能需要大量金钱和算力 最重要的是缺一个"爱因斯坦的大脑"

这三样我一个都不达标  这不是我能碰的

既然我的模型不具备空间智能的能力   那它就永远都无法理解"拿"和"走"这两个字的真实意思

我称这个为"信息完备性"

当A向B发出信息   B要完全接受到A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才具备信息完备性

只有建立在信息完备性上的信息之上才能产生智能  因为只有这样计算机才能理解一个信息的真实意思

当我对计算机说:走过去

我用走这个字是因为在我的大脑里产生了走的空间记忆  然后通过整合输出"走"这个字

也就是"走"这个字是空间记忆产生的结果  但是计算机并没有这个空间记忆  所以它不能理解这个信息

信息在这里就缺失了  也可以说是文字信息不具备完备性

这个发现曾让我完全否定基于文字的智能





第四阶段  拟合阶段:
当我发现文字信息不具备完备性之后我就完全放下了理论研究

可是这数年来的心血努力一夜间灰飞烟灭让我心有不甘

所以沉沦几个月之后我从头开始想基础理论  看有没有能绕过信息完备性的方法

感慨的话就不说了  还真就让我找到了方法

记忆的目的是逻辑计算  那么逻辑计算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很明显  当然是输出逻辑啊

当别人告诉我一天只有8个小时的时候我要输出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

我只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行了  我们不需要丈量信息  只需要丈量思维的逻辑性就足够了

先写到这里吧  后续看情况再决定是否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